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08-2010):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08-2010):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行业标准
  • JGJ/T 208-2010
  • 后锚固法
  • 混凝土
  • 抗压强度
  • 检测
  • 技术规程
  • 工程建设
  • 建筑工程
  • 质量检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5979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
字数: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后锚固法试验装置;5检测技术;6混凝土强度推定等。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2009]8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JGJ/T208:2010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08:2010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后锚固法试验装置
4.1 技术要求
4.2 拔出仪
4.3 钻孔机
4.4 锚固胶
4.5 定位圆盘
5 检测技术
5.1 一般规定
5.2 钻孔
5.3 清孔与锚固
5.4 拔出试验
6 混凝土强度推定
6.1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6.2 钻芯修正
6.3 单个检测
6.4 抽样检测
附录A 专用和地区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附录B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08-2010):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以外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现代土木工程结构安全与性能评估技术:从材料到全寿命周期》 图书简介 第一部分:结构安全评估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脉络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现代土木工程结构安全评估的理论框架、关键技术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结构安全是衡量工程质量的生命线,本书从基础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材料科学、结构力学在评估中的核心作用,并追踪了结构安全评估技术从传统经验方法向基于性能的现代科学方法的演进历程。 1. 材料科学在结构评估中的前沿应用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混凝土、钢材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研究。书中详细阐述了材料在不同荷载条件(静载、动载、长期荷载)下的力学响应特性,包括: 混凝土的非线性特性: 深入分析了混凝土在受压、受拉以及剪切作用下的微观损伤演化过程,探讨了纤维增强混凝土(FR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新型材料对结构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先进的材料试验方法,如声发射技术、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实时监测材料内部损伤状态。 钢材的疲劳与脆性断裂机制: 系统介绍了钢材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包括S-N曲线的建立与修正,以及在低温、高应力集中区域的脆性断裂风险评估。引入了断裂力学在结构缺陷(如焊缝缺陷、锈蚀损伤)安全性评估中的应用。 材料耐久性与长期性能衰减: 详细论述了氯离子侵蚀、碳化、冻融循环等环境因素对结构材料性能的劣化机理,并提供了材料寿命预测模型(如寿命线性外推法、概率寿命预测法)在工程评估中的应用指南。 2. 结构响应分析与性能化评估方法 本部分转向宏观结构层面,重点介绍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和基于性能的评估理念。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FEA)的深度应用: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三维实体单元、壳单元和梁单元构建复杂结构的数值模型。书中不仅涵盖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更侧重于动力响应分析,如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构–场地相互作用(SSI)的建模方法,以及如何准确率定和校准有限元模型参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评估(PBEE): 深入解析了PBEE框架,包括性能目标(如即时使用、生命安全、防止倒塌)的设定、需求与目标谱的计算、以及如何通过性能点评估结构在特定风险水平下的残余能力。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流程,指导工程师完成复杂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评估报告编写。 结构健康监测(SHM)与数据驱动评估: 探讨了传感器技术(光纤光栅、应变片、加速度计)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集成应用。重点介绍了基于模态识别的损伤检测方法(如模态频率变化法、振型曲率法),以及如何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状态评估,实现从定期检测向连续在线评估的转变。 第二部分:既有结构评估、加固与寿命延长技术 针对日益增长的既有工程结构评估和改造需求,本书的第二部分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南和案例分析。 3. 既有结构评估的技术路线与现场检测 本章细化了评估既有结构时所应遵循的规范流程,强调了现场检测与室内试验的有机结合。 无损检测技术(NDT)的综合应用: 详尽介绍了地质雷达(GPR)、超声波透射法、电磁波法等无损检测技术在探测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空洞、开裂等缺陷中的适用性、局限性及数据解释标准。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多种NDT数据进行信息融合,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原位(In-situ)取样试验的规范化操作: 虽然本书侧重于先进评估技术,但对于核心材料参数的获取,原位试验不可或缺。本章规范了钻芯取样、回弹法、普氏回弹法的操作规程,并重点阐述了室内试样的标准养护、测试流程以及如何根据龄期修正系数将试验结果推算至结构实际服役龄期的抗压强度。 结构承载力验算与寿命预测: 基于评估获取的材料性能数据和结构几何信息,指导工程师采用极限荷载法、荷载分项系数法等方法进行承载力复核。