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书,从(在前六页清晰阐明的)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出发,丘奇兰德的志向丝毫不逊于“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如果丘奇兰德的某些生动的描述听起来更像《科学之道》,那么这大概也是大有裨益的;他所引出的结论是重要的、生动的,并且比起枯燥的抽象讨论,更宜于赋予哲学问题以生气和活力。 我向科学实在论者,同样向顽固的经验论者推荐阅读这本书。 ——巴斯·C·范·弗拉斯森(Bas C. Van Fraassen) 《加拿大哲学杂志》(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我热诚地向所有对心灵哲学感兴趣的人们推荐[丘奇兰德的]这本书。 ——J.J.C.斯马特 (J.J.C.Smart) 《澳大拉西亚哲学杂志》(Th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难得会出现一本令人欢呼喝彩的书,而丘奇兰德写的就是这样一本书。 该书最为令人愉悦和引人入胜的部分是这些内容,其中丘奇兰德通过示范向我们表明了我们也许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觉意识和内省意识,以及开始凭借科学提供的范畴来看待物理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方法。 ——斯蒂芬·P·斯蒂奇(Stephen P. Stitch) 《伦理学》(Ethics)
这本书形成于1971年在加拿大哲学学会西部分会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概述了第二章的内容以及第五章的主要论点。此后,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我发表了这个材料的几个过渡性的版本。我非常感谢有关参加者、听众和机构的热情友好以及批评的建议。 现在的这篇论著同时面向两类不同的读者。第一类读者包括我的专业同事、其他学者、学生以及非专业的读者,他们不太熟悉通常称作“科学实在论”的哲学立场。对于这些读者,我在这里力图以相当简洁的途径,使他们获得关于这个立场的一个协调和全面的说明,以及阐明它对于知觉哲学、意义理论、心灵哲学以及系统认识论的影响。尽管如此,我提出的看法不仅仅足折中的。所产生的这个综合体在各个方面都是新颖的,而且支持它的论证很大部分也是新鲜的。因此我恳切地希望,对于我的同事中的那些已经熟悉一般科学哲学特别是科学实在论的人来说.这个讨论将会被发现既是有趣的,又是富有价值的。这个群体构成了这篇论著面向的第二类读者,并且我特别关心引起他们关注某些一般尚未认识到的科学实在论的后果,它们涉及认识论理论和理性方法论必须采取的未来的方向。在最后一章,我得出并探讨了这些后果,我认为,正是在那里,读者将会发现这篇论著最重要的贡献。 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威尔弗里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在我于匹兹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ittsbturgh)学习期间以及其后岁月中对于我的巨大的激励与鞭策。并且,我必须对卡尔·波普尔爵士(Sir Karl Popper)、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w.V.奎因(w.v.Quine)以及T.S.库恩(T.S.Kuhn)的著作致以同样程度的感谢。在我同辈的哲学家中,我必须首先提到我的夫人和同事帕特里夏·史密斯·丘奇兰德(Patricia Smith Churchland),她的有益的影响是难以用论文的篇幅来估量的。虽然他们的建议很少被采纳,但是我也非常愉快地感谢诺莱格(N01laig)、安·麦肯奇(Ann Mackerlzie)、克里夫·胡克(Cliff Hooker)、杰伊·罗森堡(Jay Rosenberg)、查尔斯·摩根(Charles Morgan)、比尔·哈珀(Bill Harper)等在各种各样的访问、见面和会谈中的许多富有价值的讨论。这里,我特别要感谢克里夫·胡克.他不仅睿智地独立得出了与第五章中得出的全部或大部分相同的结论(参见C.w.胡克:《心脑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哲学分野》,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75年第36卷),而且友好地让我分享他的热情,并且在通常看来似乎是毫无希望的逻辑论证的工作上主动地提供最及时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