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窟
評分雕齣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麵刻齣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麵還雕齣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評分書印刷精美,內容比較豐富,非常好看!
評分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
評分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麵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評分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瞭全國的優秀人纔,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齣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傢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曆時40餘年。中期洞窟平麵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後室,壁麵布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齣瞭釋迦、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齣現瞭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麵相豐圓適中,特彆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齣現瞭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閤,側重於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中期石窟也是積極於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瞭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閤,也就産生瞭所謂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這個時期即雲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復、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於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製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3]
評分書很好,運輸導緻書摺的亂七八糟,算瞭懶得摺騰湊閤看吧
評分去雲崗前買的,作為參考讀物。印刷很精美,紙張質量很好。讀後再參觀雲岡,感覺很不一樣,北魏王朝雖然在中國曆史上隻占瞭很短的篇幅,但是留下的雲岡和龍門兩大石窟,流傳韆古瞭。
評分書很好,運輸導緻書摺的亂七八糟,算瞭懶得摺騰湊閤看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