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不可承受之錯 中信齣版社

中國崛起不可承受之錯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鄭永年,楊麗君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8636
商品編碼:10149675427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顛覆性錯誤是習總書記在不同場閤多次提及的一個關鍵詞,他指齣,中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齣現顛覆性錯誤,一旦齣現就無法挽迴、無法彌補。

2.《中國崛起不可承受之錯》獨立客觀,從內政外交領域,全麵分析瞭各自十大可能齣現或已經齣現苗頭的顛覆性錯誤,及其應對措施。

3.《中國崛起不可承受之錯》話題勁爆,部分篇章的主題未齣版前已引發大量討論和關注

5.國際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傢鄭永年,是高層智囊,因此對形勢和國情的把握更加精準,也是目前少有的能將這一話題寫清楚的學者。


內容簡介

《中國崛起不可承受之錯》,中國問題專傢、高層智囊大聲疾呼,警惕顛覆性錯誤,秉筆直書,嚮頑瘴痼疾開刀。

習主席近年來多次強調, “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齣現顛覆性錯誤,一旦齣現就無法挽迴、無法彌補”。如果齣現顛覆性的錯誤,那麼少則改革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多則已有的改革成果會付之東流。

因此,在中國崛起過程中,“在哪些領域存在犯顛覆性錯誤的可能性?”這一問題就成為關鍵。我們必須研究和迴答這個問題,對那些可能的顛覆性錯誤有足夠的認識,並且加以深入研究,纔能預先加以足夠的防範。更為重要的是,很多可能犯顛覆性錯誤的領域,正是國傢製度建設的薄弱環節,也正是製度建設能夠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

在《中國崛起不可承受之錯》中,中國問題專傢鄭永年和楊麗君,界定瞭可能齣現顛覆性錯誤的十大內政領域和十大外交領域。他們對這些領域的界定並非僅僅根據理論假設,而是根據對曆史經驗的總結和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內政、外交的觀察。換言之,他們是從今天已經齣現的一些新趨勢,來判斷在這些領域可能齣現的顛覆性錯誤。討論和理性地分析這些領域所存在的顛覆性錯誤的可能性,根本的目標就是要避免這些可能性演變成為現實。


作者簡介

鄭永年,中國問題專傢,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執教北大,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中國研究雜誌》(國際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東亞政策》主編,羅特裏奇齣版社《中國政策叢書》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曆任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係助教、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後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剋阿瑟基金會(1995~1997)和美國麥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基金的資助。

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

近年來,先後齣版專著20多部。其中,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22部,包括《未來三十年》《中國模式》《不確定的未來》《通往大國之路》《改革及其敵人》等。先後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如在《比較政治研究》《政治科學季刊》《第三世界季刊》等期刊上。


楊麗君,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助理院長,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在日本一橋大學、早稻田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也曾訪學牛津大學。其關於中國政治社會的研究論文以英日中文字發錶於國際核心學術刊物,包括《中國季刊》 、《當代中國》、《亞洲研究》等。其日文著作《中國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大革命:公民權的分配與競爭》(日本禦茶水齣版社,2003年)獲得2005年度紀念大平正芳學術奬。


目錄

第一部 內政篇

導 言 內政領域應避免的十大顛覆性錯誤·3

第一章 意識形態的迴歸

第二章 黨權和政府權力的失衡

第三章 黨內民主製度得不到確立

第四章 反腐敗演變成社會運動,有效反腐製度得不到確立

第五章 改革方案不能有效實施或者流産

第六章 整體官僚體製的不作為甚至消極抵製

第七章 寡頭經濟轉型成為寡頭政治

第八章 社會改革失敗,社會暴力化並陷於無政府狀態

第九章 少數人壟斷發展成果,社會高度分化導緻革命

第十章 社會大動亂或者發生“廉價革命”

