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00件武器中的世界简史》是一部武器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史,由英国资深军事图书作家书写。英国著名军事历史作家写序推荐。
海报:
内容简介
从史前时期人类用石子投掷同伴开始,人类就在不断发展武器(进攻武器和防御武器),去赢取战争,满足其对权力、财富和荣耀的追求。人类史上充满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争,武器上极小的改进都有助于建立或摧毁国家,改变文明进程,推动科技发展。
《100件武器中的世界简史》从兵器圣地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珍藏的10多万件武器中,精选出100件,从早期的石斧到距离我们最近的无人机,讲述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大显身手的历史事件,揭示了武器在世界历史上扮演的角色。
希望有那么一天,人类仅有看得见武器的地方是在博物馆。
作者简介
克里斯·麦克纳布(Chris McNab),英国著名军事史作家,资深编辑,威尔士大学阿伯斯威斯大学荣誉文学士、文学与历史哲学博士,现已出版超过85部著作,其中包括《视觉历史:刀剑》《视觉历史:枪》《军服视觉百科全书》《越战图史》《20世纪小型武器大全》《私人安全手册》等。
目录
推荐序
导论
古代世界(公元前5000—公元500)
001 石斧
002 弓
003 战车
004 青铜剑
005 攻城塔
006 罗马弩机
007 三重划桨战船
008 短剑
009 希腊长矛
中世纪(500—1500)
010 希腊火
011 中世纪长剑
012 丹麦战斧
013 戟
014 长枪
015 投石机
016 英格兰长弓
017 弩
018 刺枪
019 中国火箭
020 早期火炮
021 火绳枪
近代早期(1500—1800)
022 燧发枪
023 轻剑
024 武士刀
025 马刀
026 刺刀
027 轻型野战炮
028 榴弹炮
029 战列舰
帝国战争(1800—1914)
030 贝克步枪
031 德莱赛针枪
032 美国柯尔特M1851式左轮手枪
033 1853式恩菲尔德步枪
034 加特林机枪
035 “汉利号”潜艇
036 水雷
037 炸弹
038 法国1897式75毫米口径火炮
039 98式毛瑟·格维尔步枪
040 1911式柯尔特手枪
041 铁甲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042 手榴弹
043 鱼雷
044 无畏舰
045 李-恩菲尔德步枪
046 喷火器
047 MKⅠ/IV坦克
048 齐柏林飞艇
049 维克斯马克沁机枪
050 刘易斯式轻机枪
051 毒气
052 迫击炮
053 索普维斯骆驼式战斗机
054 福克D VII战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055 地雷
056 深水炸弹
057 汤普森冲锋枪
058 勃朗宁M2HB机枪
059 航空母舰
060 88毫米高射炮
061 M1式伽兰德步枪
062 喷火战斗机
063 VII型U型潜艇
064 B- 17轰炸机
065 T-34坦克
066 虎式I号坦克
067 M1“巴祖卡”火箭筒
068 MP40冲锋枪
069 P-51“野马”战斗机
070 MG42机枪
071 Me262型战斗机
072 V型弹道导弹
073 原子弹
现代战争(1945年至今)
074 AK47步枪
075 UZI 冲锋枪
076 B52“空中堡垒”轰炸机
077 “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
078 UH-1休伊直升机
079 “红旗二号”导弹
080 AIM-9“响尾蛇”导弹
081 F-4幻影战斗机
082 M16步枪
083 飞毛腿导弹
084 米格-21战斗机
085 RPG-7火箭筒
086 鹞式战斗机
087 飞鱼反舰导弹
088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089 A-10雷霆攻击机
090 精确制导导弹
091 F15鹰式战斗机
092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093 F117“夜鹰”轰炸机
094 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
095 M2/M3 布雷德利步兵战车
096 BGM-109“战斧”巡航导弹
097 FIM-92“毒刺”防空导弹
098 简易爆炸装置
099 弹道导弹
100 无人机
致谢
精彩书摘
