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春分日仰望北斗七星、夏至日看到影长的变化,是否也和古人一样听懂了它们的诉说?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农村生活,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二十四节 气,就是大自然母亲说给我们的语言!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用适合孩子阅读的图画书形式,把中国传统智慧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揭示了自然 界的魅力和农业的趣味。书中用精美的图画呈现出城市里孩子不常见到的农村生活劳动场景,唤起孩子心中至真至美的感受,同时启发孩子们知晓,无论生活如何变 化,我们应该关注农业农村,关注纯粹的自然,关注我们衣食的初来源。
书中涉及知识面广,编排清晰简明,选材紧贴儿童心理和求知特点,有助于拓展和激发孩子的博物兴趣,也能回答日常生活中孩子提出的许多疑问,十分适合家长、老师与孩子们共读,对于传统文化启蒙和自然科学教育都是不可多得的优良读物。
8大版块,读懂节气:
节气故事/历史由来
古诗谚语/天文气候
七十二候/动物植物
农事活动/民俗节日
图文详示,玩转节气:
观察互动--填日历、涂气温
科学实验--测日影、养蚕、观北斗知节气、蝉的发育
传统技艺--竖蛋、踩高跷、包粽子、编蛋袋、制作荷花灯
节气PK--飞行棋、抢西瓜、连连看、谁拿到"金雪花"
内容推荐
小女孩牙牙来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这里的生活既陌生又亲切,每天都有很多好玩的事可做,有很多神奇的秘密等待她去发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牙牙在这 里体验到一年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渐渐听懂大自然母亲的语言!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由中国本土作者创作的自然科普图画书。它按照一年二十四 节气的时间顺序,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个小村落为例,讲述二十四节气这项古老发明的历史由来以及它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影响和启示。这套书共分《春》《夏》 《秋》《冬》4卷,每卷6个节气,书中故事以小女孩牙牙在爷爷家的经历为主线,同时分几大知识版块讲述与每个节气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活动 等知识,并辐射到南北不同地区,为小读者设计了记录节气变化的观察互动内容。每个节气还为孩子甄选出适合读诵记忆的节气诗词和谚语。小读者们既可以跟随牙 牙的脚步,去看看何时种豆子,何时收麦子,何时摘西瓜,又可以参照知识版块图文并茂的演示,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好玩的手工技艺、传统游戏,从中体会古代劳动 人民的智慧,发掘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媒体评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民数千年的智慧之果,学会用它来观察和体味世界,把自己融入太阳*领的大自然变化节律中,中国的孩子们会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张忍顺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套绘本把中国传统智慧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自然界的魅力和农业的趣味,我会很高兴地把这样的本土作者的自然绘本拿给我女儿阅读学习。
--刘夙 科普作家、上海辰山植物园工程师
翻看《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图画书,我仿佛能看到老师和儿童一起徜徉在大自然中舒展身心的画面。儿童的眼睛发亮了!我仿佛能看到,儿童们通过阅读这套书,和我们的祖先有了血脉的通连。
--徐瑛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作为80后妈妈,对二十四节气我也只是略知一二,突然有一天豆豆指着日历问我:"妈妈,大雪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就要下大雪了呢?"我告诉她这是二十四节 气之一后,她又问我:"一年中*冷的到底是大雪还是大寒?"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她又迫不及待地问我:"妈妈今天是立夏,是不是可以开始穿裙子、凉鞋了?" 面对豆豆的这些问题,我好像能回答的只有"这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除此之外包括具体每个节气的含义、气候特点等等我都不知道。
孩子总是比我们 成人与大自然更近些,即便在无论冷暖风雨都不耽误上班、上学的城市中,她也会关注到天气的变化、思考为什么,所以我一直很想找到那样一本书,可以让孩子充 分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气候特点,更清晰地明白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终于有幸见到了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让我有种"就是它"的感觉!它就是我一直 想送给豆豆了解祖国二十四节气的童书。
--小科豆妈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高春香 邵敏/文 许明振 李婧/绘
这套书由中科知成绘本馆创作团队和海豚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中科知成绘本馆由一群历史地理发烧友组成,从耄耋教授到中年博士,再到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 有的从事地理研究,有的擅长文学创作,有的长于绘画,还有的懂得教育,尽管各自所长不同,但都是图画书忠诚的读者,也是富有童心关爱儿童成长的创作者。中 科知成立志要将地理、美术、文学三者统一,将"身边的科学"与"云端的艺术"结合起来,为中国的孩子们设计中国*套原创地理科学绘本"可爱的中国",让 中国的孩子读*中国的地理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书摘与插画
