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年谱:看这30年

2008中国年谱:看这3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连玉明,武建忠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年谱
  • 改革开放
  • 历史
  • 社会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纪实
  • 中国近现代史
  • 30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ISBN:97878022177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264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2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活是没有假如的。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2008年是我们行进中的坐标,我们不能停下脚步。但脚下的路、路上的辙、辙上的印记却会深深地铭刻我们的记忆中,也许这些印记会使我们的前行更自信、更稳健、更豪迈。
人总要经历许许多多的跨越。每个跨越中既充满着希望,也潜伏着危机。我们期待着春天的永恒,我们却经历着冬天的考验。紧迫感和危机感时刻伴随着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若能在美丽中欣赏美丽,在痛苦中觉醒痛苦,在烦恼中关照烦恼,在悲哀中超过悲哀,在贪婪中拯救贪婪;在每一个生活的片断中保持坚毅的心情、豁达的气度、宽广的胸襟,在每一个生命的历程中弘扬善良、温厚、友谊、爱和勇气,那么,我们就会排除彷徨,战胜磨难,节制欲望,拒绝诱惑,在困境中坚定信心,从危难中积聚力量,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有结伴而行的激情,也要有独自高歌向前的豪迈;要有正视困惑的勇气,又要有搜寻出路的毅力;要有自豪感,更要有危机感。繁荣的创造是轰轰烈烈的,而危机的到来却是不知不觉的。冬天来了,冬天会很冷。一个智者说,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谁有棉衣,谁就会活下来。

作者简介

连玉明,著名城市专家、城市战略规划师,教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社长。
连玉明教授同时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城市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特邀理事,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东盟协会理事,中国韩国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印度友好协会理事等。
长期受聘为北京、上海、重庆、深圳、乌鲁木齐等城市顾问,主持多项城市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并担任奥运功能区发展规划首席规划师,北京奥运中心区环境建设总规划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运行指挥部奥运医疗卫生保障工作顾问。
他提出的”城市价值链理论”被誉为世界三大竞争力理论之一,他创立的“学习型社会理论”在国内创建学习型社会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主编出版有《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等专著60多部。
武建忠,《领导决策信息》周刊总编辑,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进入决策信息研究领域,参与创办了专供地方领导内部阅读的《每周经济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领导决策信息》。
著有《决策方法》一书。在国内首创政务景气监测系统,倡导并构建“中国领导决策信息系统”,将战略研究和信息传播相结合并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全新体系,开创了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设的崭新模式。主编出版有《中国国情报告》、《中国国策报告》、《中国国力报告》及《关注》丛书等专著50多部。

内页插图

目录

最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的30年
十部委领导谈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最难忘的事件
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次”
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1978-2008:30年30个注释

最活跃的地区
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
寻找中国改革地理坐标

最杰出的人物
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
改革开放30年30名杰出人物
溯史倒评年度人物

最经典的作品
30年间最受关注的文艺作品
回望30年的阅读潮汐
纪念改革开放30年图书四大篇章
附件: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后记

精彩书摘

最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的30年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国民经济上大台阶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30年间经济实现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