导论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一大发展动力。那些大大小小的发明,不论是钻燧取火,还是全球定位卫星(GPS),不但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例如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移动电话如何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乃至语言和文化。科学技术同时也是社会和政治大革命的发动机。我们只需回顾一下,公元前4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车轮,或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动力在交通和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就能领会它的巨大威力。诸如此类的重大发明也改变了国家实力和国际关系的性质,继而导致国家间的合作,或者冲突——本书的主题即在于此。
改变战局的武器
战争是最具科技含量、最能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现象之一,这对人类来说着实是一种不幸。自从史前时代的人们第一次把石块当作拳头的“力量倍增器”以来,战争的根本意图就是要掌握比敌方更加先进的技术。人类研发终极武器的动力十分强大。在19世纪,当发明家海勒姆·马克沁(Hiram Maxim)还在试验电气领域的民用装置时,一位友人奉劝他:“把你的电线收起来吧。如果你想发财的话,就发明一些有助于欧洲蠢货们更快杀死对方的东西吧!”马克沁听取了这位朋友的建议,转而发明出了机关枪。此后,这种武器不仅杀戮了大量的欧洲人,也让世界各族人民领略了它的威力。马克沁发明新式武器的初衷是谋取商业利益,战争则把其他一些因素深深裹挟进来,例如爱国的热情、求知的欲望,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即恐惧。
本书试图通过武器演变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任何堪称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前100名”武器,其界定标准都难逃争议,无疑会引发许多争论和非议。广义而言,本书列举的这些武器要么(在军事领域或其他领域)有助于塑造历史本身,要么在某一特定时期使军事科技和战术思想产生了快进效果。前者的例证一是燧发枪,它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陆军作战时的主战武器;二是洲际弹道导弹,这种武器系统决定了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后者的例证包括德式Me262战斗机和飞毛腿导弹,它们都是各自体系当中一度独领风骚的武器,并为未来的升级换代奠定了基础。
本书也提出了一个持久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武器成功了,而另外一些不是失败了就是表现得差强人意?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太容易,也不能仅从技术层面加以解决。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装甲对决为例,德国人在陆军装甲、火炮、飞机的性能方面比盟军都要优越,但却依旧输掉了战争,败给了那些性能总体而言较差但却通常具有数量优势的武器。
单从这个事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关键武器都具有一项重要特质,即使用广泛。不论一种武器有多么先进,如果不能大量使用的话,其战时表现就会大打折扣。一种武器能否被大量使用,本身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中包括生产工序、生产成本、采购预算、原料数量、市场行情,等等。考虑到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不难从中得出一条基本信息,即从战术层面而言,以简便武器武装起来的大量军队要强于以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少数军队。例如,AK47步枪是一种极为简便的武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1947年以来流通的8000万支AK系列步枪则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冲突的性质。相比之下,一些更加先进的武器,比如HK33突击步枪或AR70/90式突击步枪,却没有产生类似的影响。
性能与优势
