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村年鉴2006

北京农村年鉴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农村年鉴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
  • 农村
  • 年鉴
  • 2006
  • 农业
  • 统计
  • 经济
  • 社会
  • 数据
  • 北京农村发展
  • 政策
  • 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137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0388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页数:4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京农村年鉴2006》为《北京农村年鉴》2006年卷,反映了2005年度的情况。《北京农村年鉴》是集中反映北京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和史料文献。在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持编纂。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客观、真实的记述,使社会各方面增进对北京郊区农村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北京地区各行业和国内外与京郊农村的合作、交流,也为地方史志的编写积累珍贵的历史资料。

目录

特载
文献选载
领导视察
专文
综述
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郊区二、三产业发展
郊区城镇建设
农村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
山区建设
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
农民生活与农村社会保障
农村改革与管理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民主与法制建设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区县经济社会发展
市农业系统行政、事业机构
社会团体
北京市郊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大事记
统计资料

前言/序言


穿越时空的影像史诗:探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日常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年份的区域统计汇编,而是一部跨越数十年、深入描摹中国广袤农村社会肌理与生活图景的深度影像志与社会生活史。它以翔实的史料、珍贵的图像记录以及细致入微的田野观察为基石,带领读者重返那个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下剧烈震荡的时代——从晚清的暮色到民国初建的微光。 核心聚焦:乡村社会结构的韧性与瓦解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剖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在面临西方列强冲击、内部政权更迭以及现代化思潮涌入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反应。我们不以某一年度的数字罗列为终点,而是探讨一种长期的社会演进趋势。 第一部分:土地、宗族与生计的底层逻辑 我们将首先深入剖析构成中国农村社会基石的“三位一体”:土地制度、宗族关系和农业生产方式。 土地的永恒主题: 深入探讨清代中后期已趋于白热化的土地兼并现象。通过对不同地区佃农与地主契约文书的分析,揭示出农村内部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土地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决定性作用。书中将详细呈现地权转移的复杂法律程序、典押制度(如“活契”、“死契”)的实际运作,以及在特定灾荒年份,土地如何成为社会崩溃的导火索。 宗族的权力场域: 宗族不仅仅是血缘组织,更是集法律、经济、道德于一体的微型国家。本书描绘了族长、绅士在乡村治理中的实际权力边界,包括族田的管理、族学的运作、族规的制定与执行(如对“不孝”、“不睦”行为的惩戒)。通过对族谱修纂文本的解读,展现宗族如何通过历史叙事来巩固其正统性和对资源的控制。 汗流浃背的日常生产: 详尽描述传统农耕技术体系,包括不同地域的耕作周期、水利系统的维护与分配(如塘坝、水沟的管理权争端)。重点描绘了如稻作、旱作、桑蚕、棉花种植等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流程,以及小农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性别角色在田间地头的体现与相互制约。 第二部分:生活的物质景观与非物质遗产 本书致力于重构19世纪末普通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世界”。 居所的哲学: 通过对大量现存或已毁的传统民居照片及建筑图纸的考证,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如北方四合院、徽派的马头墙、江南的园林渗透)。探讨房屋的朝向、材料选择(夯土、砖石、茅草)如何直接反映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家庭的经济地位。房屋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处所,更是家族“气象”与“风水”观念的物化体现。 衣食住行的细节解码: 追溯传统纺织业在乡村的自给自足模式,对比手工纺纱织布与进口洋布(“洋纱”、“洋布”)对农村家庭经济的冲击。食物方面,关注主食的地域差异,以及在丰收与饥馑之间,传统腌制、晒干、发酵等保存技术所扮演的生命线角色。此外,对传统节令习俗(如春节祭祖、端午竞渡、中秋团圆)的社会心理功能进行剖析。 信仰与巫术的交织: 探讨民间信仰在乡村社会中的实际作用,它如何填补了国家法律和宗族规范无法触及的领域。对地方神祇的崇拜、庙宇的社会功能、以及乡村巫医在处理疾病、婚丧嫁娶中的地位进行细致考察。 第三部分:冲击与渗透——外部世界的涟漪 本部分关注外部世界对封闭农村的缓慢而深远的影响。 赋税、兵役与劳役的重压: 分析晚清时期地方官员(特别是承派厘金、漕粮、丁银的胥吏)对农民的盘剥链条。研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大型冲突结束后,地方社会如何消化战争遗留的财政负担和人力损失。 新式事物的植入: 记录火柴、煤油灯、自来火(在少数试点地区)、以及早期铁路修建对传统乡村生活习惯和经济结构的微妙干扰。探讨新式教育(如义学、蒙学堂)对传统私塾的挑战,以及知识分子对“愚昧农民”的反思与改良尝试。 人流的迁移与回流: 考察十九世纪末至民国初年,因自然灾害、经济压力或商业机会驱动的早期劳动力输出现象——如向南洋、东北甚至城市中心迁移的“候鸟式”农民。分析他们的汇款如何反哺家乡,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财富分配格局。 本书摒弃了宏大叙事下的抽象描绘,转而聚焦于田间地头的具体人物和一砖一瓦的物质证据,旨在呈现一个有温度、有重量、充满矛盾与生命力的前现代中国乡村群像。它不是对某个特定“年鉴”数据的提炼,而是一幅用历史的笔触细细描摹出的,横跨数十年的、充满生命力的乡土长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年鉴中关于“文化生活与精神风貌”的章节情有独钟,这部分内容往往在纯粹的经济年鉴中容易被忽略,但《北京农村年鉴2006》却给予了它足够的篇幅。它记录了诸如春节庙会、传统戏曲团体的活动频率、以及农民阅读习惯的变迁。在经济快速腾飞的背景下,乡村的精神生活是如何被塑造和维系的,这是个非常深刻的议题。年鉴描述了部分村庄如何努力复兴已经中断多年的传统节日习俗,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乡村娱乐方式的冲击。比如,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的统计,不仅展示了书籍的拥有量,还侧面反映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这些细节,比如某个村老年活动室的设备清单,或是某个乡镇图书馆的借阅量,共同构筑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文化图景。它提醒我们,一个地区的真实面貌,绝不能仅仅由GDP和人均收入来定义,精神层面的富足与否,同样是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而这部年鉴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份不易被量化的“温度”。