前言/序言

今天是2008年的最后一天,确切地说是最后几个小时。
在我的人生中,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如此的不平静。大悲大喜之后激越与伤感的泪水在心灵深处流淌。这泪水为谁而流,为什么而流,流的又是什么?或许,这正是弘一大师所说的“悲欣交集”吧!
2008年是不平凡的。春的严酷,夏的磨难,秋的悲愤,冬的忧思。盛夏的北京奥运使炽热的盛夏扬眉吐气,严冬的金融海啸让寒冷的严冬雪上加霜。不期而至的惊恐和喜悦同时与我们相伴。
2008年是分明的,又是混浊的;是激情的,又是悲壮的;是轰轰烈烈的,又是危机四伏的。经历着2008年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一种震憾。这种震憾让人性闪耀光芒,让大爱彰显力量。
2008年即将成为历史。2008年的喜、怒、哀、乐、悲、恐、惊也将伴随时光的推移被我们渐渐忘却。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2008走了,下一个2008还会来吗?假如2008重演,我们又将会怎样呢?
《2008中国年谱:观照变革的时代切片》 引言: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凝视 时间,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塑造着时代的景观。当我们回望2008年,这个年份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叙事中都占据着独特的坐标——北京奥运的恢弘谢幕,全球金融海啸的骤然降临,以及社会思潮的深刻涌动。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一年的复杂性,需要一种超越单一事件的宏观视角,一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肌理编织在一起的工具。 本书《2008中国年谱:观照变革的时代切片》,并非试图描摹一部详尽无遗的编年史,而是聚焦于截取和分析2008年间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的关键“切片”。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用以审视在一个特定历史关口,中国社会是如何应对内外部压力,如何展现其韧性、活力与矛盾。 第一部分:国家意志与全球舞台的交锋 2008年,中国的国际形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与挑战并存的时期。 奥运的“中国时刻”与国家叙事的构建: 本书将深入剖析北京奥运会筹备、举办及后续影响的全景图。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次精心策划的“形象工程”。分析将侧重于奥运遗产的塑造、城市面貌的剧变,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全民性的集体情感动员。我们探究的是,在光鲜亮丽的开幕式背后,城市治理、劳工问题以及舆论引导是如何被纳入“奥运议程”的。 外部冲击:金融海啸的波及与中国经济的应变: 下半年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以出口驱动的中国经济构成了严峻考验。年谱将系统梳理中央政府在应对危机时所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拳。重点在于分析“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出台逻辑、其实施路径,以及它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长远影响。同时,本书也会呈现沿海地区中小型制造业在订单锐减下面临的困境,以及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倾斜进行“保增长”的实践。 法治与治理的深化: 在宏观层面,本书探讨了2008年间司法体系改革的推进情况,尤其是在《物权法》实施后,社会对产权保护意识的变化。此外,我们关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社会管理精细化方面的尝试,例如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信息发布机制的探索与演变。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民生图景的变迁 社会生活是历史最真实的载体。2008年,社会阶层流动、城市化进程与公共福利体系的建设相互交织,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平衡。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与旧矛盾: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压。本书将重点审视农民工群体的居住条件、子女教育权(“借读费”争议)以及他们在城市中日益增长的社会融入诉求。研究将涉及地方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推出的试点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城市包容性”的社会讨论。 消费主义的兴起与生活方式的重塑: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产阶级的壮大带动了新的消费热潮。年谱将观察2008年汽车保有量的激增、高端零售业的扩张,以及“悦己”型消费理念的萌芽。同时,对比分析消费升级背后潜藏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以及公众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焦虑。 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网的构建: 本年度在公共卫生领域,我们见证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进入了深化阶段,本书将评估这些改革对底层民众生活改善的实际效果。 第三部分:思想文化领域的探索与张力 2008年的文化空间充满了活力与审慎的张力,既有思想的解放,也有对边界的试探。 媒体生态的演变与“公民意识”的萌芽: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博客和早期社交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本书将分析在重大事件中,网络媒体如何成为公共议题设置的重要力量,以及公众如何利用新的媒介形式参与到社会议论中来。探讨了“围观”文化和“人肉搜索”等新现象的社会伦理基础。 文学艺术对现实的回应: 在艺术界,2008年的创作展现出对社会现实更深层次的关切。年谱会梳理当年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影视剧,它们如何以隐喻或直白的方式,处理关于个体命运、历史记忆和现代性焦虑的主题。艺术机构的国际化进程与本土化表达之间的张力也是分析的重点。 教育与青年思潮: 高校校园内,青年学子的思想状态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方面是全球化视野的拓宽,另一方面是对本土文化身份的再确认。本书将考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2008年的进展,以及青年群体对职业选择、价值观构建的新探索。 结语:在“转型期”的定位 《2008中国年谱:观照变革的时代切片》最终将落脚于对“转型期”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2008年并非一个孤立的节点,而是中国迈向更高复杂度社会的一个关键验证点。它考验了国家的制度弹性,折射出社会群体的适应能力,并为未来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复杂的基础。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细致入微、拒绝简单标签化的历史阅读方式,让读者得以穿越当年的喧嚣,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看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份巨大的年度报告,枯燥得让人想打瞌睡。但是,当我把注意力从寻找“大事件”转移到关注“时间序列”本身时,这本书的魔力才开始显现。它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流动感,让你看到一个重大社会议题是如何在五年、十年间缓慢地积累能量,如何从边缘进入中心视野。例如,对某种新兴消费模式的首次提及,可能只占了一行文字,但在接下来的几页中,你会看到这种模式如何逐步被规范、被模仿、最终成为常态。这种微观层面的动态观察,比那些只总结了结果的宏大叙事要震撼得多,它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个被精确记录的瞬间累积而成,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尽管它的表达方式是冰冷的统计数字。