一种武器如果可以在某种性能方面格外突出,也能使它独树一帜,AK47步枪就是极好的例子。科技含量和实战性能并不总是十分吻合,因为发明家的目标与战士们的期待并不总是协调一致。科学家可能会致力于发明一种突破常规的武器,战士们则希望拿到一件耐用的工具,简单实用就好,最好是在极端环境下也能正常使用,因为任何武器一旦出现机械故障,就有可能危及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同理,一种武器操作起来必须尽量简单,因为操作流程太过复杂的话,作战时就有可能忘掉某个环节。在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步兵和骑兵使用的简便武器不会造成太多问题,它们主要是一些刀剑之类数量广泛的武器,后来则是一些从枪口装弹的火枪和大炮。(攻城战显然需要制造大量不太实用的机械,得在预算之外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然而,自19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变革的加快,出现了大量既复杂又不实用的发明,因为工程师们觉得自己可以主要通过改进技术来取得实战优势。例如,1960年代,美国陆军研发了一种M551谢里登轻型战车,配备了M81E1式152毫米火炮/导弹发射系统。这种发射系统的设计初衷是既能发射传统的反坦克高爆炸弹,又能使用同一炮管发射MGM-51式“橡树棍”反坦克导弹,从而既能满足中程打击,又能满足远程打击的需要。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发射系统太过复杂,效率不高,同时忽略了坦克装甲方面的需求,从而在越战期间遭到火箭助推榴弹发射器(RPG)和地雷的重创。相比之下,后来的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则采用了发射速率更高的滑膛炮和更加完善的火力控制系统,操作简便,装甲坚实,很有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最好的主战坦克(MBT)。
不过,强调操作简便,并不意味着武器制作工艺本身就不能达到神乎其技的境界。战争营造了一种特殊环境,使得人类的智慧和残酷在同一发明活动当中结合起来。(试想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V-2火箭系统,为了研发它,约有两万名劳工丢掉了性命。)不论其宗旨如何,机关枪、原子弹、空对空导弹和武装直升机毫无疑问都是令人惊叹的将技术与科学完美集于一身的精品。进一步来讲,自1945年以来,在合适的条件下,只要战术和训练得当,科技就会成为当今世界真正的战争之王。以1991年的海湾战争为例,美国主导的多国部队十分有效地压制住了技术相对落后的伊拉克军队。它的主要作战系统是与空中及卫星侦察平台相连的计算机,可以通过电子眼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实施监控。结果,成千上万的伊拉克装甲车、炮台、指挥哨所、碉堡和其他设施中的武装人员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遭到攻击,就已被多国部队的空中火力消灭了。美式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英国挑战者主战坦克在上千码开外就能摧毁目标,其间没有受到任何有分量的反击。至少从传统战争角度而言,这一事例表明,只要配合得当,技术优势确实能够成为制胜的一大要素。
幕后战争
谈过了技术因素之后,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其他因素。一种武器系统可能既能大量生产,又操作简便,性能可靠,技术领先,然而即便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仍不能保证必胜无疑。从现实情况来看,不论武器系统多么精良,它依然需要由有着各种缺点的人来操作。武器应用时的战术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决定其实战效果。例如,苏式T-34坦克是本书着重介绍的武器之一,若非落后的苏联战术和训练水平,它立下的功绩要大得多,而不是白白损失数千辆。如果没有庞大的身躯和其他一些优点,它很有可能会被训练有素的德国坦克和反坦克火炮部队全部消灭。从更久远的历史来看,矛这种武器不过是一头弄尖的长杆,然而在15、16世纪,瑞士军队和雇佣步兵发明了一种高妙的枪阵,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威震欧洲的武器。在世界现代史上,职业军人经常正确地指出,即便只有普通的军事装备,良好的战术训练也能起到弥补作用。(多年来,美国海军都把过时的武器装备留在身边,并以此为荣。)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之后,许多美国陆军坦克兵依然表示,就算是让他们使用伊拉克T-72坦克,而让伊拉克人使用美式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战争的结局仍会一样。
