两汉前后历时约400多年,汉代儒学经历了复兴—繁荣—官方统治地位确立—讖纬泛滥—鼎盛—衰颓的过程。《中国儒学史·两汉卷》按照汉代儒学由恢复到昌盛到极盛而衰落这一历史发展的线索,描绘了汉代儒学盛衰的历史全过程。全书言必有据,征引宏博,既有对于某一时期儒学发展全貌的概括,也有关于具体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细部解说,点面结合,思路清晰明畅。
原始儒学指儒家学派创始时的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说中儒生常常通过注疏经书的方式阐发儒家的学说。原始儒家的经典有经孔子校订过的教学用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学生编辑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司马谈和班固的说法,儒家的思想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奉孔子为宗师;注重人伦教化,主张以“礼”协调人际关系;
评分(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评分这次全部都寄到了家里,哈哈,以后就不用从学校再往家里搬了:)
评分(九)文艺复兴之后,世界对文学的定义逐步演变成:文学即一种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艺术。因为其载体为语言文字,所以区别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是在彻底摆脱三伪文学(愚民谎言文学、妥协文学和御用文学合称三伪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人又称脱尽三伪文学的语言文字艺术为纯文学,通常我们在说文学的时候,就是指的这种区别于三伪文学的文字艺术品。
评分确实是系统了解儒学发展史的好书。就是字体比一般书稍微大了些,扩大的篇幅,拿在手里有点重。缩小一点就好了。
评分这次全部都寄到了家里,哈哈,以后就不用从学校再往家里搬了:)
评分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王阳明,宋代理学家认为没有任何欲望,完全放弃个人社会责任、名誉、欲求,过一种“空”的人生是一种邪恶的人欲。主张正常的人的欲望满足,积极生活态度,肯定了在人伦中的凸显,强调“非功利”,认为理是一种善恶处于平衡的存在状态的中庸境遇。王阳明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王学的内在结构是良知和致良知经由知行合一而构成的。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王守仁认为物、事、理、义、善,学等都在“吾心”。“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
评分“仁”“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古代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仁”,认为“仁”者的本质是爱人,特别是宋明儒学强化了这种观点。我认为除了伦理含义外,“仁”还具有更深层的政治含义。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仁”的观点是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虽然“仁”有“克己”的伦理意义,但“克己”的目的是“复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仁”在深层的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评分两汉儒学:汉武帝时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董仲舒推行的是经过他和汉初儒学发展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术之长)儒学,将儒学在理学上推向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将儒家学术推向了治国与思想的新高度。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儒释道三教的社会功能“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