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译过程中,我看到了中文第一版《考古学思想史》中译本(版权页上误写为第二版),浏览之余,不免对译文颇感失望。特别是后半部分,错误不少,行文也不顺畅。即使我熟悉原著,想耐心阅读,仍感读不下去。这正是我对学术著作翻译工作心存敬畏的地方,翻译介绍当今国际上前沿的学术成果,不能单凭一腔热情和勇气,承担这项工作要对科学负责、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译者在读懂和理解原著的基础上,选用中国读者容易理解的词汇和方式加以准确表达,如果对原著表述的内容和背景似懂非懂,单凭语法照字面硬译,译出的文字必然言不达意。不久前去世的老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几年前曾断言,每年出版的上千种社科与文学译作,百分之九十是败笔,切中功利与浮躁之时弊,我们应该深以为戒。如果作为打通国际学术藩篱、了解最新科学前沿的关键环节,由于翻译质量差而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或因译文诘屈聱牙、语意不详,令读者以为这是原著作者思维的混乱,或国外理论的乖谬,岂不事与愿违。
评分 评分 评分虽然《思想史》追溯的脉络主要是欧美考古学发展的轨迹,但是在第二版中对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发展特点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其中包括中国考古学。特里格除了将中国考古学的性质列为民族主义考古学,将方法列为文化-历史考古学之外,并没有作太多的评论。比较中肯的一句批评是,他认为中国考古学家没能像欧美和苏联考古学家那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理论来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应该与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人才有关。这说明,我们培养考古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田野发掘技能和器物分类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培养他们科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方法的更新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际考古学界最显著的进展。如果缺乏这种思想和理论的科学训练,专业考古学家和一般技工也就没有什么区别。尽管中国是一个文物考古大国,但是由于长期的学术封闭,世界考古学思想和实践发展的主流似乎与中国无关。
评分这本书不错,内容很有思想
评分全球视野下对考古学思想的审视
评分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对了解国外考古学史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