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年谱

赵元任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新那,黄培云 编
图书标签:
  • 赵元任
  • 年谱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学术
  • 语言学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5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458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赵元任(1892)是 20 世纪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和美国的学术舞台上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及世界主义的学术胸襟。本文结合赵元任的后人赵新那教授夫妇所编辑的《赵元任年谱》(1998) 的出版,讨论了和赵元任有关的 3 个问题:1. 赵元任在哈佛大学的思想形成时期,2. 赵元任与英国哲学家罗素,赵元任与胡适。试图说明研究赵元任的思想及其形成对于研究如何对待西方思想、如何利用传统资源可以起到一个典范的作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同时展示此书在这方面珍贵的历史史料价值。

目录

前言 我所景仰的赵元任先生 ——《赵元任年谱》代序 赵元任年谱 附录一 我父亲的音乐生活 附录二 词汇索引 附录三 人名索引 附录四 参考文献 编后记
《汉字输入法史略》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梳理和剖析汉字输入法自萌芽至成熟的整个发展脉络,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技术革新如何驱动输入方式的演进,并深入探讨技术、文化、社会因素在这一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以编年体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详细描绘了从机械时代到电子时代,再到智能时代的输入法发展图景。 第一部:机械时代的探索与早期尝试(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本部分追溯了在电报和印刷术普及的背景下,人们为解决汉字机械化输入难题所做的首次尝试。重点介绍了早期的打字机和电传打字机的设计理念,特别是针对汉字复杂性的结构拆分与编码方案。 字根与部件的萌芽: 探讨了基于汉字笔画和部首进行拆分的早期尝试,如“四角号码”的雏形,以及如何通过预设的编码规则实现对数千个汉字的简化表示。 电报编码的局限: 分析了早期电报编码系统(如四角号码在电报中的应用)在传输效率和准确性上遭遇的瓶颈,及其对后续输入法设计的启发。 代表性机械输入设备分析: 详细描述了数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械输入设备的工作原理,包括其键盘布局、编码检索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工程师对汉字结构的理解深度。 第二部:电子时代的降临与编码的革命(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字输入正式迈入电子领域。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找到一套既能适应计算机存储,又能被用户快速学习和记忆的编码体系。 音码系统的崛起: 详细考察了以拼音为基础的输入法(如全拼、双拼)的诞生和发展。分析了拼音输入法如何通过语音学原理,极大地降低了输入门槛,成为主流的解决方案。双拼方案的起源、不同流派的编码规范差异,以及其在提高输入速度上的潜力被深入剖析。 形码的坚守与创新: 探讨了形码(如五笔字型、郑码)如何在保持其高速率和高准确性的优势下,适应计算机环境。研究了形码的核心设计哲学——“形、音、义”的结构化分离,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更精细的词组联想功能来提升效率。 编码体系的标准化与冲突: 讨论了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各类编码体系相互竞争、融合的过程。分析了在早期的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制定过程中,输入法设计者们为确保兼容性所做的努力。 第三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浪潮(21世纪初至今) 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兴起,对输入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快,还要“懂我”。本部分重点关注算法、大数据和人机交互的深度融合。 模糊音与智能纠错: 深入研究了模糊音处理算法的演变。分析了如何利用统计模型和规则引擎,在用户输入不完全准确(如声母、韵母混淆)时,依然能高效地定位目标词汇。 词库与云端学习: 阐述了输入法从本地词库向云端学习模式的转变。研究了大规模语料库如何训练出更精准的预测模型,以及用户输入习惯如何实时反馈并优化个性化词频。 手写、语音与多模态输入: 探讨了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和场景(如老年用户、书写习惯保留者)而发展出的手写输入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如何驱动语音输入的准确率和自然度达到新的高度。比较了不同输入模式在不同设备(PC、平板、手机)上的适用性和性能表现。 第四部:面向未来的输入哲学 本部分超越具体技术,探讨汉字输入法的深层文化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输入法的文化载体: 论述输入法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代人的汉字书写习惯、记忆模式乃至思维组织方式。 跨语言与跨平台挑战: 展望了在人工智能驱动下,输入法在处理多语言混合输入、小语种、以及新兴输入界面(如脑机接口的初步设想)时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特色: 本书结合了计算机科学史、语言学和信息技术史的研究视角,不仅提供了详尽的技术剖析,更注重挖掘不同输入法背后所蕴含的设计哲学与文化意图。配有大量图表和历史文献的引用,力求为研究汉字信息处理的专业人士和对技术演进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参考资料。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细密,拒绝泛泛而谈,力求揭示每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背后的驱动力和技术细节。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识《赵元任年谱》之名,便生出一种肃然起敬之感。虽然我还未曾真正翻开书页,但“年谱”二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份庄重与严谨,仿佛能直接触碰到历史的脉搏。赵元任先生,这位在语言学、音乐学等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家,其一生注定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我猜想,在这部年谱中,字里行间都将透露出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学术探索、社会活动以及个人生活片段。从他早年留学海外,汲取西方先进思想,到学成归国,投身于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设;从他在清华园桃李芬芳,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到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每一段记载,都将是对先生丰富而深刻人生的精准勾勒。我尤其好奇,年谱中对于先生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否有更细致的梳理?例如,他在语音学上的开创性研究,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他在音乐领域的涉猎,又如何与语言学研究相互启发?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了解赵元任先生及其所处时代的珍贵史料,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读《赵元任年谱》,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那个温文尔雅、学识渊博的身影。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全书,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足以让我感受到编纂者付出的心血和赵元任先生一生所承载的厚重。这位中国现代语言学、音韵学、逻辑学、音乐等领域的泰斗,其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不禁畅想,在书中,那些详实的日期、地点、事件的记录,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堆砌,更是赵先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个个清晰的脚印。从早年的留学经历,到回国后在清华园的教学生涯,再到参与组建中央研究院,以及后来在美国的晚年生活,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辉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挖掘他与同时代学人的交往,那些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争鸣,想必会极具启发性。同时,我也很好奇,在那些看似平静的记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个人情感、生活细节,以及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年表,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位伟大学者的人生智慧和时代精神。

