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恩恩怨怨

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恩恩怨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殿兴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汪精卫
  • 国民政府
  • 抗战
  • 内战
  • 政治人物
  • 历史人物
  • 中日关系
  • 近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7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18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8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蒋汪一直是中国政坛的强硬敌手。虽然蒋介石和汪精卫都自诩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然而,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只是围绕权利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拼死争斗。更有甚者,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汪精卫竟为一己私利,认敌作父,卖国求荣。汪精卫逃至河内后,公开发表响应近卫声明的“艳电”,公然叛国投敌,成为令人切齿的汉奸卖国贼。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蒋介石不仅不可能与汪同流合污,而且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汪精卫置于死地,让他永无东山再起之日。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一、“瑞元无赖”
二、留学日本
三、投身革命
四、汪精卫悲苦的童年
五、民主斗士

第二章 革命低潮时期
一、兼顾军事与商业投机
二、革命阵营中的意志消沉者

第三章 孙中山的信徒
一、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者
二、孙中山的代言人
三、国民党的新领袖
四、三大政策的执行者
五、“左派”蒋介石

第四章 党权s军权的较量
一、短暂的“蜜月”
二、蒋汪失和
三、首度交恶
四、并非一介武夫
五、抗蒋与迎汪
六、宁汉对立与合流

第五章 抗争s镇压
一、成立“改组派”——政治倒蒋
二、策动地方实力派——武力倒蒋
三、又一个中央——北平“扩大会议”
四、宁粤对立——广州“非常会议”

第六章 蒋汪再度联手
一、一唱一和
二、“坚辞”与“诚挽”闹剧
三、“博浪行动”