另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并不一定会主导冲突的各种复杂因素。实际上,在本书列举的那些武器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军事领域之外的技术也有助于塑造战争的面貌。例如,在19世纪,随着铁路的发展,战斗减员的规模也急速增长。铁路使得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更加高效,从而增加了战争频率和规模,继而使伤亡人数也急剧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内战(1861—1865)是首次以铁路为主要补给手段进行的战争,平均每四天就交战一次,它使美国损失了60万人,这个数字比美国在后来各类冲突中阵亡的人数总和还要高。
还有一些技术在历史上也号称发挥了同样权威的作用。电报、收音机、船舵、核电站、人造光源、激光、全球定位系统、蒸汽机、内燃机,这些发明对战争的影响不亚于它们对民间生活的改造。其实,许多发明的初衷都是为了军用目标,只是后来才发现其应用范围更广,有着更加和平的用途。比如,历史学家通常把发明工业生产流水线的功劳归到亨利·福特(Henry Ford)头上,其实,塞缪尔·柯尔特(Samuel Colt)早在60年前就在制造左轮手枪的过程中采用了这种办法。因此,民用和军用技术之间的界线要比我们通常认为的更加模糊。要把一项民用技术“军事化”,或把某种武器的核心技术用于更加温和的目标,通常不用花费太多周折。
过去、现在和未来
回到此前提出的那个问题上,为什么有些武器成功了而另一些却失败了,我们的分析并未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从本质上来说,一种武器系统的生命力和实战表现取决于技术、生产、个人和战术方面的综合水平,并受制于天时地利因素。进而言之,一种武器在某一条件下可能表现卓越,但在另外的条件下则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一辆50吨重的主战坦克在开阔的战场上威力极大,然而,一旦开进狭窄的街道,如果没有足够的步兵作掩护,马上就会跟一只受伤的恐龙一样,成为攻击目标。
尽管如此,仍有100种武器经受住了各方面的考验,当之无愧地在历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我们将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一直探寻到当今的计算机时代,从炙烤硬化的木质长矛到水下发射的反舰导弹,考察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的技术变迁。这一过程讲述起来虽然引人入胜,但是我们仍要时刻提醒自己,武器最终都会导致同一个悲惨的结局:要么使人丧命,要么使人终身残疾。随着军事科技的日益发达,总有一天连科幻小说都会显得过时,未来仍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乃至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遭受不幸。因此,我们在怀着兴趣探索军事科技的同时,一定不要泯灭自己的人性,并应对其保持某种敬畏。
……
前言/序言
通过100种武器来撰写世界历史,这个想法着实高妙,因为战争是历史的重要驱动力量,若要认真审视我们的历史,就不能无视战争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塑造作用。这样评价人类的状况可能会令人感到不安,即便如此,它仍是千真万确之事。
当然,没有谁比克里斯·麦克纳布博士更有资格从世界历史与个别武器之间的互动角度来撰写这部著作了。他博古通今,对所有的武器都了如指掌。他编著的大量军事题材作品就是明证,例如《暴力工具:枪械、坦克与脏弹》《火器史》《东方世界的格斗技巧》《枪械图史》《AK47》《枪手们:罪犯及其武器》《机枪史话》《致命火力:枪支与美国执法者》等等。这就意味着,他在本书中讲述的内容,包括各种武器的由来,其使用技巧,以及最能发挥其威力的战术和攻防要点,等等,都是可信之言。
绝佳的武器应该能够做到攻防兼备,在主人和敌人之间最大限度地营造安全空间。自远古穴居人第一次不再徒手相搏,而是把石头掷向敌人或猎物之日起,直到今天的隐形轰炸机和无人机,这个原则一直主导着武器的发展史。既能实施打击又能避开敌人的迅速反击,是武器研发的不二法则。
在我看来,这部美轮美奂、图文并茂的著作当中介绍的100种武器,可以分成八大类。这些武器“家族”包括:
火炮系列:包括火炮、榴弹炮、迫击炮和高射炮
随身武器:斧、剑、矛、戟、刺刀和自杀式炸弹背心
手动发射型武器:长弓和弩机、火枪和来复枪、喷火枪、机枪、掷弹筒和火箭筒
飞弹系列:罗马投石机、希腊火、鱼雷、火箭弹、飞毛腿导弹、“响尾蛇”导弹、飞鱼导弹、“战斧”导弹、巡航导弹和洲际导弹
装甲武器:攻城塔、重装骑士、履带式军车(以坦克为主)
海上武器:三重划桨战船、战列舰、潜艇、无畏舰、巡洋舰和航空母舰
空中武器:齐柏林飞艇、战斗机、毒气弹、轰炸机、直升机、喷气式飞机、隐形轰炸机和无人机
炸弹系列:地雷、深水炸弹、原子弹和简易爆炸装置
