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搜集了汤用彤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讲课提纲及学生的听课笔记,其中,关于“贵无”之嵇康、阮籍、张湛、道安等重要论述,是汤用彤的其他著作中很少涉及的。《讲义》从纷繁复杂的玄学思想中考镜源流,并发掘其中的义理,体现出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及中华典籍研究的贡献。
作者简介
汤用彤,字锡予,湖北黄梅人。1893年生于甘肃渭源,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先后执教于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193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副校长。1964年病逝于北京。精通梵文、巴利文、英文等多种外语,对西方古典哲学深造有得。是一位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学术大师。传世名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等。
目录
一、魏晋玄学讲课提纲
魏晋玄学纲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言意之辨
第三章 崇本贵无
第四章 贵无之学(上)——王弼
第五章 贵无之学(中)——阮籍和嵇康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下)——张湛
第七章 贵玄崇有
第八章 明自然
魏晋玄学讲课大纲
第五章 本末有无之争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上)——王弼
第七章 贵无之学(中)——阮籍和嵇康
第八章 贵无之学(下)——道安和张湛
第九章 崇(贵)有之学与向、郭义
第十章 僧肇不真空义第十一章 道生顿悟义
二、魏晋玄学听课笔记
魏晋玄学听课笔记之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魏初名理之学
第三章 言意之辨
第四章 本末有无之争
第五章 贵无之学(上)——王弼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中)——阮籍和嵇康
第七章 贵无之学(下)——道安和张湛
第八章 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
第九章 王弼与郭象
第十章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
第十一章 结论
魏晋玄学听课笔记之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辩言意
第三章 崇本贵无
第四章 贵玄崇有
第五章 明自然
后记
精彩书摘
四、名理之学
1.名理者,名分也,人君臣民各有其职位,此政治之理论也。又为名目之理,识鉴人物,论人物之性也。晋人谓善谈名理,言玄理也,此非原来之意义。
2.欲天下得治,即须分职任官适当,如是则须“知人”。知人则以众人对某人之品评及其声望为根据,郭泰等能拟人如其伦,评论人物恰当也。汉人之清议,即批评国家之特殊事务与特殊人物(所谓题目人物也)。名理之学,即论述此等原理也。
3.名理家自称根据孔子正名之说,实取法家之精神,曹氏之重刑名可证。又,名理之学混杂有道家之学说,继承了王充以来反传统之运动。
4.名家之学之要点可列述如下:
(1)其一为观人。观人取乎相法,与五行说有关。进一步看人之行动举止,更进一步则看人之神识,而不看重形相。能观人之神为真能观人。
(2)才性论。性者本,才者用。名家不讲性情论,因其学说旨趣多在伦理政治也,故多论才性同异,才性大小。
(3)重谈论,观人应观其言论。欲为官者,则必须修饰其言谈。谈论必须聚众,乃有党,谈论之人当时被称为浮华之人,最出风头。
(4)人君知人。人君欲治世,必须知人,使人人能尽其才能,最能知人者为圣君。圣君之德为中和或中庸,中庸者,不拘于一偏,超乎普通才性之上。普通人或文或武,或文武双全(英雄),而圣人则超乎文武。普通人明乎此而失于彼,而圣人则有茂于众人之神明,言其能一切皆明也。
前言/序言
天津古籍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名师讲义》丛书。从书名看,意思很清楚。他们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很赞成。
这些位名师,都是20世纪执教于中国各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他们的学术地位早有定评。如闻一多、朱自清等位先生,都是一代人师;再如游国恩、雷海宗、周祖谟等位先生,也都是各自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他们虽都已去世多年,但薪尽火传,其衣被学人,早非一代。他们虽有许多传世之作,但也有大量当年以讲义形式行世的作品,不甚被人注意保存,极有流失之虞。据我看,其中蕴藏的精金美玉决不会少。
今天常常听到“抢救文化遗产”之类的呼声。天津古籍出版社要出版的这一套书,不正是此种功德之举的具体体现么?我认为,这些讲义是弥足珍贵的寿世之作,把它们成批整理出版,嘉惠学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听说此事正在进行,十分高兴。但因病中医嘱不宜长时间执笔,只写此短序,聊当前军旗鼓云耳。
名师讲义: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 澳大利亚图书奖、昆士兰文学奖 、家庭奖童书
评分
☆☆☆☆☆
我使疲惫的身体稍微休息了一下,然后又顺着荒凉的山坡走去,所以脚底下最稳的,总是后面那只较低的脚。瞧!刚走到山势陡峭的地方,只见一只身子轻巧而且非常灵便的豹在那里,身上的毛皮布满五色斑斓的花纹。它不从我面前走开,却极力挡住我的去路,迫使我一再转身想退回来。
评分
☆☆☆☆☆
1918年与吴宓一起,用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先在明尼苏达州汉姆林大学哲学系,主要选修哲学、普通心理学、发生心理学。1919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与陈寅恪同时学习梵文、巴利文及佛学,仍进修西方哲学。后经吴宓、梅光迪引见白壁德(Babbit)教授。白氏是美国当时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认为中西文化传统在人文方面“互为表里”,对孔子尤为称赞,并希望中国学人能撷采中西文化之精华,以求救亡图存,而不蹈西方之覆辙。汤用彤后来的文化观和治学态度,很多与白氏契合。哈佛期间,他与吴宓、陈寅恪被誉为“哈佛三杰”。
评分
☆☆☆☆☆
评分
☆☆☆☆☆
作者是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教育家,是“魏晋玄学”的现代研究的第一人。本书收入作者关于魏晋玄学研究的主要著作,包括《魏晋玄学论稿》、《魏晋玄学讲课提纲》和《魏晋玄学听课笔记》。这些著述多产生于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生活颠沛流离,原计划中的《魏晋玄学》专著终未能成书,但这些陆续刊发的论文、讲课提纲、听课笔记,可以看出他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为后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方向。
评分
☆☆☆☆☆
1922年在哈佛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在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其时南开大学成立不久,校长张伯苓和大学部主任凌冰在海内外到处延揽人才,尤其注意学有成就的归国新秀。于是,1926年汤用彤受聘转任南开大学文科哲学系教授、系主任。任职情况
评分
☆☆☆☆☆
名师讲义: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
评分
☆☆☆☆☆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28年改为中央大学,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 )、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曾任北大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评分
☆☆☆☆☆
汤用彤(1893年—1964年),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