第七章 分道扬镳
一、法定的“副总裁”
二、两种不同的心态
三、汪日勾结
四、脱离抗战阵营
五、蒋介石的应对
六、河内刺汪悬案

第八章 实力决定命运
一、蒋介石难脱干系
二、军权高于党权
三、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一、“瑞元无赖”
蒋介石名中正,1887年(光绪十三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溪口镇位于浙江东部,宁波城西南约40公里处,地处四明山南麓,剡溪自西向东穿过。这里四面环山,东枕武岭,西靠龟山,南望笔架山,北依白岩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蒋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其祖父蒋玉表经营盐业,在溪口镇开设有玉泰盐铺,家境逐渐丰裕。蒋玉表年迈后不堪经商的劳累之苦,遂将盐铺传给次子,也就是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蒋肃庵接手盐铺后,生意不断扩大。在经营盐铺的同时,蒋肃庵还用积蓄购置了30多亩田地。由于其家庭殷实,且见多识广,为乡邻所倚重。蒋肃庵经历三次婚姻,原配徐氏、继配孙氏。蒋介石生母王采玉是蒋肃庵的第三次续婚妻子。王采玉嫁给蒋肃庵是第二次婚姻。王采玉家位于溪口以西的葛溪,其父王有则熟读诗书,王采玉在父亲影响下粗通文字,19岁时与同乡俞某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公公相继病故,遭受重大打击的王采玉到葛溪一个庵里带发修行,后经其堂兄、时任蒋肃庵店铺账房的王贤栋介绍,再嫁给了丧妻鳏居的蒋肃庵。王采玉为蒋家生育子女瑞元、瑞莲、瑞菊、瑞青,其中瑞菊和瑞青均夭折。
……
书籍简介:风云际会:近代中国政治人物群像(不含蒋介石与汪精卫) 一、引言:历史洪流中的群星闪耀 本书《风云际会:近代中国政治人物群像》旨在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至抗日战争胜利期间,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系列关键人物。我们聚焦于那些在中国现代化进程、政权更迭与民族危亡的复杂图景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个体命运与政治抉择。本书摒弃对单一中心人物的过度渲染,转而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政治生态图景,展现不同政治派系、思想流派及地方实力派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理念冲突与权力博弈。 我们选取了那些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决策和行动,共同塑造了近代中国的面貌。本书力求还原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复杂性,避免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探究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做出选择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制约。 二、核心章节与重点人物群像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或某一类政治群体,通过详尽的史料和细致的文本分析,重构历史场景。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与革命先驱(1890s – 1912) 本部分着重探讨中国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知识分子和早期革命者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与组织实践。 孙中山:跨越世纪的理想主义者 深入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排满救亡到后期的“联俄、容共”政策的提出与实践。重点探讨其在建立同盟会、中华民国初期以及护法运动中的领导风格与组织能力,考察其作为革命先行者在不同阶段所遭遇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康有为与梁启超:改良之路的艰难抉择 详细梳理戊戌变法前后的思想动员与政治实践。着重分析梁启超对国民性改造的呼吁,以及“保皇”与“立宪”思想在士绅阶层中的广泛影响。考察他们流亡海外后对国内政治的影响力及其局限性。 黄兴与宋教仁:武昌的奠基者与立宪的倡导者 探讨黄兴作为军事领导人在武装起义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与孙中山在革命策略上的异同。重点剖析宋教仁在组建国民党、推动内阁制改革中的努力,以及其遇刺事件对民国初年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军阀割据与北洋时代的权力游戏(1912 – 1928)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北洋政府时期,解析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式权力精英与新兴政治力量之间的角力。 袁世凯:从洋务到帝制的矛盾体 细致考察袁世凯如何凭借其在北洋新军中的根基,逐步掌控中央权力。分析他推行的新政举措与最终复辟帝制的决策逻辑,探讨其权力观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内在冲突。 段祺瑞与黎元洪:文治与武功的边缘人物 考察段祺瑞的“明德新政”及其“独裁”倾向,分析其在参与一战和对日外交中的复杂立场。对比黎元洪作为旧官僚体系代表在夹缝中求存的政治困境。 张作霖与张学良:东北王国的崛起与转型 聚焦东北的特殊地位,分析张作霖如何通过军事扩张和地方经营,建立起强大的奉系势力。着重探讨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历史意义,及其向中央政府靠拢的政治智慧与代价。 第三部分:国民革命与国家统一的尝试(1924 – 1928) 本部分深入考察中国国民党内部的思想光谱、组织重塑以及北伐战争的曲折历程。 廖仲恺与胡汉民:国民党左翼与右翼的理论争锋 阐释廖仲恺在国共合作与“联俄容共”政策制定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其对国民党进行“阶级革命”的构想。对比胡汉民等元老对国民党传统精神的坚守与对外部势力干预的警惕。 许崇智与何应钦:北伐中的军事指挥艺术 分析国民革命军在不同战区(如东路军、北伐军主力)的战役部署和后勤保障,考察何应钦等军事将领在革命战争中的能力展现与政治考量。 第四部分:抗日战争中的同舟与分歧(1931 – 1945) 本部分转向民族存亡的严峻考验,关注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下的合作模式及内部张力,并关注重要地方实力派的抉择。 周恩来:统一战线的外交与统筹 重点分析周恩来在国共合作后期,特别是在西安事变前后,作为共产党主要代表在国府高层中进行斡旋、建立互信关系的关键作用。考察其在重庆谈判中的外交手腕。 白崇禧:军事战略家的鹰派视角 深入分析白崇禧在抗战期间的战略贡献,特别是他提出的“七战七捷”的军事理论,以及其在国民党高层中作为军事权威的地位。 李宗仁:台儿庄的胜利与政治抱负 详述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过程及其对提升国民党军声望的意义。考察李宗仁在抗战胜利后,试图在国民党内部推行政治改革的尝试。 第五部分:文化精英与思想启蒙 本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政治权力斗争转向文化思想领域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陈独秀与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导师 探讨“德先生”与“赛先生”如何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根基。分析李大钊在中国早期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 胡适与蔡元培:自由主义的旗手 考察胡适在白话文运动和自由主义思潮传播中的贡献,以及蔡元培在北大推行“兼容并包”教育方针对培养现代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六部分:地方力量与边陲影响 本部分关注那些虽未长期占据中央权力核心,但对地方稳定或国家统一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实力派。 阎锡山:太原的坚守者与晋系的经营 分析阎锡山如何通过精明的经济政策和军事部署,在山西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长期稳定的地方政权,考察其在抗战中的“地方民族主义”立场。 龙云与盛世才:西南与西北的地域政治 探讨龙云在云南的独特治理模式,以及盛世才在新疆所推行的复杂政策,分析这些地方“王”在国家中央权力衰弱时的生存法则。 三、本书特点 本书摒弃了传统的“领袖中心论”,力图展现近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与多源性。通过对大量私人信件、回忆录及官方档案的交叉印证,我们试图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理解他们在剧烈变革时期所做的每一个艰难选择。本书不仅是政治史研究的力作,也是对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探寻。 --- (字数统计: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书中关于“联俄容共”政策的部分,我被深深吸引。作者通过大量史实,展现了国民党早期在如何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上,内部存在的巨大分歧,而蒋介石和汪精卫在这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不同意见是如何演变的,书中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我一直对这段历史感到困惑,为什么曾经的合作者后来会走向决裂?这本书似乎在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它不仅仅呈现了两人政治立场的差异,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质、人生经历以及在权力欲望驱使下的微妙变化。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客观,她似乎在努力避免带有个人色彩的评判,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现场,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判断。读到此处,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两人在历史长河中,一次次擦肩而过又最终分道扬镳的悲剧性画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蒋介石和汪精卫两人年轻时的影像,仿佛瞬间将人拉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民国时代。书的装帧也相当考究,厚实的书脊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写作初衷,她说她并非想简单地描绘两个政治人物的恩怨纠葛,而是希望通过他们的个人命运,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序言来看,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必然是严谨的,对于人物的解读也不会流于表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不仅仅是权力斗争,更包括思想理念的碰撞,以及在国家命运岔路口上,两人各自不同的考量与立场。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加上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描摹,相信能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第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对历史事件背景的铺陈。她并非直接切入蒋介石与汪精卫的个人恩怨,而是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绘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所经历的彷徨与探索。这种“先大后小”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他们个人选择的时代背景,也让我认识到,他们的恩怨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根植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政治格局和个人抱负。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使是复杂的政治术语,也能被她讲解得清晰易懂,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我尤其欣赏她对于细节的把握,比如对当时报刊舆论的引用,对不同派系政治力量的分析,都显得相当到位,这足以证明作者在史料搜集和整理方面下足了功夫。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也很具匠心,似乎是按照时间线索,同时又穿插了对两人性格特点的深度剖析。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蒋介石时,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他早年经历的磨砺,以及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这或许解释了他后期如何能够从种种困境中崛起。而对于汪精卫,作者则着重描绘了他身上那种文人的气质,以及他在思想上的多变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这种对比式的叙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书中关于两人后期在抗战期间的路线之争,以及各自的政治遗产,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期待的是,作者如何能够平衡这两条人物线索,如何在展现他们个人恩怨的同时,又不失对整个抗日战争宏大历史进程的描绘。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并非一本简单的人物传记,而是一次对民国时期政治风云的深度解读。作者的叙述视角独特,她没有将蒋介石和汪精卫简单地定性为“好人”或“坏人”,而是试图展现他们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带来的后果。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都显得非常到位。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了两个历史人物的恩恩怨怨,更是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对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文笔流畅,结构清晰,无论是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还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这本书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