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醫醫案
評分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第2集)
評分好書不用多說 不得不愛
評分書不錯,值得學習,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編輯本段目錄
評分編輯推薦
評分感到滿意..............
評分我國的中醫醫案,最早的是見於漢代司馬遷《史記》的“倉公診籍”,它記載瞭淳於意的治病驗案。此後,中醫醫案的整理和編纂工作,隨著曆電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日益豐富,既有名醫個人的醫案,又有名醫群體中小型醫案和名醫群體大型醫案專著。名醫個人醫案流傳較廣的有:元代(1281年)羅天益的《羅謙甫治驗案》,元代(1358年)硃震亨的《怪屙單》,明代(1519年)汪機的《石山醫案》,明代(1529年)薛己的《薛氏醫案》,明代(1644年)王肯堂的《王肯堂先生醫案》,明代(1644年)肖京的《傷寒門醫案》和《雜病門醫案》,明代(1662年)李中梓的《李中梓醫案》,清代(1729年)尤怡的《靜香樓醫案》,清代(1746年)葉桂的《臨證指南醫案》,清代(1759年)徐大椿的《洄溪醫案》,清代(1764年)薛雪的《薛生白醫案》,清代吳瑭的《吳鞠通先生醫案》,清代(1813年)王九峰的《王九峰臨證醫案》,清代(1843年)王士雄的《王孟英醫案》,清代(1897年)張聿青的《張聿青醫案》,近代的有1921年董韻笙輯的《陳蓮舫醫案秘抄》,1925年金子久的《金子久醫案》,1927年丁甘仁的《丁甘仁醫案》,1940年祝諶予編的《祝選施今墨醫案》,1941年汪逢春的《泊廬醫案》,等等。因濕熱為此病的主要病因,故隻有濕熱分消,纔有利於膽汁排泄。肝氣鬱結,瘀血阻絡,是本病的重要環節,故疏肝可使鬱結的氣機暢通,活血可使瘀滯的脈絡無阻。抓住本病的主要矛盾之後,再隨證變化,結閤瀉下通腑、補虛扶正、溫化寒濕等法,因人製宜。膽草清瀉肝膽實火,茵陳除濕利膽為主藥。生梔助膽草清熱,田基黃、花斑竹助茵陳利濕退黃。澤瀉、金錢草淡滲利濕,給濕邪以齣路,並使濕熱分消。用柴鬍疏肝膽氣機之鬱滯,鬱金、薑黃活血使已阻的脈絡暢通。本方中一藥多能。如鬱金主為活血化瘀,又行氣解鬱,除濕退黃;生梔子長於瀉肝膽火熱,又除濕利膽。值得強調的是龍膽草、田基黃、滿天星。小兒稚陽之體,而膽草大苦大寒,兒科一般畏用。而此病邪盛癥重,如不立撲熾火、分解膠固之濕熱,待邪進正衰、不勝藥力時,治療更為棘手。故反常法而行之,取膽草苦寒直摺,其力專一強大,趁正氣尚旺之時挫其邪勢,以收速效。但必須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則,否則稚陽易傷而生他變。另外,田基黃、滿天星經臨床驗證,是退黃利膽的良藥。
評分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