评分

这部《北京农村年鉴2006》真是让人对那个特定年份的京郊社会面貌有了立体而深入的认识,它仿佛是一扇时间之窗,把我瞬间拉回了二十年前的田间地头和乡村社区。我尤其欣赏它在农业统计数据上的详尽程度,那些关于粮食产量、主要作物种植面积、牲畜存栏数量的细致罗列,绝非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勾勒出了一幅区域经济基础的坚实图景。翻阅这些数据时,我能真切感受到农业结构调整在那个时期的艰难推进与初步成效。比如,它对不同区县的经济作物结构差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郊区化进程对传统农业布局的重塑作用。同时,年鉴中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记录也十分到位,水利工程的投入、道路硬化率的提升,这些看似平实的文字背后,是数百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切实努力。读罢这些章节,我不再仅仅将“北京农村”视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而是看到了无数个具体村庄在2006年前后所经历的转型阵痛与发展活力。对于研究中国城市郊区化历史和区域经济地理的朋友来说,这本年鉴的史料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保存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经济脉动。

评分

这部年鉴的结构编排和资料引用的规范性,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作为一个对档案整理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必须赞赏它在时间线索和空间划分上的严谨性。每一部分都有清晰的目录导引,而且交叉引用的索引做得非常到位,使得在查找特定主题时效率极高。例如,如果你想追溯某项农业补贴政策从中央到区级的传导过程,你可以在“财政金融”部分找到宏观数据,再通过索引跳转到“乡镇收支概况”中查看实际拨付情况。这种系统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资料的使用价值。更难得的是,年鉴在收录地方性法规和重要会议纪要时,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客观,没有过多地加入评论性语言,而是让原始文件自身去说话。这对于后来者进行二次研究和交叉验证,提供了最可靠的基础。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区域性、历史性资料汇编的典范之作,它的编纂质量本身就值得作为行业标准来学习。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它的人文社会篇章所吸引的。我原以为年鉴嘛,无非就是枯燥的统计数字,没想到这本《北京农村年鉴2006》在描绘“人”的故事上,也下足了功夫。特别是关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分配的那部分内容,读起来非常引人深思。它没有采取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几个典型村落的案例剖析,展示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不同家庭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趋势。一个家庭是主要依靠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还是更多依赖外出务工收入,甚至是兴办小型加工厂,这些细微差别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年鉴对乡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的关注。它没有回避当时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用数据对比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同时也记录了政府为缩小这一差距所做的努力,比如对薄弱学校的专项资金投入。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让这部年鉴显得尤为可信和厚重。它不是在粉饰太平,而是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诊断报告,这对于理解2006年前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基层农村的部署情况,提供了极佳的文本依据。

评分

当我翻到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报道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现场感。2006年,正是国家大力倡导新农村建设的初期阶段,这本年鉴非常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一政策导向在基层的具体落地情况。年鉴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村容村貌整治、垃圾分类试点、以及文化礼堂建设的图文资料。这些材料不仅仅是展示了“建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建”以及“村民的反应如何”。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村规民约修订的记录,这反映了基层治理模式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探索与博弈。村民们如何在传统自治与现代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推行新政策时化解既有利益冲突,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治理智慧。阅读这些记载,我仿佛能听到当年村干部们在会议室里激烈的讨论声,能想象到村民们围着公告栏议论纷纷的场景。它为我们研究中国社会治理的微观层面,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样本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