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吴承学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9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25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风格学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一份极其丰厚的遗产。《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首次对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和研究,对其理论渊源、理论体系、理论特色及批评方式,对体性论、人品文品论、时代风格论、文体风格论、语言风格论及地域风格论等方面,都作了追源溯流的考察和实事求是的评析。在研究中,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进行严谨的理论分析,以历史的演绎和逻辑的归纳相结合,是一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作者简介

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过《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典风格学的形成及特色
一 人物品评与风格批评
二 “气”、“体”的发现
三 “气”、“体”的本质与特点
四 参照与比较

第二章 体与性
一 从情志论到体性论
二 才性与风格
三 “文如其人”辨析

第三章 人品与文品
一 人品文品说的历史发展
二 人品诸要素对艺术品格的影响
三 人品与文品的深层关系
四 对人品文品说的评价

第四章 文变与世情
一 时代治乱与文风
二 时代俗尚与文风
三 时代风格成因的复杂性

第五章 文风嬗变的内部规律
一 文风嬗变诠释模式及其哲学基础
二 文学内部的因革损益
三 文风演变的必然性

第六章 文体风格学的历史发展
一 文体风格观念的起源
二 文体风格学的兴盛与完备
三 文体风格学的深化与论争

第七章 辨体与破体
一 文体总体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二 破体与变体的趋势
三 契会相参本采为地

第八章 文体品位与破体为文之通例
一 文体品位观和破体通例
二 以诗为词与以词为诗
三 以古人律与以律入古
四 以文为诗与以诗为文

第九章 文体风格与语言形式
一 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
二 格律声色与神理气味

第十章 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理论
一 自然界留在精神上的印记
二 地域文化与人格塑造和创作
三 风土感召与风格创造
四 科学地评价地理环境的作用

第十一章 文学上的南北派与南北宗
一 南北文风不同论发展概述
二 南派北派的美学内涵
三 文学上的南北宗
四 南北文风差异的成因
五 重北轻南的文化心理
……
第十二章 风格多样化与审美价值品位
第十三章 风格类型与文学流派
第十四章 风格概念辨析
第十五章 从“自然”看风格概念的历史性
第十六章 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的历史发展
第十七章 从风格品评看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
本书各章节发表概况
征引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四参照与比较
为了更清晰地考察中国古典风格学的特点和价值,我们不妨同时了解一点西方的风格学,以之作为研究的参照。
在西方文学批评的观念中,风格学是什么呢?对此众说纷纭。《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有简明扼要的定义:“风格学(stylistics),对于表达风格的语言手段(如修辞格和句法模式)的研究。”②它还对风格学的历史作了简要的介绍。自古以来,风格就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昆提利安都把风格看成思维的恰当的修饰。根据流行于文艺复兴时代的这种观点,风格手段是可以分成多种类型的。作家和演说家都希望借助范句构思,规定适合话语方式的“修辞格”类型。J.斯威夫特谈及风格时有句名言:“恰当场合的恰当的词。”③在西方,风格学颇得研究者的青睐,在近代和当代,风格学又与语言学、语言哲学、语言心理学和美学结合起来,更成为研究领域的重镇。伏斯勒学派认为句法和语法“不过是冻结了的风格学”。而克罗齐则认为:“在风格学批评和美学批评之间再也没有任何的分别。”风格研究的重要性被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西班牙达玛梭·阿隆索说:“风格是文学批评唯一的对象,而且是文学史的真实任务。”爱弥尔·希台格尔认为:“在文学研究一切的可能性中,它(风格研究)最自主,对于文学创作最忠实。”④
在西方,风格学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的风格学和文学批评关系密切,它着重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研究代表作品风格特点的语言变体。而且传统的风格学和修辞学有不解之缘,因为风格学就是在古代修辞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古希腊,风格是演说的要求,其含义主要是指语言清楚明白。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里就论述到语言修辞的风格问题。在《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要求风格明晰而不流于平淡,而明晰的风格是用普通的字造成的,所以风格的重点是语言修辞。因此传统的风格学十分注重对于语言运用和表现技巧的研究。现代风格学则不限于对作家作品的分析批评,它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包括文学变体在内的各种文体。在现代风格学中,风格并不是文学艺术的专利,“所有的文体都展现风格,因为风格是整个语言的标准特征,而不是专对文学或只是对某些文学而言的额外奢侈品”①。一般认为现代风格学是由瑞士学者查利·巴利建立的。巴利划分了语言中的理智成分和情感成分,他所理解的风格学是在语言感情功能的观点之下关于语言手段的研究和知识。文学作品也在风格学分析之列,但并不是为了文学自身而研究的,而是因为它们是感情语言的负荷者。这种风格学强调风格和语言学的联系,其理论的主干并非植根于文学批评的土壤上。弗里德里克·包尔罕把语言标志为“有意义的”和“暗示”的双重功能,依照这种双重功能,可以划分两种说话的类型,包尔罕把这些类型称为“风格”,而文学风格就是附属于暗示功能的“综合”的风格。卡尔·优斯勒、雷奥·施皮策尔和其他“明兴学派”,把诗和语言看成是一致的,认为一切的说话都是一种创作,一个由幻想的力量所培养和指导的创作。一切属于语言的东西,都包含着美学因素。在语言哲学的指导下,他们一方面把民族语言作为风格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他们把一个作家个人的语言系统作为他的人格表现来理解,认为作家是最真实的“说话的人”,他们的语言是最纯洁的表现。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文体学的书,还是不错啊,做参考吧

评分

风格学的大家,呵呵,希望能有较大的阅读收获

评分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评分

看看结果给打车吧卖面膜剖他让我师傅黄金坑离开过范德萨寻摸哦一天

评分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评分

风格学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一份极其丰厚的遗产。本书首次对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和研究,对其理论渊源、理论体系、理论特色及批评方式,对体性论、人品文品论、时代风格论、文体风格论、语言风格论及地域风格论等方面,都作了追源溯流的考察和实事求是的评析。在研究中,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进行严谨的理论分析,以历史的演绎和逻辑的归纳相结合,是一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著。本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对建构中国当代本土文学理论都有积极意义。

评分

此书非常好,整套文体学丛书系列都不错,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古代文体学研究很有帮助。书的封面、纸张等都很好,制作精良。作者还有《中国古代文体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等名作,是能够传世的好书,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

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

评分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