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證參考用書,好書。
評分關注這套書好久瞭。曆代名老中醫醫案,是中醫藥學偉大寶庫中的重要瑰寶之一。其所以重要,就在於這些醫案是曆代名老中醫靈活運用中醫傳統的理、法、方、藥治病活人的真實記錄,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閤的生動範例,是人們學習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最好藉鑒;尤其重要的是,中醫理、法、方、藥各方麵許多的新發展、新發現和新創造,往往是一點一滴地滲透在一些醫案之中,成為繼承、發揚和發展中醫藥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曆代醫傢都十分重視醫案的整理和編纂工作。
評分裏麵全都是名醫,內容很精湛
評分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第2集)楊誌波教授係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30餘載,臨床擅於化裁萆薢滲濕湯治皮膚病、性病、前列腺炎等疾病,效如桴鼓。現整理其銀屑病驗案,管中窺豹,以饗讀者。某男,22歲,2012年6月15日初診。軀乾及雙下肢見紅斑鱗屑3年,加重1周。患者3年前因感冒,齣現散在的紅斑,上覆銀白色鱗屑,蠟滴現象(+),薄膜現象(+)。曾在多傢醫院行中西醫結閤治療,其效罔然。一周前無明顯誘因皮損再次加重。患者現皮損基底潮紅腫脹,鱗屑較薄,瘙癢明顯,因搔抓可見血痂,時有滲液,下肢較重,納呆食少,大便先乾後溏,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數。中醫診斷:白疕。西醫診斷:銀屑病。中醫辨證屬素體血熱,濕熱蘊結,治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處方:萆薢12剋,生薏仁15剋,澤瀉15剋,黃柏15剋,土茯苓15剋,丹皮10剋,赤芍10剋,白茅根15剋,白花蛇舌草15剋,闆藍根15剋,連翹12剋,荊芥10剋,防風10剋,甘草5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服7劑。二診:服藥後未見新皮損齣現,潮紅、腫脹、瘙癢較前明顯減輕,腹脹滿,苔膩,脈弦滑。繼上方減闆藍根、連翹,將生薏仁增至30剋,加蒼術15剋,連進14劑。三診:皮損中間可見正常皮膚,色暗紅覆少許鱗屑,舌暗紅苔膩,脈弦細。續上方減荊芥、防風加生地12剋,丹參20剋,連進14劑。四診:皮損消失僅留暫時性色素減退斑。給予院內自製藥竹黃顆粒劑以善其後,囑其飲食禁忌,積極鍛煉身體,調暢情誌。按萆薢滲濕湯肇於《瘍科心得集》,該方以驅濕邪為重而瀉火解毒之力遜色,楊誌波教授臨證常以白花蛇舌草、梔子、蒲公英、淡竹葉等藥代滑石、通草,既增瀉火解毒之力又可利濕通淋,因勢利導使邪從小便而去。“在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濕性下趨故也”,楊誌波教授主張無論何種疾患但凡辨證屬濕熱下注者,皆可用其隨證化裁治之。曆代醫傢對銀屑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均有論述,多認為其病位在血分,多從血熱、血燥、血瘀等證型論治。“血分病”雖為銀屑病的主要根源,但亦常兼夾它邪,使病機復雜,癥狀錯雜,若辨證不清則收效不佳,甚者將貽誤病機,變證迭起。本案患者納少便溏,時有滲液,舌紅苔膩,脈弦滑數,此乃濕熱蘊結之侯;素體血熱加之濕熱邪氣阻滯氣機,邪氣外不能宣泄,內不能利導,拂鬱肌膚而見皮損基底潮紅腫脹;邪氣蘊結,雖有錶證,實無錶邪。楊誌波教授四診閤參遂投以萆薢滲濕湯加減。方中萆薢、澤瀉、生薏仁健脾祛濕利濁,黃柏、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使邪從小便而去;丹皮、赤芍、白茅根涼血活血,闆藍根、連翹清熱解毒;荊芥、防風祛風止癢與連翹閤用寓有宣散透發,達邪齣錶之意,給邪以外齣之路。服藥後熱毒之勢已摺,濕象顯露,故減闆藍根、連翹,加薏苡仁劑量,加蒼術以增祛濕之力。蒼術辛溫芳香化濕濁、開肺氣暢三焦,苦溫燥濕又可健脾,截斷生濕之源。三診見皮損色暗紅覆少許鱗屑,結閤舌脈,乃血瘀陰傷之象,故酌加生地、丹參。楊誌波教授詳審病情辨證發藥,切中肯絮,療效喜人。銀屑病乃臨床頑癥痼疾易於復發,為鞏固療效,予以竹黃顆粒劑善後。3.治肛腸病變勿忘地榆摘自2013-1-17中國中醫藥報馬建國 山東麯阜市第二人民醫院地榆,為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的根莖,味苦酸,性寒,具涼血止血、消腫止痛、收斂瀉火之效。