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讲述那些极具发明天赋的人们,如毛瑟、勃朗宁、汤普森、贝克、加特林、马克沁、维克斯、刘易斯、柯尔特、卡拉什尼科夫、施迈瑟、梅塞施密特等如何从过去几百年的科技当中汲取灵感,从而设计出更具杀伤力的武器。那些伟大的统帅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式武器的威力,就必须不断对战术进行革新,有时甚至得将整个战略改头换面。
从历史上看,对于敌人使用的那些新式武器,人们总能迅速复制、升级并加以完善。这一重要现象与战争的独特性质密切相关,因为人们可以夺取敌人的武器并且立即进行研究。例如,公元前1720年,希克索斯人倚仗着复合弓和战车,给埃及军队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然而,埃及人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武器,进而对敌人实施了毁灭性打击。同样,许多旨在发挥攻击作用的武器也能迅速成为防御武器。这种情况的经典案例发生在1799年3月,当时英国海军上将西德尼·史密斯爵士俘获了7艘开往阿卡的法国船只,船上装载的正是拿破仑准备用来摧毁阿卡城墙的攻城设备。有了这些设备,史密斯就能用重炮轰掉法国的城墙,从而牵制拿破仑停下了东征的步伐。
极少有武器被发明出来而弃置不用,即便世界上出现原子弹之后,新式武器的研发工作也从未停止。虽然罗纳德·里根经常被人斥为好战分子,但在1986年,也就是中子弹这种可以杀死人类却能使建筑物完好无损的武器问世那年,他却宣布不再生产中子弹,令中子弹的发明者塞缪尔·科恩(Samuel Cohen)非常懊恼。不过,这种事例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在我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的《战争风云》的时候,苏联红军陆军中校亚历山大·安纳托利维奇·库利科夫(Alexandr Anatolyevich Kulikov)带我参观了位于莫斯科郊外40英里处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坦克博物馆,藏有四百多种不同类型的坦克,在此我也衷心推荐所有读者都去参观一下。参观库宾卡坦克博物馆的经历令我完全支持麦克纳布博士的观点,即性能较差但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武器,可以压倒性能更佳的武器,例如T-34坦克就曾击溃质量更好但数量较少的德国坦克,这表明那些适合大规模生产而且操作简便的武器才是制胜的关键。
当然,在数量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战争的胜负,比如胆略、指挥、士气、情报、行军速度、地势,等等,但这些因素都不如战时武器的数量和质量重要。例如,在1944年的整整一年当中,英国人生产了28000架战机,俄国人和德国人各自生产了40000架,美国人则开足马力,生产了98000架(其中几种机型在本书里有所评介)。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交战双方谁能取得最终胜利的精确指针。本书当中充满了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事例,比如,我不知道是塞缪尔·柯尔特最早发明了工业生产线,他比亨利·福特早了大约60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是为了赢得战争胜利,而不仅仅是想要获取商业利益。这是军事工业得以进步的真正源泉。
有些武器曾经在久远的历史舞台上担任过主角,虽然早已是时过境迁,但是它们却仍能长期发挥作用。麦克纳布博士告诉我们,就在不久之前的2004年,一支阿盖尔郡和萨瑟兰郡高地部队的小分队在伊拉克被反政府武装人员伏击,在即将耗尽弹药的时候,“上刺刀”这句古老的军令又重新响起。那场白刃战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当时的情形足以令任何读者胆战心惊。至于其他一些理应“被遗忘”的武器,有些军史专家指出,在滑铁卢战役中,如果英军不是使用布朗·贝斯式火枪的话,其命中率、制动力和发射速率都会差上很多。
鱼鹰出版社这部美轮美奂的作品还精彩地展示了16—18世纪的一些武器,包括长剑、长戟和火绳枪,仅凭这一点,它就值得读者收藏。然而,不管这些武器有的看上去多么迷人,我们也不应对它们的恐怖用途视而不见。在1986年度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伟大的犹太裔小说家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慷慨陈词,指出:
当然,有些战争可能确有必要,或者无法避免,但从来没有一场战争可被视为圣战。对我们来说,圣战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汇。对于任何发动战争的人而
100件武器中的世界简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