我个人对历史地理学和区域文化的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寻找那些能将地理环境与人文习俗联系起来的书籍是我的主要目标。手上的这本(指我正在读的其他书)在阐述中国不同地域居民生活习俗的形成机制时,表现出了极强的地域穿透力。它摒弃了笼统的概述,而是聚焦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以及岭南地区这三大地理单元,详细论述了当地的饮食结构、建筑风格乃至婚丧嫁娶的仪式感是如何被当地的平均气温、雨量分布和土壤肥力所塑造的。比如,书中对长江流域“湿热”气候下,人们如何发展出以米食为主、烹饪方式偏向蒸煮的饮食习惯的论证,逻辑清晰,证据确凿。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由自然环境向社会文化层层递进的分析结构,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框架,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地域文化会如此多元而又紧密相连,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一个绝佳的切入口。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系列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中“物候”意象的书籍,这本(指我正在读的其他书)的表现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诗歌的辞藻分析上,而是着眼于诗人笔下的自然景象是如何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季节更替。作者以苏轼的词、杜甫的诗为主要文本,深入剖析了特定动植物的出现与消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意义。例如,书中分析了“蝉噪”和“蛩鸣”在不同诗人笔下所承载的“悲秋”情绪的细微差别,并追溯到古代不同地区昆虫活动周期的差异。这种将文学鉴赏与自然科学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立体而富有生命力。更引人入胜的是,书中还对比了不同朝代,在物候记录上的细微变化,比如唐代与宋代对“柳絮”飘飞时间的记载差异,侧面反映了气候的变迁,或者说,是古人观察精细度的提升。这种将人文与自然紧密捆绑的叙事方式,让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仿佛能“看见”和“听见”千年前的那个季节。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些关于古代天文历法与农业实践相结合的深度研究,这套书(指我正在读的其他书)在阐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路径上,提供了非常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论述。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切入,详尽梳理了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录,到周代确立的“二分二至”概念,再到汉代确立的太阳历与太阴历的融合过程。书中对早期农耕社会如何依赖对自然节律的精确把握来指导播种、灌溉和收获的细节描写,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书中对古代水利工程如何与特定时令的降雨模式相匹配的分析,揭示了古人非凡的智慧和对环境的尊重。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将这些知识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乃至祭祀礼仪的脉络中进行解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古代生活生态模型。阅读这些内容,能让人深刻体会到,古代的历法制定绝非单纯的数学计算,而是一套关乎生存与信仰的复杂系统工程,这种跨学科的整合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
评分对于我这种喜欢动手实践的园艺爱好者来说,手边总少不了一本关于季节性种植指南的书籍。手头的这本(指我正在读的其他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时令农活宝典”。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极为细致地列出了不同气候带在特定时节应该采取的养护措施。比如,书中专门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解如何根据土壤的湿度和气温变化,来决定不同类型蔬菜的移栽深度和遮阴需求。它甚至细化到了不同品种的月季在“霜降”前后需要进行怎样的修剪和根部防寒处理,给出了明确的工具使用建议和操作步骤图示。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对几盆耐寒性较弱的香草进行了包裹和越冬准备,效果立竿见影,它们比去年冬天状态好太多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极强的可操作性,它将宏大的季节概念,落地为具体的、可执行的田间管理技术,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让普通人在自家小院里也能享受到遵循自然规律带来的丰硕成果。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册的封面都采用了一种极其考究的淡雅色调,初拿到手中,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就让人心生喜爱。色彩的运用非常克制而有韵味,比如描绘“春分”的那一册,用的是一种新绿中带着微黄的过渡色,精准地捕捉了万物苏醒时那种含蓄而蓬勃的生命力。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制作者的匠心独运,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流露出传统美学的影子,比如某些节气的标题会采用仿宋或瘦金体的变体,显得古朴而又不失灵动。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插画的运用达到了“点睛”之效。这些插画并非简单的大图堆砌,而是如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艺术,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整个节气的神韵。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气候现象的描绘,比如“大暑”时节那笼罩在空气中的闷热感,仅仅通过几笔淡墨和几处留白,就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湿漉漉的热浪。整体来看,这套书在视觉传达上做到了形神兼备,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被珍藏和反复摩挲的艺术品,对于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份视觉上的享受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包装精美,看起来不错,喜欢
评分很喜欢
评分太棒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评分书不错,就是包装时把书皮勒坏了
评分不错。
评分包装精美,看起来不错,喜欢
评分比想像的粗糙,但适合五六岁孩子。一句话,内容很好美工太臭
评分有点慢
评分阅读是件很快乐的事,孩子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