书中提供了详细的可靠度分析方法,用于量化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并建立结构剩余使用年限的预测模型。 4. 结构修复、加固与性能提升策略 结构评估的最终目标是保障或提升结构安全。本部分系统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结构加固技术。 粘钢与粘碳纤维布(CFRP)加固技术: 详细阐述了粘接机理、界面剪切性能测试,以及不同形式(梁底、梁侧、柱包角)的粘接加固设计规范。重点讨论了界面脱粘的判据和预防措施。 结构体系转换与位移控制加固: 介绍了通过增设支撑、外加支撑系统(如钢结构支撑或新型预应力系统)来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减小位移和控制裂缝的技术。 既有构件的局部修复与更换: 针对局部严重损伤的构件(如剪力墙、柱脚),提供了修补砂浆的选择、旧混凝土界面凿毛处理、新旧混凝土粘结技术等关键操作步骤,确保修复后的构件能与原结构有效协同工作。 结论:面向未来的韧性结构设计理念 本书最后总结了韧性(Resilience)结构设计的新趋势,强调结构不仅要在极端事件中不倒塌,更要在损伤后能快速恢复使用功能。通过整合先进的材料研究、精细的数值分析以及实时的健康监测,本书为土木工程师提供了一套贯穿结构设计、施工、运营、评估及加固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技术工具集。 --- 目标读者群: 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工程检测与鉴定机构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 关键词: 结构安全评估、性能化设计、有限元分析、健康监测、结构加固、材料耐久性、非线性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构建其技术体系时,展现出一种极强的层级划分和递进关系,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系统性思维的推崇。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方法,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具体执行,再到数据分析和判定结果的完整闭环。我发现,其中关于强度评定和结果有效性的章节处理得尤为精妙,它没有给出绝对的“通过”或“不通过”,而是设置了一套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判定区间和修正系数。这种处理方式,将工程实践中的不确定性纳入了规范本身,使得最终的结论具有更高的科学说服力。这种严密的逻辑链条,要求读者必须按部就班地学习,跳跃阅读的后果很可能是对结果的误判,因为它严重依赖于前面对变量和修正项的理解。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这部规程似乎是直接面向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质检工程师编写的,它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对混凝土结构和锚固力学的基础认知。书中的许多核心概念,例如某种特定类型的锚栓的“有效锚固长度”或“最小边距要求”,它们是如何被推导出来的、背后的力学模型是怎样的,在书中并未展开冗长的讨论。这使得它成为一个高效的“工具箱”,而非一本“教科书”。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可能显得过于跳跃和冷漠,因为缺少了引导性的铺垫和类比说明。它提供的更多是“标准答案”和“规范流程”,对于探索技术原理的“为什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只会在你需要确认具体数值或流程细节时,才展现出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这部标准从头到尾都给人一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印象,翻开它,你立刻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巨大技术重量。它似乎并不试图取悦任何人,而是冷峻地陈述着一系列复杂的规程和要求。文字的组织结构如同精密工程的蓝图,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条款都像是一个承重构件,彼此之间环环相扣,构筑起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进行一次轻松的知识获取,而更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技术审计。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术语和参数定义,对于没有深厚专业背景的人来说,初次接触几乎等同于面对一本天书。它毫不留情地将读者置于一个需要不断查阅附录、反复比对表格的境地。这种写作手法无疑最大化了技术指导的精确性,确保了在实际操作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能被精确地量化和追溯,但同时也牺牲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可亲近性,让学习过程显得异常陡峭。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务实,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从实际工地上的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来的,没有丝毫的文学修饰或引申发挥。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的极致提纯版”,专注于“怎么做”以及“必须达到什么标准”,对“为什么”的背景阐述则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试件制备和加载速度的描述,那份对细节的执着令人印象深刻。它用近乎教条的方式规定了环境温湿度的控制范围、锚固深度与混凝土龄期的关系,每一个数字背后似乎都隐藏着无数次失败的试验。这种极度技术化的叙述方式,虽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是不可或缺的“金标准”,但对于想要从宏观上理解后锚固技术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内容过于碎片化和微观化,缺乏一个清晰的叙事主线来串联这些技术点。

评分

从排版和图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重点完全放在了信息的密度上,而非视觉体验上。图示的运用非常克制,基本上都是功能性的截面图或流程示意图,它们的目的纯粹是用来辅助理解文字描述中那些难以想象的空间关系和操作顺序。图表的说明文字极其精炼,往往只有寥寥数语,要求读者必须先消化前文的全部技术背景才能勉强跟上。这种编排方式,让我体会到了一种“知识的重量感”,即所有信息都被压缩到了最小体积,以便于携带和查阅。然而,对于习惯了现代设计规范图文并茂的读者来说,这种略显陈旧的、以文本为主导的结构,阅读起来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去重建脑海中的三维操作场景,是一种对阅读者专注力的严峻考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