結 論 新常態下如何推進改革

第二部 外交篇

導 言 外交領域應避免的十大顛覆性錯誤

第一章 民族主義演變成排他主義

第二章 軍隊腐敗,執政黨不能有效控製軍隊

第三章 對美國衰落的錯誤判斷,“新型大國關係”被中斷

第四章 中日發生嚴重衝突,中斷現代化進程

第五章 南海問題衝突升級,超齣中國的控製

第六章 與崛起的印度和印度民族主義發生衝突

第七章 “西進運動”不當而深陷中東衝突

第八章 過分輕信或恐懼西方而造成受製於西方的局麵

第九章 沒有有效機製防範國際“資本帝國”,導緻重大經濟危機

第十章 颱灣和香港問題演變成國際化問題

結 論 中國崛起進程中zui艱難的選擇

第一部 內政篇

導 言 內政領域應避免的十大顛覆性錯誤

第一章 意識形態的迴歸

第二章 黨權和政府權力的失衡

第三章 黨內民主製度得不到確立

第四章 反腐敗演變成社會運動,有效反腐製度得不到確立

第五章 改革方案不能有效實施或者流産

第六章 整體官僚體製的不作為甚至消極抵製

第七章 寡頭經濟轉型成為寡頭政治

第八章 社會改革失敗,社會暴力化並陷於無政府狀態

第九章 少數人壟斷發展成果,社會高度分化導緻革命

第十章 社會大動亂或者發生“廉價革命”

結 論 新常態下如何推進改革

第二部 外交篇

導 言 外交領域應避免的十大顛覆性錯誤

第一章 民族主義演變成排他主義

第二章 軍隊腐敗,執政黨不能有效控製軍隊

第三章 對美國衰落的錯誤判斷,“新型大國關係”被中斷

第四章 中日發生嚴重衝突,中斷現代化進程

第五章 南海問題衝突升級,超齣中國的控製

第六章 與崛起的印度和印度民族主義發生衝突

第七章 “西進運動”不當而深陷中東衝突

第八章 過分輕信或恐懼西方而造成受製於西方的局麵

第九章 沒有有效機製防範國際“資本帝國”,導緻重大經濟危機

第十章 颱灣和香港問題演變成國際化問題

結 論 中國崛起進程中zui艱難的選擇

精彩書摘

導 言

內政領域應避免的十大顛覆性錯誤

討論哪些領域存在著犯顛覆性錯誤的可能性,第一個任務是定義何為顛覆性錯誤。盡管造成和引起顛覆性錯誤的因素有很多,但我們這裏主要指的是那些由執政黨及其政府的政策所造成的錯誤。在中國目前的總體政治環境中,顛覆性錯誤至少包括如下幾種。

第一,改革和發展齣現方嚮性錯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建設成就主要歸功於執政黨的有效政策。但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有效的政策還沒有轉化成為製度。比較而言,在製度化高的社會,政策不容易發生方嚮性錯誤。製度約束著執政黨及其政府的政策行為,各種製度之間構成互相製衡的局麵。當然,在製度化高的社會,政策製定的有效性也經常成為一個大問題,因為製度之間的互相製約性過高,往往難以高效決策。這尤其錶現在多黨製國傢,各種政治力量互相製衡,甚至互相否決,政府很難齣颱有效政策。在中國,各方麵的製度化程度仍然較低,政策占據改革和發展過程的製高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執政黨及其政府的決策效率很高,甚至非常高,但因為缺少製度之間的相互製約,就容易發生政策的方嚮性錯誤。並且,一旦發生方嚮性錯誤,不是很容易馬上能夠得到糾正,改革和發展因此有可能誤入歧途,zui終走嚮一個誰也不想看到的結局。

第二,改革和發展停滯不前。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因素製約著改革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這並不難理解,因為中國改革是以漸進方式推進的,先易後難。這樣,到今天,容易改革的已經改瞭,剩下的改革變得舉步維艱。同時,在漸進改革過程中,利益集團已經成長起來,開始阻止和反對進一步的改革和發展。當然,改革難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具有普遍性。且不說其他地區,類似的局麵在很多亞洲國傢就是常態。那些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例如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就是長期缺失改革和發展。這些經濟體在經曆瞭初期的快速發展之後,數十年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僅僅發生在中等收入國傢,一些已經實現高收入的社會也麵臨類似的發展瓶頸。例如,日本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泡沫破滅之後,盡管政府也不時試圖改革,但始終沒有實質性的改革。中國颱灣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民主化以來,社會經濟發展方麵也呈現停滯不前的局麵。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這些年中國社會熱烈討論的一個話題,這場討論直接反映瞭人們對國傢改革和發展停滯不前的深切擔憂。

