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语音答问》介绍汉语教学必需的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分析汉语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助于读者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编写体例一改传统的编写方式,采用答问方式编写,从汉语教师可能会提出或存在的问题出发设置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一定的理论性。
本丛书适用于汉语教师、希望日后从事汉语教学的学生和相关人士。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节 绪论
一、若干基本的概念问题
(一)语音、声音、嗓音是一样的概念吗?
(二)“语音四要素”说的是什么?
(三)人的发音器官到底有哪些?
二、国际音标
(一)国际音标指的是什么?
(二)国际音标表有哪些内容?
(三)什么是元音、辅音?
(四)发音部位有哪些?
(五)发音方法有哪些?
(六)音节、音素、音位、区别特征分别指什么?
三、汉语拼音
(一)“普通话”到底指的是什么?
(二)《汉语拼音方案》是怎么来的?
(三)运用《汉语拼音方案》进行汉语教学要注意什么?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参考文献
第二节 有关声调的问题
一、声调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声调?
(二)哪些语言有声调?
(三)什么是调形、调势、调型、调域?
(四)什么是五度值、五度制?
(五)什么是调值、调位、调类?
二、关于汉语声调教学
(一)普通话到底有几个声调?
(二)哪个声调最容易学?
(三)哪个声调最难?
(四)教学中可以先教声调吗?
(五)为什么有学生单个字说得很好,一到句子声调就乱?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参考文献
第三节 有关声母的问题
一、为什么有人会把“兔子跑了”说成“肚子饱了”?
二、为什么有学生叫“老师”好像叫“老西”或“老司”?
三、外国人也有f,h不分的吗?
四、为什么有学生老说不好“出租汽车”?
五、为什么有学生会把“仍然”说成“棱兰”?
六、零声母是怎么回事?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参考文献
第四节 有关韵母的问题
一、有人说o、e不是真正的单韵母,是这样吗?
二、为什么有人会把“买瓜”说成“买锅”?
三、为什么一些学生发后鼻音时还要在后面加一个g?
四、“四呼”说的是什么?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参考文献
第五节 有关语流音变及轻声儿化、变调的问题
一、什么是语流音变?
二、语流音变有哪些?教学中需要注意什么?
三、轻声、轻声的特点和轻声词
(一)什么是轻声?
(二)轻声有哪些特点?
(三)轻声词有哪些类型?
四、儿化问题
(一)什么是儿化?
(二)儿化有什么用?
(三)儿化在发音上的规律有哪些?
五、什么是连读变调?它有哪些类型?
(一)连调
(二)变调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参考文献
第六节 有关重音的问题
一、什么是重音?
二、重音有什么用?
三、重音有哪些类型?
四、汉语的重音有什么特点?
(一)词重音
(二)句重音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参考文献
第七节 有关语气语调的问题
一、语气和语调的关系
(一)什么是语气?表达语气的手段有哪些?
(二)什么是语调?语调有哪些构成要素?
(三)语调和语气有什么关系?
二、声调和语调有什么关系?
三、怎样进行汉语语调教学?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参考文献
附录
一、国际音标(IPA)2005版
二、汉语拼音方案
三、普通话音节声韵调配合总表
四、26个拉丁字母在部分语言中的音值对比表
五、名词术语索引
精彩书摘
如果句子里面有些音节的声、韵母比较难,学生在发音时可能会主动地监督自己,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声、韵母上,而对声调难以兼顾。这体现的就是声韵母难度对声调准确性的影响。这种情况也多发生在母语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身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一个词、一个词地去解决,发现一个,纠正一个,并通过反复练习尽量巩固。
至于话题熟悉度对学生声调的影响,那与声韵母的影响相似。如果话题很熟,他所说的一般会是自己经常使用的词语,因而会有熟能生巧的效果。但如果是陌生话题,注意力就会放到选词和组织句子上。词语的熟练度不够,那在准确性上,尤其是在声调的准确性上就会“打折扣”。如果是在课堂上,通常老师可以有所“预见”地把有关词语连带拼音提前展示给学生。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进一步的学习以及扩大词汇量。
总而言之,上述问题需要一个一个有针对性地解决,不能心急。汉语教学界常常说“语音教学要贯穿始终”,那是有道理的。
思考与练习1.从生理上来说,发出不同的声调主要依靠什么发音器官?如何调节?2.一个人的言语音高范围是75Hz-150Hz,另一个人是100Hz一200Hz。请问这两个调域(广义)的对数差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普通话上声调位的五度调值常见常闻的有哪些?4.为什么不能将普通话第三声的调符写成对钩形状√?5.汉语教学如果先教声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前言/序言
无论是在国内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抑或是在国外进行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还是华文教学(以下统称为“汉语教学”),从学科的角度说,它是关涉到汉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文化和艺术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但是,作为汉语教学,它最基础、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则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要确保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掌握好汉语。因此,对每一个汉语教员来说,汉语言文字学知识应成为自身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胜任汉语教学这一任务,才能使自己在汉语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可是,汉语教学领域的教师队伍有其特殊性,不像一般院系的教师队伍那样基本都是科班出身。出于汉语教学的需要,汉语教师队伍的成员来自各个学科领域。这一情况,对汉语教学来说有它有利的一面,可以适应汉语教学各方面的需求;但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不少汉语教员由于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欠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面对外国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提出的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种种问题。即使是中文系出身的汉语教员,虽然系统学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以及一些相关课程,但由于以往的汉语本体研究基本上都是为适应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读书、写作之需而展开的,所以在课堂上所学的一些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往往也难以满足汉语教学的需要。这样,汉语教员,不管原先是哪个学科出身的,都迫切需要补充有关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本套丛书就是为适应汉语教学的这种需要而编写的。
本套丛书定名为“博雅对外汉语知识丛书”,目前暂时下分“现代汉语语音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词汇答问”、“现代汉语修辞答问”、“现代汉语文字答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答问”等分册。每册18万字左右。
