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

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清雷 著
图书标签:
  • 西周
  • 乐悬制度
  • 音乐考古学
  • 考古音乐学
  • 古代音乐
  • 历史音乐学
  • 中国古代史
  • 西周历史
  • 礼乐制度
  • 文物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12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0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代文化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周初期开始建立的礼乐制度,对其后的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乐悬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对西周乐悬制度作较为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借以探索西周乐悬制度的真实历史面貌,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作者简介

王清雷,1975年10月生,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任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副总主编、总编辑部副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副秘书长1993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2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2006年获博士学位主要致力于中国音乐史、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在《文物》、《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有《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内蒙古卷》(副主编)等

目录


绪论
一 乐悬厘定
二 以往研究成果述略
三 以往研究方法述评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西周乐悬制度的滥觞
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礼乐制度
一 史前礼乐器的考古资料分析
二 史前时期的礼乐制度
第二节 “殷礼”
一 商代礼乐器及其考古资料分析
二 “殷礼”

第二章 西周乐悬制度初成
第一节 西周早期钟磬乐悬及其考古资料分析
一 仅出编甬钟的墓葬
二 仅出编铙的墓葬
第二节 西周乐悬制度初成
一 乐悬的用器制度
二 乐悬的摆列制度
三 乐悬的音列制度

第三章 西周乐悬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西周中期钟磬乐悬及其考古资料分析
一 仅出编甬钟的墓葬和窖藏
二 编甬钟与编磬共出的墓葬
三 搏与特磬共出的墓葬
四 编甬钟与缚共出的窖藏
第二节 西周乐悬制度的发展
一 乐悬的用器制度
二 乐悬的摆列制度
三 乐悬的音列制度

第四章 西周乐悬制度的完善与成熟
第一节 西周晚期钟磬乐悬及其考古资料分析
一 仅出编甬钟的墓葬
二 编甬钟与编磬共出的墓葬
三 编甬钟与傅共出的窖藏
第二节 西周乐悬制度的完善与成熟
一 乐悬的用器制度
二 乐悬的摆列制度
三 乐悬的音列制度
四 关于“礼崩乐坏”
结语
附录
一 插图目录
二 表格目录
三 附表目录
四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考古学的著作简介,其内容与《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无关。 《古代乐器形制与音乐文化变迁: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乐器形制演变及其背后所反映的音乐文化变迁的综合性考古学研究专著。全书以丰富的考古材料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和音乐理论,勾勒出中国史前至秦汉时期音乐实践的物质载体——乐器的发展脉络,并试图解析这些物质遗存如何映射出社会结构、礼仪制度乃至思想观念的演进。 第一章:引言——音乐考古学的视野与方法论 本章首先界定了音乐考古学的研究范畴,强调了将考古学、民族音乐学和历史文献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视角。作者阐明了乐器遗存作为研究古代社会音乐活动最直接的“物证”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对乐器残件的形制分析、材质考察、制作工艺还原以及复原模拟演奏来重建古代音乐场景。本章重点讨论了将考古学中的年代学、地层学、类型学应用于乐器研究的必要性,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的声响世界——陶埙与骨笛的初探 新石器时代是中国音乐的源头时期。本章聚焦于以陶制和骨制吹管乐器为主的早期乐器群。通过对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以及红山文化出土的陶埙和骨笛进行类型学梳理,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乐器的形制特征、音孔布局与可能发出的音域。研究表明,这些早期乐器的制作已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其音高体系虽然原始,但已显露出早期人类对声音组织规律的初步认知。陶埙的形制多样性被解读为不同地域文化在礼仪或日常生活中对声音表达需求的差异化体现。骨笛的发现,特别是那些具有相对精确音高排列的个体,则被置于早期部落社会祭祀或群体交流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三章:夏商时期的青铜与玉石——礼乐文明的物质基础 进入青铜时代,随着礼制观念的形成,乐器制造工艺和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本章集中考察了夏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铜鉦、铜铃以及可能存在的早期铜钟残片。通过对这些青铜礼器进行冶金分析和铭文解读(如适用),本研究探讨了它们在国家祭祀、战争号令以及贵族宴飨中的地位。同时,玉磬、玉琮上的穿孔和打磨痕迹,也揭示了玉质乐器在巫觋活动中的精神价值。本章尤其关注了这一时期乐器形制与青铜礼器群的关联性,论证了乐器如何作为权力与秩序的象征被纳入国家层面的管理体系。 第四章:周代早期乐器的分类与区域性差异 周代初期,承袭了商代的乐器体系,但在制度构建方面更为精细。本章梳理了周代早期(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前段)乐器出土情况,着重分析了钟、磬、鼓、笙、竽等主要乐器的形制演变。通过对比不同地域(如中原、关中与东部沿海地区)出土的同类乐器,本书揭示了在周文化推广过程中,乐器形制在保持核心规范的同时,所展现出的地方性适应和装饰风格的差异。本章对周代早期乐器材料(青铜、骨、陶、木)的比例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以反映不同社会阶层或场合对乐器性能与用途的需求侧重。 第五章:春秋战国:乐器形制的变革与音乐观念的多元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思想解放极大地促进了乐器形制和功能的创新。本章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新兴或改进的乐器,如编钟的形制突破(如双撞击点设计、枚数增加)、编磬的结构优化、以及瑟、筝、琴等弹拨乐器的普及化。尤其对楚国、秦国、吴越等不同诸侯国的典型乐器进行了区域性比较研究。例如,对楚国大型编钟的音律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的音阶体系。同时,本章也探讨了竹制和漆木制乐器(如排箫、笛、埙、鼓)在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中的广泛使用,论证了“礼器”与“雅乐”之外的“俗乐”对乐器形制产生的反向影响。 第六章:秦汉乐器:制度化与实用化的交织 秦汉大一统后,音乐制度趋于稳定,但乐器的发展也呈现出制度化与实用化并存的特点。本章重点考察了秦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如秦汉大型编钟的标准化规格、对宫廷雅乐的继承与规范化;同时,对竹制排箫、竽、琵琶(早期形制)、以及各种形态的鼓和钹等实用性乐器在墓葬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本章通过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乐器形象的细致解读,结合简牍、帛书中的音乐记载,力图还原当时宫廷与民间音乐生活的整体图景,并探讨了西域音乐传入对汉代乐器形制(如曲项琵琶的雏形)可能带来的影响。 结论:形制背后的文化密码 全书最后总结了自新石器时代至秦汉,中国古代乐器形制演变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从早期注重个体象征意义(如陶埙的个体性),逐步过渡到商周时期与礼制紧密结合的系列化、规范化(如青铜礼器群),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突破与功能分化,直至秦汉时期的制度整合与文化融合。乐器形制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无不折射出当时社会结构、政治伦理、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深层变动。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凝固的音乐”,为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物质文化史提供一个独特的、可触摸的切入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尤其对“乐悬制度”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似乎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本身,更触及了西周社会的某种秩序和结构。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将音乐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礼制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仿佛通过音乐的旋律,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王朝的运作脉络。书中对考古发掘的细致描述,更是将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那些沉睡在地下的青铜钟磬、编钟的排列方式,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彩。这种将文献考证与实物证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深度,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绪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研究的严谨性,图文配合得相得益彰。清晰的文物拓片、精确的形制图以及必要的年代测定数据,都为论点的支撑提供了坚实的视觉证据。更令人赞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考古发现时,展现出的那种审慎与开放并存的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列呈现,引导读者一同参与到历史的辩论之中。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写作方式,使得整本书的学术气质愈发凸显,它不是一本知识的终结者,而更像是一张指向未来研究的路线图,激发着后来者继续探索和修正的兴趣。