第三,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一些領域改革和發展甚至齣現瞭倒退跡象。這種擔憂並非毫無道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盡管取得瞭巨大的建設和發展成就,但也麵臨很多問題。為數不少的人開始認為麵臨的這些問題是因為中國改革方嚮齣瞭錯誤,即認為以市場經濟為導嚮的這一改革方嚮是錯誤的。如果是方嚮性錯誤,那麼就要改變改革和發展的方嚮。如果這種改變方嚮的努力成功瞭,那麼改革和發展勢必倒退。“倒退”還有“不進則退”的意味,就是前麵所討論的停滯不前的局麵。當然,如果齣現重大危機(無論是由內部因素還是外部因素引起的),也會導緻倒退。例如中國20世紀80年代末的風波導緻內外環境突然惡化,改革和發展就齣現數年的停滯和倒退。又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直接導緻瞭印度尼西亞蘇哈托政府的倒颱,印尼齣現大規模的政治社會動亂,使得過去數十年的建設成就一夜之間就付諸東流。

第四,改革發展過程中,齣現動亂甚至革命性運動。這種情況在很多國傢都發生過,現在也在繼續發生,各種類型的“顔色革命”不斷發生就是很好的說明。曆史地看,任何一個處於轉型過程中的國傢,必然麵臨社會運動甚至革命的風險。舊的製度解體瞭,新的製度還沒有建立起來;舊的規範解體瞭,新的規範還沒有建立起來。這些都會導緻人們的深度不安,形成一種集體性行為,往往zui後演變成自下而上的社會運動或者革命。此外,一些轉型社會因為政府政策不當不力,往往齣現深度的收入差異、社會分化,從而造成社會運動或者革命。在那些具有多民族的國傢,這種風險更是巨大,即階級矛盾會演變成為民族矛盾,結果往往是國傢的分裂。

第五,由國傢不當的外交政策引起的外部國際環境突然惡化,導緻上述諸種內部局麵的齣現。這種局麵在中國曆史上經常發生。國傢外交政策的不當導緻外部環境的惡化,而外部環境的惡化又反過來影響內部政治社會的穩定。作為大國,在全球化時代,今天中國的內部政策和外交很難分離開來,任何內部政策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外部國際環境。如果這種影響對其他國傢是負麵的,那麼必然引起這些國傢的反應和反彈。如果這些國傢的反應和反彈是針對中國的,那麼便會對中國內部局勢産生負麵的影響。同時,外部環境的惡化也會促使國內不同社會力量的分化,一些社會力量錶現為針對外國力量的民族主義,也有社會力量是針對國內政府的。

正因為存在著齣現顛覆性錯誤的可能性,我們必須對那些可能的顛覆性錯誤有足夠的認識,並且加以深入研究,這樣纔能預先加以足夠的防範。更為重要的是,應當意識到,很多可能犯顛覆性錯誤的領域正是國傢製度建設的薄弱環節,也是中國今後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領域。實際上,這些領域也正是中國的製度建設能夠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

在本書中,我們圍繞著上述五個方麵來討論中國有可能發生的顛覆性錯誤。顧名思義,顛覆性錯誤大多會發生在宏觀層麵。在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傢進行改革,犯一些小錯誤不可避免。在一些局部層麵,即使發生瞭一些小錯誤,也很難觸發整個體係的危機。隻有在宏觀層麵齣現瞭問題,纔可能發生顛覆性錯誤。當然,這絕對不是說微觀層麵的問題就不重要瞭。宏觀層麵和微觀層麵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傢,一個微觀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無限擴大,演變成為宏觀層麵的問題。再者,一些微觀層麵的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長年疊加積纍起來,也會上升成為宏觀層麵的問題。因此,也必須預防微觀層麵的問題演變成為宏觀層麵的問題。

在宏觀層麵,我們界定瞭十個內部領域,包括:

意識形態的迴歸

黨權和政府權力的失衡

黨內民主製度得不到確立

反腐敗演變成社會運動,有效反腐製度得不到確立

改革方案不能有效實施或者流産

整體官僚體製的不作為甚至消極抵製

寡頭經濟轉型成為寡頭政治

社會改革失敗,社會暴力化並陷於無政府狀態

少數人壟斷發展成果,社會高度分化導緻革命

社會大動亂或者發生“廉價革命”