评分

我买这本书其实是想找找看我少年时代经历的一些模糊记忆是否有确切的“官方时间点”作为支撑。结果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宏大得多。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政治风云,更有大量关于科技突破、环境保护议题的起步,乃至娱乐产业的萌芽与壮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城市化进程的记录,那些关于人口迁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背后其实是亿万家庭命运的无声转折。虽然它本身的语言风格保持了一种严谨的学术腔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咂摸出那个时代特有的躁动和期望值。它像一面高清的镜子,把三十年间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停顿、甚至是每一次争论,都精确地折射了出来,让我对我们“从哪里来”有了更清晰、更具层次感的认识,而不是那种扁平化的历史叙述。

评分

说实话,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看着那密密麻麻的目录和索引就有点气馁,感觉像是面对一座信息的高山,需要极强的毅力和时间去攀登。但是,一旦你确定了一个感兴趣的特定时间节点或者某个特定领域的议题,比如某一年某个关键的文化事件,这本书的检索效率和信息密度就会展现出惊人的价值。它不像那些观点鲜明的通史著作,试图给你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去解释化”——它只是忠实地摆出“发生了什么”,把解读和判断的空间完全留给了读者。这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反而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自己所有的背景知识去构建历史的逻辑线索。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极其精密的数字资料库,它让你不再依赖二手资料的提炼,直接接触到原始事件的序列,这种体验无可替代,但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严肃性,绝非市面上那些追求爆点的畅销书可比。它更像是图书馆深处才可能出现的工具书,对于那些需要构建严密时间轴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用一种非常随意的“翻阅”方式来对待它,结果发现根本行不通,它要求你必须带着问题去进入,否则海量的信息会立刻将你淹没。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丰富性,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业政策变动,在多年后被证明是具有蝴蝶效应的关键节点,这本书如实记录了它们最初萌芽时的样子。这种前后呼应的史料价值,是任何口述史或回忆录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忠实地记录了“当下”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历史最迷人的部分。

评分

这本厚重的史料汇编,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时代切片,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中国近三十年的社会变迁怀有深切好奇心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的参照系。我原以为这种年鉴式的记录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满了官方的、宏大的叙事,但实际上,它在罗列事件的同时,巧妙地捕捉到了那些微小的、但又决定性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风向的转折点。比如,它对某些重大政策出台前后,民间舆论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反应的侧面描写,就远比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来得生动和真实。我尤其欣赏它在经济数据背后,对普通人生活状态变化的关注,那种从计划到市场的阵痛与狂喜,通过具体的年份和月份的记录,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阅读时,我忍不住会停下来,将书中所述与我个人的记忆进行对照,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仿佛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走过的时代脉络,非常值得反复翻阅,尤其适合做学术研究的辅助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