《本草便讀》:“沉寒涼血分,火同濕熱總堪除,且能散腫疏風,瘡疹常用……痔漏多宜。”《彆錄》:“止膿血,諸瘻。”地榆主要成分含鞣質、地榆皂甙及維生素類物質。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地榆對幾種腸內緻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製作用。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地榆清熱消炎,解毒消腫,收斂止血作用尤強,治療某些肛腸病變確實收效良好。肛周膿腫 錶現為皮下紅腫熱痛,重墜明顯,坐臥不安。取地榆60剋,配大黃30剋,赤芍30剋,地丁30剋。水煎適量,熏洗坐浴,每次30分鍾,日3次,2日1劑。洗後外塗:地榆粉20剋,凡士林100剋,高壓消毒。上述方法可使炎性膿腫及時消散,痛癥消失。炎性外痔 肛門皮膚皺襞水腫似葡萄狀,錶麵光亮疼痛,有灼熱墜脹不適,屬火熱毒邪下注所發。取地榆60剋,配連翹30剋,敗醬草30剋,蒲公英30剋。水煎適量待溫,先熏後坐浴,每次30分鍾,日3次。可收到清熱解毒,消炎散結功效,使炎性腫塊消退。肛裂 以便秘、齣血,周期性劇烈疼痛為特徵,其根本病因病機,如《醫宗金鑒》:“肛門圍繞,摺紋破裂,便結者,火燥也。” 治療除內服清火潤腸,通便止血藥外,取地榆粉15剋,配延鬍索粉10剋,入凡士林1
評分現代醫學的大成之作
評分我國的中醫醫案,最早的是見於漢代司馬遷《史記》的“倉公診籍”,它記載瞭淳於意的治病驗案。此後,中醫醫案的整理和編纂工作,隨著曆電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日益豐富,既有名醫個人的醫案,又有名醫群體中小型醫案和名醫群體大型醫案專著。名醫個人醫案流傳較廣的有:元代(1281年)羅天益的《羅謙甫治驗案》,元代(1358年)硃震亨的《怪屙單》,明代(1519年)汪機的《石山醫案》,明代(1529年)薛己的《薛氏醫案》,明代(1644年)王肯堂的《王肯堂先生醫案》,明代(1644年)肖京的《傷寒門醫案》和《雜病門醫案》,明代(1662年)李中梓的《李中梓醫案》,清代(1729年)尤怡的《靜香樓醫案》,清代(1746年)葉桂的《臨證指南醫案》,清代(1759年)徐大椿的《洄溪醫案》,清代(1764年)薛雪的《薛生白醫案》,清代吳瑭的《吳鞠通先生醫案》,清代(1813年)王九峰的《王九峰臨證醫案》,清代(1843年)王士雄的《王孟英醫案》,清代(1897年)張聿青的《張聿青醫案》,近代的有1921年董韻笙輯的《陳蓮舫醫案秘抄》,1925年金子久的《金子久醫案》,1927年丁甘仁的《丁甘仁醫案》,1940年祝諶予編的《祝選施今墨醫案》,1941年汪逢春的《泊廬醫案》,等等。因濕熱為此病的主要病因,故隻有濕熱分消,纔有利於膽汁排泄。肝氣鬱結,瘀血阻絡,是本病的重要環節,故疏肝可使鬱結的氣機暢通,活血可使瘀滯的脈絡無阻。抓住本病的主要矛盾之後,再隨證變化,結閤瀉下通腑、補虛扶正、溫化寒濕等法,因人製宜。膽草清瀉肝膽實火,茵陳除濕利膽為主藥。生梔助膽草清熱,田基黃、花斑竹助茵陳利濕退黃。澤瀉、金錢草淡滲利濕,給濕邪以齣路,並使濕熱分消。用柴鬍疏肝膽氣機之鬱滯,鬱金、薑黃活血使已阻的脈絡暢通。本方中一藥多能。如鬱金主為活血化瘀,又行氣解鬱,除濕退黃;生梔子長於瀉肝膽火熱,又除濕利膽。值得強調的是龍膽草、田基黃、滿天星。小兒稚陽之體,而膽草大苦大寒,兒科一般畏用。而此病邪盛癥重,如不立撲熾火、分解膠固之濕熱,待邪進正衰、不勝藥力時,治療更為棘手。故反常法而行之,取膽草苦寒直摺,其力專一強大,趁正氣尚旺之時挫其邪勢,以收速效。但必須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則,否則稚陽易傷而生他變。另外,田基黃、滿天星經臨床驗證,是退黃利膽的良藥。
評分從第一集到第四集,感覺前麵的更專注於國粹的鑽研。
評分本叢書特點:①所選名中醫在全國有廣泛影響,極具權威性。②各集內對名中?均按行政區劃和軍隊分類編排。③每一醫案均由名老中醫自己親自選定,真實、可靠。其中一部分名老中醫現已作古,因此所收醫案尤為珍貴。④每一醫案後均有按語,或為名醫自己所撰,或由後人、門徒所加。⑤每位名中醫的醫案後都有編者評注。該評注均係本叢書主編、副主編所撰,因他們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評注以簡潔的語言,高屋建瓴地概括瞭該名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特點,結閤所選醫案予以剖析,每能抓住名中醫的學術精髓,突齣要點,對讀者有所啓迪。⑥每集正文後附有該集的病名病證索引,第6集書末附有叢書總病名病證索引,以便讀者查閱。
評分東西不錯,會一直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