评分

《赵元任年谱》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尚未深入品读,但凭着对赵元任先生学术成就的景仰,以及对这份详实年谱的好奇,我预感它将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不禁想象,当翻开书页,那些精确到年月日的时空坐标,将我带入到先生生命中的某个瞬间。是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求学时,面对新知识的欣喜?还是回国后在清华园,与梁启超、陈寅恪等学术巨匠纵横捭阖,激荡思想的火花?抑或是他在战乱年代,依然坚守学术阵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那些看似平淡的记载,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坚韧与智慧,怎样的爱国情怀与人文关怀?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先生在治学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以及他如何凭借超凡的才智和毅力,在多个学术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一生,更是记录了一个时代,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追求。

评分

我怀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赵元任年谱》的封面,尽管还未深入细读,但“年谱”二字本身就预示着一份对人生轨迹的严谨梳理和深刻回顾。赵元任先生,一位在多个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学术巨匠,他的生平,本身就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史书。我能想象,这本书将通过一个个精确的日期和事件,勾勒出先生丰富而传奇的一生。从他早年受到新思想的熏陶,求学海外,到回国后积极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再到晚年在美国继续耕耘,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与担当。我很好奇,年谱中会如何呈现他与同时代众多文化名人的交往,那些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交流,想必会异常精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窥见先生学术研究的脉络,他如何在语言学、音韵学、逻辑学、音乐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份流水账式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赵元任先生一生智慧、精神和时代印记的传记。

评分

《赵元任年谱》这本书,尽管我还没有仔细阅读,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赵元任先生的名字,在中国学术界是如雷贯耳,他不仅是语言学的大师,在逻辑学、音乐学等领域也建树斐然。我能想象,这部年谱的编纂过程必然是艰辛而细致的,它将以时间为轴线,系统地梳理赵先生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学术成就、社会活动以及个人经历。我不禁会想,年谱中会记录下他何时何地,受到了怎样的启迪,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完成了那些划时代的学术著作。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学术思想转变和深化过程,这对于我们理解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希望年谱能透露一些先生的个人生活细节,比如他对家庭的眷恋,他对生活的态度,这些点滴的记录,能让我们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大的学者,而不仅仅是他宏大的学术成就。这本书,我想是一份珍贵的文献,也是一扇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窗口。

