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1》包括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分析、北方城镇供热专题、中国建筑能耗模型介绍。《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1》由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编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第1章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1.1 总体情况
1.2 北方城镇采暖
1.3 夏热冬冷地区城镇采暖
1.4 城镇住宅除采暖外用能
1.5 农村住宅用能
1.6 公共建筑除集中采暖外用能
1.7 小结
第2篇 北方城镇供热专题
第2章 北方城镇建筑采暖用能状况分析
2.1 建筑采暖用热量状况
2.2 集中供热管网能耗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各类采暖热源方式的能耗状况
2.4 工业余热利用
2.5 总体展望:北方城镇冬季供热事业的发展设想
第3章 北方供热节能技术讨论
3.1 北京住宅建筑冬季零能耗采暖可行性
3.2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方法
3.3 以室温调控为核心的末端通断调节与热分摊技术
3.4 工业余热作为城市采暖热源
3.5 燃气锅炉排烟余热回收新技术
3.6 燃气热电联产供热新技术
3.7 大型集中供热网的分布式燃气调峰技术
3.8 气候补偿器技术介绍
3.9 各类以采暖为主要目的的热泵
3.10 公共浴室洗澡水余热回收技术
3.11 北方集中供热体制改革的研究
第4章 供热节能最佳实践案例
4.1 既有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案例介绍
4.2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工程应用——大同第一热电厂乏汽余热利用示范工程
4.3 以“室温调控”为核心的末端通断调节与热分摊技术应用案例介绍
4.4 陶然北岸住宅小区供热节能改造
4.5 燃气热能回收利用
4.6 齐齐哈尔热网监控系统
4.7 济南市西区工程建设指挥部地源热泵空调工程
4.8 燃气壁挂炉采暖
4.9 赤峰市工业余热应用于城市集中供热案例
附录 中国建筑能耗模型介绍
1 概况
2 整体结构
3 分模块计算说明
4 总结
精彩书摘
(1)供热计量收费改革
作为供热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供热计量收费制度改革一直是北方城镇采暖节能的重中之重。从2003年7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中国首个关于供热体制改革的文件,明确提出了“稳步推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促进供用热双方节能”的要求。2006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加快了供热计量收费制度改革的步伐。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包括:
2006年6月,《关于推进供热计量的实施意见》,提出从政府机关和公共建筑做起全面实施供热计量工作,建立和完善供热计量收费机制。
2007年5月,《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奖励供热计量改造的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安排。
2008年2月,《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对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不同内容分别作了规定,明确了政府和供热单位的主体责任和奖惩要求。
2008年5月,《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0年6月,《关于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任务的通知》,进一步督促改革工作的开展。
……
前言/序言
2011中国建筑节能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中国建筑节能领域在政策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实践等多个维度上,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这一年,国家对于推动绿色建筑、提升建筑能效的重视程度持续加深,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 政策法规的引导与推动 2011年,国家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之后,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标准密集发布,为各地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十二五”期间民用建筑节能规划》的发布: 该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中国民用建筑节能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未来五年的建筑节能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强调了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强制性执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规模化推进、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等关键环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推广与实施: 2011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国家层面不断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开发商和建设单位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各地也积极响应,启动了一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为绿色建筑的普及积累了宝贵经验。 鼓励节能改造的政策支持: 针对我国建筑能耗较大的现实,国家在2011年加大了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多种方式,鼓励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建筑运行能耗,还对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的完善: 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得到政策的大力鼓励。相关部门出台了鼓励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中应用的政策,并推广地源热泵等技术。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建筑领域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2011年,中国建筑节能技术在保温材料、门窗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高性能保温材料的广泛应用: 随着节能标准的提高,对墙体保温材料的性能要求也日益严苛。2011年,挤塑聚苯板(XPS)、聚氨酯(PU)、岩棉等高性能保温材料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其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也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对新型节能保温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也在持续进行,以满足不同建筑需求和气候条件。 节能门窗技术的进步: 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能耗的重要环节。2011年,断桥铝合金门窗、多层中空玻璃、Low-E玻璃等节能门窗产品的技术日趋成熟,市场普及率不断提高。隔热条、密封胶条等关键部件的性能也得到提升,有效降低了建筑的热桥效应和空气渗透。 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融合: 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等在2011年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技术开始受到关注,将光伏发电组件与建筑屋顶、外墙等结构相结合,既实现了发电功能,又发挥了建筑材料的作用。地源热泵技术在商用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成为一种高效、清洁的供暖制冷方式。 智能建筑与节能技术的结合: 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建筑节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011年,楼宇自控系统(BAS)、智能照明系统、智能温控系统等得到进一步推广。这些系统能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建筑的采光、通风、温控等,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利用。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成熟: 针对存量建筑的节能改造,2011年涌现出多种成熟的技术方案。如外墙外保温、屋面保温、节能门窗更换、供暖系统改造等。同时,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和改造难度的特点,技术集成和综合解决方案也日益受到重视。 三、 市场实践与项目推广 2011年,建筑节能的市场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设单位和消费者开始关注并采纳节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项目数量稳步增长: 随着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2011年全国范围内绿色建筑项目的数量持续增加。从住宅到办公楼,从公共建筑到商业综合体,绿色建筑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大。这些项目在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运营管理等各方面都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 节能改造市场的活跃: 随着国家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相关的改造市场也日趋活跃。公共建筑改造项目成为市场亮点,例如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等,这些改造项目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也提升了建筑的舒适性和使用功能。 部品部件供应商的专业化发展: 围绕建筑节能需求,保温材料、节能门窗、高效暖通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部品部件的专业化供应商在2011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企业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为建筑节能提供了高质量的配套产品。 房地产开发商的绿色转型: 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将绿色建筑和节能住宅作为重要的产品卖点和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方向。他们在项目开发中主动引入节能设计和绿色建材,并积极推广其节能优势,以吸引对环境友好型住宅日益关注的消费者。 消费者意识的提升: 随着媒体宣传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建筑节能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住宅的节能性能,并将其作为购房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四、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尽管2011年中国建筑节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标准化与执行力的提升: 部分地区在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力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标准的强制性、完善监管体系,确保节能措施真正落地,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尽管建筑节能技术不断发展,但初期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在保证节能效果的同时,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以吸引更广泛的市场参与者,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人才队伍的建设: 建筑节能领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包括设计师、工程师、施工人员、运营管理人员等。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支撑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全产业链协同: 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如何打破行业壁垒,加强各环节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是提升整体效率的重要方向。 向更高水平迈进: 未来,中国建筑节能将继续向更高水平迈进。一方面,将继续深化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另一方面,将更加注重新建建筑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并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低碳建筑等新兴模式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建筑与能源互联网的结合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2011年,是中国建筑节能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政策的强力引导、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日益活跃下,建筑节能已经从一个相对边缘的概念,逐渐走向了主流。展望未来,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技术创新的持续驱动,中国建筑节能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