评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著作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古代礼仪的方式。以往接触到的西周研究,多侧重于宗法、分封等政治结构,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条“声音的路径”。通过对不同等级、不同场合所使用的“乐悬”配置的细致辨析,作者成功地重建了一个动态的、声音化的礼仪空间。这种“听觉考古”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礼”的理解——礼不仅仅是可见的器物和繁琐的仪轨,更是渗透在空气中、由特定音高和节奏构成的无形律令。书中对于不同声部之间如何相互制约、共同服务于政治权威的分析,堪称精彩绝伦,深刻揭示了音乐在维护社会等级和意识形态统一中的核心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有一种层层递进的畅快感。从一开始对“乐悬”概念的界定与历史渊源的梳理,到中间对具体礼器组合的考证与功能分析,再到最后对整个制度在西周社会中的作用的宏观论断,逻辑链条清晰且严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那种匠心独运,他没有将大量枯燥的符号和数据堆砌在一起,而是用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将原本可能晦涩的乐律学和考古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每一次对某一特定遗址或器物的解读,都像是一次小型探秘之旅,让人在破解谜团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这种将学术深度与阅读体验完美融合的能力,在同类研究专著中是比较少见的,足以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西周文明的精妙之处。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进行跨学科对话时展现出的深厚功力。这本书绝非简单的考古报告汇编,而是一次严肃的学术对话,它有效地沟通了音乐学、考古学、历史学乃至哲学领域的知识藩篱。每当涉及对某一乐器形制或音高体系的探讨时,作者总能迅速切换到专业的分析模式,引经据典,丝丝入扣。然而,即便是最硬核的论证部分,其行文也保持了一种克制而优雅的学人风范,没有丝毫的故作高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对西周的物质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古代知识分子如何建构和维护一个复杂的社会秩序,有了一种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单位订购的,对专业人员很有用。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单位订购的,对专业人员很有用。

评分

礼、乐相互联系,两者是华夏先民以为自负的文化特征,《乐经》据说是六经之一,后来亡佚,只有五经。上古的礼乐文明究竟怎样,除了文献记载外,考察出土文物,勾勒出当时礼乐文明的实录,这是必不可少的。地不爱宝,文物出土很多(当然假的也不少,需要有眼光功力者鉴别),将来会有更多结合考古的对上古文明的研究。这书我慢慢拜读吧。

评分

单位订购的,对专业人员很有用。

评分

内容不错,对研究者很有价值,价格有优惠,比较划算!满意。

评分

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对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考索是历代学者的夙愿,本书藉西周考古材料来研究西周的乐悬制度,是一次有益的探索。适合历史、考古爱好者、研究和购买阅读。

评分

京东满100-20超合适

评分

京东满100-20超合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