不難發現,我們這裏的分析主要是圍繞著執政黨及其政府來展開的。為什麼執政黨及其政府是關鍵?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麵來討論。第一,執政黨的建設。中國共産黨是weiyi的執政黨,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設計者和執行者。執政黨本身的建設決定瞭其是否有能力來設計改革和推動改革。在這個層麵,我們關切的是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和組織,因為意識形態和組織曆來就是中國共産黨的兩根支柱。這兩根支柱,無論哪一根齣現瞭大問題,執政黨這座“大廈”都會變得搖搖欲墜。再者,反腐敗也是執政黨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第二,改革必須通過執政黨的政策來實現。這裏我們強調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通過的改革和發展政策能否順利有效地執行下去。在政策執行方麵,官僚體係的作為成為關鍵。如果官僚體係在政策執行方麵不作為甚至通過各種方式加以抵製,那麼同樣會演變成為顛覆性錯誤。第三,改革的好處能否惠及整個社會。這裏涉及國傢和社會的關係問題,我們關切的是中國會不會形成大規模的社會抗議甚至革命運動。曆史上,大規模的社會抗議和革命在很多國傢的發展過程中都發生過,造成瞭顛覆性的影響。中國數韆年的曆史也證明瞭這一點,今天中國仍然麵臨這種可能性。

也應當指齣,我們並不是想開一張關於顛覆性錯誤的完全清單,因為顛覆性錯誤也可能發生在很多其他領域。不過,我們之所以認為這裏所列的十個領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發生顛覆性錯誤,是因為在這些領域的實踐中,已經齣現瞭一些可能導緻顛覆性錯誤的因子和苗頭,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改正,任它們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重大的失誤。導 言

內政領域應避免的十大顛覆性錯誤

對那些可能的顛覆性錯誤有足夠的認識並且加以深入研究,纔能預先加以足夠的防範。更為重要的是,很多可能犯顛覆性錯誤的領域正是國傢製度建設的薄弱環節,也正是製度建設能夠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

討論哪些領域存在著犯顛覆性錯誤的可能性,第一個任務是定義何為顛覆性錯誤。盡管造成和引起顛覆性錯誤的因素有很多,但我們這裏主要指的是那些由執政黨及其政府的政策所造成的錯誤。在中國目前的總體政治環境中,顛覆性錯誤至少包括如下幾種。

第一,改革和發展齣現方嚮性錯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建設成就主要歸功於執政黨的有效政策。但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有效的政策還沒有轉化成為製度。比較而言,在製度化高的社會,政策不容易發生方嚮性錯誤。製度約束著執政黨及其政府的政策行為,各種製度之間構成互相製衡的局麵。當然,在製度化高的社會,政策製定的有效性也經常成為一個大問題,因為製度之間的互相製約性過高,往往難以高效決策。這尤其錶現在多黨製國傢,各種政治力量互相製衡,甚至互相否決,政府很難齣颱有效政策。在中國,各方麵的製度化程度仍然較低,政策占據改革和發展過程的製高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執政黨及其政府的決策效率很高,甚至非常高,但因為缺少製度之間的相互製約,就容易發生政策的方嚮性錯誤。並且,一旦發生方嚮性錯誤,不是很容易馬上能夠得到糾正,改革和發展因此有可能誤入歧途,zui終走嚮一個誰也不想看到的結局。

第二,改革和發展停滯不前。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因素製約著改革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這並不難理解,因為中國改革是以漸進方式推進的,先易後難。這樣,到今天,容易改革的已經改瞭,剩下的改革變得舉步維艱。同時,在漸進改革過程中,利益集團已經成長起來,開始阻止和反對進一步的改革和發展。當然,改革難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具有普遍性。且不說其他地區,類似的局麵在很多亞洲國傢就是常態。那些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例如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就是長期缺失改革和發展。這些經濟體在經曆瞭初期的快速發展之後,數十年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僅僅發生在中等收入國傢,一些已經實現高收入的社會也麵臨類似的發展瓶頸。例如,日本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泡沫破滅之後,盡管政府也不時試圖改革,但始終沒有實質性的改革。中國颱灣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民主化以來,社會經濟發展方麵也呈現停滯不前的局麵。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這些年中國社會熱烈討論的一個話題,這場討論直接反映瞭人們對國傢改革和發展停滯不前的深切擔憂。

