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外三种)》共收清人小品四种:均为闺中忆语体散文的代表作品。书中所涉及的四位女性,都是聪慧美丽、才华横溢而又过早逝去的知识女性。作者以凄美的文字、缠绵的笔调,抒发了对亡妻(妾)的悼亡之情,向读者展示着他们的伉丽情深、缱绻爱恋、动乱忧患、悲欢离合……
影梅庵忆语
爱生于昵,昵则无所不饰。缘饰著爱,天下鲜有真可爱者矣。矧内屋深屏①,贮光阒彩,止凭雕心镂质之文人描摹想象,麻姑幻谱②,神女浪传③。近好事家复假篆声诗④,侈谈奇合,遂使西施、夷光、文君、洪度⑤,人人阁中有之,此亦闺秀之奇冤,而啖名之恶习已。
①矧:况且。
②麻姑:神话中的女仙。
③神女:巫山女神,相传楚襄王游高唐时梦中所遇。
④声诗:乐曲。
⑤西施、夷光:古代越国美女。文君:卓文君。汉人,司马相如之妻。洪度:薛涛,字洪度,唐代女诗人。
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籍秦淮,徙吴门。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今忽死,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但见余妇茕茕粥粥,视左右手罔措也,上下内外大小之人,咸悲酸痛楚,以为不可复得也。
……
本书共收清人小品四种,即冒襄《影梅庵忆语》、沈复《浮生六记》、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和蒋坦《秋灯琐忆》。这四种书中涉及的四个女性,都是很有文才的人,而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遭遇。四书作者都以抒情的笔调,表现悼亡的主题(《秋灯琐忆》实际上也是悼亡之作),其中著名的为冒襄之悼董小宛。因为四位作者的生平遭际不同,四书的篇幅也有参差,所以以下分别对四书作一简略的介绍。
(一)
兵荒马乱,到处啼痕的明末,却出了几起名3:悦倾城的故事,其中的女主角,又都是风尘中人,冒襄与董小宛即为其中为人瞩目的一对。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江苏如皋人。他少有文名,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并称为明末四公子。董小宛是江南四名妓之一,所以他们的结合,特别为后人所艳称。董小宛的名字,连民间也熟知,就因中间包含着她入清官为世祖妃这一大疑案,关于这,直到今天,海内外学者还在著文争鸣。冒辟疆的诗文集,一般人未必收藏,但他追念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得之甚易,读书界对之普遍欢迎,除了该书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之外,同时也因为作品文字优美、故事凄凉之故。
小宛是秦淮歌妓,名在教坊司乐籍,但她与一般操皮肉生涯者不同,只以歌唱侑酒为主。妓女从良,有的未必出于自愿,结局往往很悲惨。冒董的结合,却是出于小宛的自主,以少女而有慧眼,《忆语》中即有“屡别屡留,不使去”语,所以嫁冒氏后,双方确有真挚的爱情,这从书中所记操家、避乱、侍疾种种情节中都可以看到。在这一点上,董小宛与与她同时并称的柳如是、李香君等一样,比父母包办的婚姻更有自主性。
《忆语》一开头就说:“爱生于昵,昵则无所不饰,缘饰着爱,天下鲜有真可爱者矣。”昵指偏爱,即俗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言下之意,他在《忆语》中写的小宛各种才德上的优点,都是真实的,出于至情的,“始终本末,不缘狎昵”,即并非出于色欲的赏玩。
初次翻开《浮生六记(外三种)》,是被这个名字所吸引。总觉得“浮生”二字,带着一种看尽繁华后的淡然,又暗藏着对岁月无情流逝的慨叹。刚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讲述人生百态,充斥着离合悲欢的厚重史书,但读下去才发现,它更像是一幅精致的江南画卷,徐徐展开,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动人的情愫。沈复和芸娘这对璧人,他们的生活,即便在那个年代,也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更多的是寻常日子里的情趣与默契。他们在淡泊中寻觅诗意,在琐碎中见真情。读他们的故事,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色古香的庭院,耳边是低语,眼前是花影,心中是安宁。书中的细节,比如那些关于美食的描写,关于园林的描绘,都如同涓涓细流,慢慢沁入心脾,让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好。我时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它,想象着沈复笔下的那些场景,那些在时光长河中闪烁着微光的回忆,那些属于他们小两口的、平凡而又璀璨的幸福。
评分我之所以会被《浮生六记(外三种)》所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慢生活”哲学。在如今这个节奏飞快、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沈复笔下的生活,仿佛是一种奢侈,也是一种治愈。他没有炫耀他的才华,也没有夸张他的经历,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了自己与妻子芸娘的日常。然而,正是这种朴素的记录,却展现了一种极其动人的情感和生活智慧。书中那些关于“情趣”的描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比如他们对花鸟的喜爱,对美食的讲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优雅和从容。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上来就灌输某种观念,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慢慢感悟。我常常在想,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能为自己的生活注入一丝“雅致”?这本书,无疑给了我一些启发,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细微的时刻。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平淡”二字写到了极致,却又在平淡中蕴含着无尽的意趣。沈复笔下的生活,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才更显真实,更能打动人。他对于妻子的描写,不似寻常的才子佳人故事,没有刻意去拔高,而是将她的聪明、她的贤惠、她的情趣,一点点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芸娘的美,不在于她有多么惊人的容貌,而在于她与沈复之间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那种在清贫日子里也能找到乐趣的乐观。我尤其喜欢书中描写的那些小小的“雅事”,比如一起赏花,一起品茗,一起填词作画。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情趣。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里,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会。它没有给我什么惊世骇俗的道理,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点滴美好。
