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雅言

書法雅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明] 項穆,李永忠 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75342
版次:1
商品編碼:10347197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生活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現代社會的快速節奏和生活壓力使人們身心疲倦而無從釋放重負,而古代的文人雅士即使同樣有時代睏境與生活壓力的挑戰,往往也能從容淡泊,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呢?

☉一杯茶、一盅酒、一頓飯,也能品齣高雅,彈琴弈棋、寫字作畫、種花藝草,也能悟到生命的本質。

“中華生活經典”叢書遴選反映中國古代生活的經典,約請各方專傢注釋、翻譯,並結閤曆史和現代生活加以點評,讓現代人在品尚古代中國人優雅生活的同時,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內容簡介

  《書法雅言》是明代大收藏傢項元汴長子,書法傢、鑒賞傢項穆撰著的一部極具整體觀和係統性的書法理論著作。全書共17篇,包括:書統、古今、辨體、形質、品格、資學、規矩、常變、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捨、功序、器用、知識。作者從儒傢的觀點齣發,把書法推到“同流天地,翼衛教經”的地位。項穆強調內心修養,並強調書法的“正統”觀念,將王羲之與孔子並列。書中既有獨到的見解,又飽含著作者的責任意識以及豐富的情感,這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是少見的。《四庫全書總目》評此書為“書傢之圭臬”。

目錄

書統

古今

辨體

形質

品格

資學

規矩

常變

正奇

中和

老少

神化

心相

取捨

功序

器用

知識

精彩書摘

與王羲之同時的人或距離他較近的人,主要看到的是王羲之妍美的一麵,這是因為王羲之的參照物隻有古人而沒有後人,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隨著曆史的展開,參照物變得豐富而全麵,王羲之的形象也就越發清晰。人們發現他既有妍美的一麵,又有質樸的一麵,而且二者配閤得很適宜。其實,這纔是真正的王羲之。
項穆引用孔子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話,最能說明王羲之的風範。藉用儒傢的概念來說,王羲之的風範是“中和”的。順便說明一點,“中和”就是“書法雅言”的“雅”。關於中和問題,項穆將在下文詳盡地論述。
除瞭孔子的話,項穆還引用瞭孫過庭的話。後者是關於書法學習中如何處理古今問題的絕妙說法,不過,它好像跟這裏的討論沒有多大關係,因為這裏討論的是王羲之的評價問題,而不是一般人的實踐問題。項穆之所以引用這樣的話,或許是因為他過於迷戀其中的“古”、“今”字眼。

前言/序言

  《書法雅言》是明代項穆撰寫的一部書學理論著述。全書共十七篇,包括:書統、古今、辨體、形質、品格、資學、規矩、常變、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捨、功序、器用和知識。
  項穆,字德純,號貞玄(清代因避康熙諱而被改為貞元),又號無稱子,秀水(今浙江嘉興)人。關於項穆的生卒年,曆史上沒有明確記載。根據黃悖的說法,項穆“而約卒於1600年,隻活瞭五十歲左右”《中國書法史·元明捲》,436頁)。項穆是項元汴(1525-1590,字子京,號墨林)長子,後者是名滿天下的大收藏傢,《四庫全書總目》:“元汴鑒藏書畫,甲於一時,至今論真跡者,尚以墨林印記彆真僞。”(捲一一三《子部·藝術類》二)這樣的傢庭背景對項穆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瀋思孝(1542-1611)((書法雅言·序》:“餘故善項子京,以其傢多法書名墨,居恒一過展鑒。時長君德純每從旁下隻語賞刺,居然能書傢也。餘笑謂子京日:‘此郎異日故當勝尊。又,王樨登(1535~1612)《無稱子傳》:“(項穆)父日項子京先生,傢饒於貲,性乃喜博古,所藏古器物圖書甲於江南。客至相與品騭鑒定,窮日忘倦。無稱子從傍睨視,徐齣片言甲乙之,父與客莫能難。”在認識《書法雅言》之前應當瞭解的是,項穆首先是一位鑒賞傢。

用戶評價

評分

先存貨,慢慢看,還不好評價

評分

很棒的書,喜歡!

評分

是真的美啊,名傢書法作品集,幾個人來談還可以

評分

好評就是我的態度,評價就是為瞭京豆~~

評分

廣州調貨,書籍錶麵髒的很,都是手印,橡皮擦瞭半天纔擦乾淨,成都倉從來沒這情況發生,廣州部的態度太不認真瞭吧

評分

中華生活經典,一套準備集齊,滿滿的幸福感,??京東買書還是特彆便宜方便的

評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黃金屋!!!

評分

配送快,包裝好,書質量不錯,很喜歡!

評分

這套書很不錯,印刷精美,知識豐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