《中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 书籍简介 《中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中国文学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片段式或概念化的解读,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梳理了自先秦时期至当代,中国文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生、发展、流变及其内在规律。我们旨在勾勒出一幅中国文学波澜壮阔的画卷,揭示其独特的审美旨趣、思想精神与社会功能,从而帮助读者构建起对中国文学体系的完整认知。 本书的写作,秉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开放的研究视野。我们力求避免陈旧的叙事模式和笼统的概括,而是注重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文化思潮等多重维度,去考察文学作品的生成环境、艺术特征及其时代意义。本书的特色在于,不仅关注文学名家名篇,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忽视的文学现象、民间文学的土壤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曲)的互动关系,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中国文学图景。 第一部分:源头与奠基(先秦至汉代)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文学的滥觞。我们将深入考察《诗经》的朴素与真挚,分析其诗歌形式、体裁以及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继而,我们会探讨《楚辞》所展现的浪漫主义情怀与神话色彩,分析屈原的独特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对于先秦诸子散文,我们将重点阐释其说理与叙事的结合,探讨其思想的深刻性与语言的精炼性,例如《论语》的简约、《庄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雄辩等。 进入汉代,我们关注文学从质朴走向铺陈的转变。《汉赋》的出现,标志着文学形式的创新,我们将分析赋的结构、描写手法以及其所反映的时代气象与贵族生活。诗歌方面,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将是重要的考察对象。同时,史传文学如《史记》的出现,不仅是史学巨著,更是文学的巅峰,我们将探讨司马迁如何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此部分还将涉及早期文学理论的萌芽,如《诗大序》等,为理解中国文学的批评传统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繁荣与转型(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在政治动荡与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文学呈现出新的气象。我们首先考察建安文学的“风骨”特质,分析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创作风格及其对“建安风骨”的塑造。文人诗的兴起,如“三曹”、“七子”的创作,展现了文学从政治功利走向个体抒情的趋势。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的玄言诗,则体现了文学对哲学思辨和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文学体裁方面,山水诗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谢灵运等人的作品,将自然的壮丽与内心的感悟相结合,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境界。散文方面,骈文的盛行,虽然注重形式上的对仗和辞藻的华丽,但也孕育了新的美学追求。此外,志怪小说和笔记小说的兴起,为后世小说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其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本部分将重点分析唐诗的百花齐放。我们将细致解读盛唐时期诗歌的雄浑、开阔与浪漫,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以及王维的诗画结合。中晚唐时期,诗歌的风格趋向多样,如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及其对诗歌的革新。我们将深入分析唐诗的艺术手法、意境营造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 同时,唐代的文赋、古文以及传奇小说也达到了新的高度。韩愈、柳宗元等人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不仅在于文章的语言革新,更在于其思想的独立与深刻。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莺莺传》、《李娃传》等作品,展现了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与主题表达的新技巧。本部分还将探讨唐代文学批评的成熟,如《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 第三部分:成熟与多元(宋元明清) 宋代是中国文学的又一个高峰,以词和宋代散文为代表。我们将深入分析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解读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悲壮、李清照的细腻,以及柳永、周邦彦等人的精巧。宋词的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方式及其与音乐的紧密联系,将是重点分析的内容。宋代散文,以欧阳阳修、苏洵、苏轼、苏辙“三苏”为代表,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优秀传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其议论的深刻、叙事的生动、抒情的真挚,都成为后世模仿的典范。 元代文学以元曲为代表,在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不仅会分析散曲的清雅与泼辣,更会深入探讨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元杂剧在戏剧结构、人物塑造、唱词与科白结合等方面,都展现了高度的成熟,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本部分将重点剖析“四大名著”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与英雄主义,《水浒传》的江湖豪情与社会批判,《西游记》的奇幻想象与宗教寓意,《红楼梦》的细腻描绘与人生悲剧,都将得到细致的解读。此外,我们还会关注明清时期其他重要的文学体裁,如明代的“公安派”散文、晚明小品的自由与个性,以及清代的桐城派散文等,展现文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的多元形态。 第四部分:变革与新生(近代至当代) 进入近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民族危亡的挑战,中国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部分将考察从晚清文学的改良思想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我们将分析白话文运动对文学语言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小说、诗歌、戏剧等体裁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革新与探索。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旧制度、塑造新人物,将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梳理建国初期文学的政治性与现实主义创作,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学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艺术繁荣。我们将探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兴起及其代表作品,分析当代作家在艺术探索、主题表达和风格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我们也会关注网络文学、类型小说等新兴文学现象,探讨它们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与影响。 结语 《中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清晰而丰富的中国文学学习路径。本书的每一部分都力求基于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力求呈现一个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失时代活力的中国文学全貌。我们相信,通过对中国文学长河的系统梳理与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体悟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并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本书的编写,希望能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经典与现代的桥梁,激发读者对中国文学更深层次的兴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