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杨仁山传》记述了晚清著名佛学家杨仁山的一生。杨仁山生长在一个进士家庭,在战争中度过青春岁月,战后跟随曾国藩参与南京城的修复建设,壮年随曾纪泽、刘芝田两度出使英法,回国后辞官不受而投身中国佛教复兴事业,一生融刻经、弘法、取经、教学、研究于一体,培养了谭嗣同、桂伯华、梅光羲、李证罡、欧阳渐等一大批门下弟子。该书揭示了杨仁山投身佛学的心路历程,阐述了杨仁山为佛教复兴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同时也展现了杨仁山从出生到去世75年中晚清风云变幻历史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和细节。
作者简介
陈朝曙,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曾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文史文章三十多篇,著有长篇纪实专著《苏雪林与她的徽商家族》。
精彩书评
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
——梁启超
中国佛学重昌关系巨之一人。
——太虚
开佛教一代之风气,为居士著述之先河,有功于我国近世佛教之发展者至巨。
——赵朴初
杨仁山是一位使佛教起死回生的枢纽人物。
——台湾学者蓝吉富
古今一模范居士。
——印尼法师惟悟
一个通常被称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的人,就是杨文会先生。
——美国学者詹姆斯·韦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世
一、父亲中举、仁山出生
二、进士之家
三、随父进京
四、凫山发蒙
五、乡居生活
第二章 随父转战军中
一、随父倡办团练
二、父亲的军事思想与游击战术
三、辞保不受
四、受父亲影响
五、父子同在曾国藩麾下
第三章 青年原本是诗人
一、在战争中成长
二、婚姻大事
三、朦胧的革命思想
四、诗人本性
第四章 发心菩提
一、情感的烦恼
二、初入佛门
三、发大誓愿
四、晚清思想的伏流
第五章 刻经事业
一、净土四经
二、创办金陵刻经处
三、一心学佛
四、求经书于江浙
第六章 两度出使英法
一、湖湘之行
二、随曾纪泽出使英法
三、结识南条文雄
四、随刘芝田二度赴欧
第七章 家居岁月
一、家人与家事
二、天印庵
三、与英人合译《大乘经》
四、失而复得的古代大德著述
五、玄奘与《瑜伽师地论》
六、家中贵客黎元洪
第八章 谭嗣同金陵学佛
一、一见倾心忘年交
二、《仁学》与佛学
三、金陵测量学会
四、戊成之变
第九章 乔迁延龄巷
一、新居延龄巷
二、与日本僧人辨正佛法
三、助编日本《续藏经》
四、分家笔据
第十章 江西籍的弟子
一、江西来的青年才子
二、居士佛教思想
三、与李澹缘、黎端甫等人的通信
四、梅光羲、欧阳渐、李证罡
五、英年早逝的桂伯华
第十一章 向佛问学多才俊
一、夏曾佑
二、郑观应的独善之求
三、深柳门下
四、与陈三立、刘师培、沈曾植等友人的交往
五、与章太炎的不睦
六、佛与道之辨
第十二章 佛学主张与著述
一、《大乘起信论》——马鸣宗
二、佛学三宇经
三、以佛理阐释儒与道
四、《谢客启》
第十三章 祗洹精舍
一、办僧学堂的愿望
二、祗洹精舍
三、太虚及其他学生
四、办祗洹精舍的影响和意义
第十四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南洋劝业会
二、“佛学研究会”
三、《大藏辑要》
四、最后的安排
五、斯人往矣
六、经版所在遗体所在
七、继往开来
尾声 今天的金陵刻经处
一、民国最浪漫的婚姻
二、冲破重重障碍的退婚之路
三、大孝孙女
四、今天的金陵刻经处
后记
精彩书摘
杨搞藻跟父亲一起生活、学习、成长,耳濡目染父亲的性情,体会父亲的智慧,性格也在慢慢地形成之中。他刻苦好学,很快就获得秀才资格,文章写得高古奇气,而这样的文章与死板教条的八股文格格不入,因此,屡试不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父命难违,万事孝为先,违背父亲的意愿就是不孝,不孝是大罪过,他只有在科场上奋战到底。对一个地处偏僻乡下的普通百姓来说,参加科举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极为公平的一个机会,也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杨搞藻的杨氏家族地处皖南腹地崇山峻岭之中的弹丸小城石埭,隶属池州府。池州府管辖贵池、铜陵、青阳、建德、东流、石埭六个县。石埭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县,县治在广阳古城中,而杨搞藻的家乡则在广阳西边乌石垅芦山之下的一个村庄,被称为“芦岭下杨家”,或“岭下杨家”。