评分《浮生六记(外三种)》这本书,着实让我体会到了何谓“烟火气中的雅致”。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教人道理的书,更像是一个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述他生命中最珍贵的点点滴滴。沈复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张扬,却能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记录的那些生活琐事,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有些遥远,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共通的。比如他对妻子芸娘的深情,那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爱恋,读来让人动容。他能从一株花的盛开,到一次简单的家常便饭,都写出其中的韵味,写出生活的诗意。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在追逐所谓“大事”的过程中,忽略了身边那些微小而确切的幸福?书中那些关于“省钱”、“节俭”的智慧,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丰盈和对生活的懂得。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平和的力量,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宁静的角落。
评分初次接触《浮生六记(外三种)》,我被它平和淡雅的文字风格所吸引。这并非一本充满戏剧性冲突或波澜壮阔史诗的书,而更像是在秋日午后,透过窗户洒下的阳光,静静地映照着一段生命轨迹。沈复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他与妻子芸娘之间,看似平凡却又饱含深情的日常生活。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凄苦或荣耀,而是将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如同一粒粒珍珠,串联成一条温润的光带。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生活细节的描绘,那种对自然万物、对人间情味的细腻观察,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生活态度。他似乎总能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发现最动人的美好。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清风拂过,吹散了心头的浮躁,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之美。它不是一本能让你醍醐灌顶的书,但却能在你心底悄悄地种下一颗关于“懂得生活”的种子,让你开始思考,如何在平淡中寻觅真味,在琐碎中体会温馨。
评分非常精美漂亮的一个版本,一拿到手就开始看了。
评分买了一摞书 京东就是快 比我看书快多了
评分比想象的薄
评分③神女:巫山女神,相传楚襄王游高唐时梦中所遇。
评分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假如世上没有了书,人生就没有快乐可言。神秘的金字塔就不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会与我们失之交臂,更不知什么是《物种起源》,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整个世界将笼罩在愚昧、野蛮之中。没有了书,就像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有,语言也失去了意义......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读书能够给我们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我们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明白是我要读书,而不是要我读书。读书重在过程,我们要学会享受读书的过程,享受读书的乐趣,仔细感悟书中折射出的哲理,让书发挥出真正的价值。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参透做人的道理,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现状。
评分《板桥杂记(外1种)》真实记述了明末清初南京歌女名妓的群体形象和悲剧命运,叙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动人故事。秦淮河畔,长板桥边,歌女名妓情思万种,志士才子风度翩翩。随着朝代的更迭,一切归于破灭,志士隐迹沉沦,歌女流落星散。
评分之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1934年6月生于浙江杭州。1959年毕业于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回国后分配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8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1985年被评为研究员,1986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世界历史研究所苏联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历史》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一、二、三届会长等职。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学术专长为俄国(苏联)历史。
评分很满意的一次购物,价格实惠,快递速达,下次还在京东买书
评分好喜欢 表扬快递小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