评分

这次购的书实在太多了,还没得看

评分

推荐给很多朋友,都很满意

评分

23)。他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自如地利用了涨落现象,将他带到波动力学的大门口(24b)。在(24)中要讨论的爱因斯坦、德布罗意和薛定谔的工作之间的联系,将清楚地说明波动力学有着很深的统计力学渊源——而矩阵力学就不同了,其中玻尔;海森伯(Heisenberg)和狄拉克(Dirac)的工作之间的联系,首先是从原子动力学的研究中产生的(18c)。 长久的思想孕育是爱因斯坦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对量子问题的关切,从普朗克1900年下半年发现黑体辐射定律之后不久就开始了,而它带来的第一颗果实是在1905年3月。狭义相对论的根本问题,早在1895年就在他心底萌发了(6d),而理论在1905年6月才成熟;他从1907年开始考虑广义相对论(9),1915年11月,理论达到第一个完整的形式(14c);他对统一场论的兴趣,至少要追溯到1918年(17a),到1925年他才第一次为这个理论提出自己的设想(17d)。就相对论来说,他的酝酿都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从他认识时间测量的确切意义,到完成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还不到5个星期(?a);同样,在饱经磨难和错误之后,他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14c)。 接着,我将集中讨论狭义相对论。它的历史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1905年6月,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关于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我要谈的,包括10个部分,前5部分之后,理论的完整形式就将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余的部分,将一直谈到今天,是前5部分提出的那些原理的应用。 关于那段历史,我多少谈得详细些。首先,我大概评说了19世纪的以太概念(6a),这个古怪的假想的介质为解释光波的传播而被引入,最终为爱因斯坦所抛弃。常有人间,爱因斯坦放弃以太,是不是因为他熟悉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这个实验高度精确地证明了人们预想的地球毫无阻碍地穿过以太时所引起的以太漂移是不存在的(6a)。回答是肯定的,爱因斯坦当然知道迈克尔逊、-莫雷结果(6d),但这在他的思想发展中也许只发生过问接的作用(7a)。1907年以后,爱因斯坦常强调迈克尔逊和莫雷工作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但从来也没说过实验对他自己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在历史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在(8)中,我大胆地提出了我的假设。 …… 查看全部 爱因斯坦积极投入统计物理学的研究,是从1902年开始的。到1925年,他为物理学做出了他的最后一个大贡献:处理分子的量子统计学方法(23)。他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自如地利用了涨落现象,将他带到波动力学的大门口(24b)。在(24)中要讨论的爱因斯坦、德布罗意和薛定谔的工作之间的联系,将清楚地说明波动力学有着很深的统计力学渊源——而矩阵力学就不同了,其中玻尔;海森伯(Heisenberg)和狄拉克(Dirac)的工作之间的联系,首先是从原子动力学的研究中产生的(18c)。 长久的思想孕育是爱因斯坦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对量子问题的关切,从普朗克1900年下半年发现黑体辐射定律之后不久就开始了,而它带来的第一颗果实是在1905年3月。狭义相对论的根本问题,早在1895年就在他心底萌发了(6d),而理论在1905年6月才成熟;他从1907年开始考虑广义相对论(9),1915年11月,理论达到第一个完整的形式(14c);他对统一场论的兴趣,至少要追溯到1918年(17a),到1925年他才第一次为这个理论提出自己的设想(17d)。就相对论来说,他的酝酿都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从他认识时间测量的确切意义,到完成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还不到5个星期(?a);同样,在饱经磨难和错误之后,他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14c)。 接着,我将集中讨论狭义相对论。它的历史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1905年6月,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关于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我要谈的,包括10个部分,前5部分之后,理论的完整形式就将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余的部分,将一直谈到今天,是前5部分提出的那些原理的应用。 关于那段历史,我多少谈得详细些。首先,我大概评说了19世纪的以太概念(6a),这个古怪的假想的介质为解释光波的传播而被引入,最终为爱因斯坦所抛弃。常有人间,爱因斯坦放弃以太,是不是因为他熟悉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这个实验高度精确地证明了人们预想的地球毫无阻碍地穿过以太时所引起的以太漂移是不存在的(6a)。回答是肯定的,爱因斯坦当然知道迈克尔逊、-莫雷结果(6d)

评分

回忆小时候的趣事本身就很好玩儿,这个老头头讲的时候还特别详细,因为混杂了太多方言,又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老头头是清末生人),很多说法和事物我们现在是压根就不知道也不懂得了。比方,他说小时候拜姑母做干妈,南方叫“大寄娘”,但是那时候姑母还是个没出嫁的姑娘,避讳叫“娘”,所以就叫“大寄爹”。等到姑母真出嫁了,小孩儿们反而私下里偷偷管姑父叫“大寄娘”了。老头头说,后来他自己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自己夫人的侄女偷偷叫“大寄娘”呢,呵呵。

评分

我今天到网上找老头头的形象,结果发现他长得没想象中那么圆,不过,我还是觉得他很好玩儿,看久了,还挺亲切的:)

评分

回忆小时候的趣事本身就很好玩儿,这个老头头讲的时候还特别详细,因为混杂了太多方言,又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老头头是清末生人),很多说法和事物我们现在是压根就不知道也不懂得了。比方,他说小时候拜姑母做干妈,南方叫“大寄娘”,但是那时候姑母还是个没出嫁的姑娘,避讳叫“娘”,所以就叫“大寄爹”。等到姑母真出嫁了,小孩儿们反而私下里偷偷管姑父叫“大寄娘”了。老头头说,后来他自己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自己夫人的侄女偷偷叫“大寄娘”呢,呵呵。

评分

这是个可爱的老头头。每天吃过晚饭妈妈打游戏的时候,我就窝在她旁边念一段赵老头头的回忆,俩人都常常是乐不可支,还猜:这个老头头长相一定是启功那个类型的,圆头圆脑圆鼻子圆眼,鹤发童颜。

评分

老头头狠油菜的。他是我们的“汉语言学之父”,会讲33种方言,精通多国文字,据说走到哪里跟人聊上一阵当地方言,都会有人来跟他攀“老乡”,在外国也是,呵呵。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学过的绕口令“施氏食狮史”,就是他编的。还有刘半农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老头头给谱的曲。

评分

貌似不是太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