此地虽偏僻闭塞,交通不便,但距佛教圣地九华山很近,佛教的气氛异常浓厚,村庄周围大大小小的寺庙有六处,其中以村前南华寺的菩提道场和村后样山头的永庆禅林最为著名。
夫人孙氏乐观开朗,她似乎坚信此次生下来的一定是一个男孩,天公作美,好事必然成双。自怀孕以后,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村后的永庆禅林烧香拜佛,尽管山岭很高,爬上去气喘吁吁,但她不辞辛苦坚持到底。永庆禅林是一座尼姑庵,里面大小比丘尼有十多人,供奉着行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四乡八地的信众都认可此庙灵验,有求必应,因而每有庙会,香客云集,庙里的一副古联极能传神当时的盛况:“烟云不断连舒水,香气常腾绕芦山。”样山头后面的高山就是芦山,芦山脚下流淌的清清河水就是舒水,称舒溪河。
村前的南华寺,每年都要打一次佛七,历经七七四十九天,届时要请邻县青阳九华山的高僧来讲经说法,远远近近的和尚居士以及信众都赶到此地,听高僧宣讲。法会之期钟磬悠扬,佛声朗朗,既庄严肃穆,又热闹异常。今年秋季的佛七,孙氏夫人几乎天天都到庙里去,她坐在后面,跟着一起念经,念阿弥陀佛,虽然对佛经上的东西她不知所云,但她非常喜欢那样的气氛。也许是长期浸染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以致有一天夜里,她梦见自己进入了一座庄严的古刹之中,进去之后,她见到院中有一大瓮,上盖一大大的箬笠(箬叶做的斗笠,遮雨所用——笔者注),她一时好奇,便去掀开箬笠,谁知这一掀开,一个莲花大座即从瓮中徐徐升起,优美壮观,令她惊讶不已,梦也遂止而醒……
临产期终于要到了,时节已到了仲冬农历十一月十六日,作为一名38岁的高龄孕妇,生产的安全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使全家人兴奋却又紧张。天气已渐渐寒冷,早晚人们都要穿上棉袄了。从傍晚开始,孙氏的肚子开始隐隐作痛,预感今晚可能临盆。随着时间的推延,疼痛一阵紧接着一阵。于是请来接生婆,做好一切接生的准备。到了午夜子时,孙氏已痛得满身披汗,一个新生命即将来到世上了。
杨摛藻晚饭以后在书房里手捧经卷,尽管内心焦急,每晚他还必须要完成预定的功课,春节过后,他即将启程赴京参加会试,年岁不饶人,他已近不惑之年,若不能及时考中进士,又要等待三年,谁知三年后又能不能考取?因而他决心一定要考取,不能再等待了。但是今晚,他再也无法安静下来专注于圣贤之书了,听到妻子疼痛的呻吟,他也和家人一起在卧房外焦急地等待。这个时候,无论是生男还是生女,只要生产平安才是最重要的,孙氏每一声呻吟都紧紧地揪住他的心。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的自强运动跟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有不解之缘。杨文会居士则是这场复兴运动中具有开创性作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杨文会字仁山,究其一生,创办了金陵刻经处,成立了祗洹精舍、佛学研究会,流通经典,培养人才。一时之选,尽出其门。他对当时的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影响甚巨,故而有梁任公之说法:“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有人称其为使佛教起死回生的枢纽人物、中国的维摩诘、中国近代佛教的先觉者、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
仁山居士怀抱振兴中华之志,推崇佛教,并大力弘扬。述其志业,有如下方面:
其一,以兴教为振兴中华之志。晚清时节,内忧外患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无可奈何而后有学,救亡图存而后有学”(杨仁山居士的弟子欧阳竟无大师语)。
杨仁山传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