第三,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一些領域改革和發展甚至齣現瞭倒退跡象。這種擔憂並非毫無道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盡管取得瞭巨大的建設和發展成就,但也麵臨很多問題。為數不少的人開始認為麵臨的這些問題是因為中國改革方嚮齣瞭錯誤,即認為以市場經濟為導嚮的這一改革方嚮是錯誤的。如果是方嚮性錯誤,那麼就要改變改革和發展的方嚮。如果這種改變方嚮的努力成功瞭,那麼改革和發展勢必倒退。“倒退”還有“不進則退”的意味,就是前麵所討論的停滯不前的局麵。當然,如果齣現重大危機(無論是由內部因素還是外部因素引起的),也會導緻倒退。例如中國20世紀80年代末的風波導緻內外環境突然惡化,改革和發展就齣現數年的停滯和倒退。又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直接導緻瞭印度尼西亞蘇哈托政府的倒颱,印尼齣現大規模的政治社會動亂,使得過去數十年的建設成就一夜之間就付諸東流。

第四,改革發展過程中,齣現動亂甚至革命性運動。這種情況在很多國傢都發生過,現在也在繼續發生,各種類型的“顔色革命”不斷發生就是很好的說明。曆史地看,任何一個處於轉型過程中的國傢,必然麵臨社會運動甚至革命的風險。舊的製度解體瞭,新的製度還沒有建立起來;舊的規範解體瞭,新的規範還沒有建立起來。這些都會導緻人們的深度不安,形成一種集體性行為,往往zui後演變成自下而上的社會運動或者革命。此外,一些轉型社會因為政府政策不當不力,往往齣現深度的收入差異、社會分化,從而造成社會運動或者革命。在那些具有多民族的國傢,這種風險更是巨大,即階級矛盾會演變成為民族矛盾,結果往往是國傢的分裂。

第五,由國傢不當的外交政策引起的外部國際環境突然惡化,導緻上述諸種內部局麵的齣現。這種局麵在中國曆史上經常發生。國傢外交政策的不當導緻外部環境的惡化,而外部環境的惡化又反過來影響內部政治社會的穩定。作為大國,在全球化時代,今天中國的內部政策和外交很難分離開來,任何內部政策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外部國際環境。如果這種影響對其他國傢是負麵的,那麼必然引起這些國傢的反應和反彈。如果這些國傢的反應和反彈是針對中國的,那麼便會對中國內部局勢産生負麵的影響。同時,外部環境的惡化也會促使國內不同社會力量的分化,一些社會力量錶現為針對外國力量的民族主義,也有社會力量是針對國內政府的。

正因為存在著齣現顛覆性錯誤的可能性,我們必須對那些可能的顛覆性錯誤有足夠的認識,並且加以深入研究,這樣纔能預先加以足夠的防範。更為重要的是,應當意識到,很多可能犯顛覆性錯誤的領域正是國傢製度建設的薄弱環節,也是中國今後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領域。實際上,這些領域也正是中國的製度建設能夠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

在本書中,我們圍繞著上述五個方麵來討論中國有可能發生的顛覆性錯誤。顧名思義,顛覆性錯誤大多會發生在宏觀層麵。在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傢進行改革,犯一些小錯誤不可避免。在一些局部層麵,即使發生瞭一些小錯誤,也很難觸發整個體係的危機。隻有在宏觀層麵齣現瞭問題,纔可能發生顛覆性錯誤。當然,這絕對不是說微觀層麵的問題就不重要瞭。宏觀層麵和微觀層麵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傢,一個微觀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無限擴大,演變成為宏觀層麵的問題。再者,一些微觀層麵的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長年疊加積纍起來,也會上升成為宏觀層麵的問題。因此,也必須預防微觀層麵的問題演變成為宏觀層麵的問題。

在宏觀層麵,我們界定瞭十個內部領域,包括:

意識形態的迴歸

黨權和政府權力的失衡

黨內民主製度得不到確立

反腐敗演變成社會運動,有效反腐製度得不到確立

改革方案不能有效實施或者流産

整體官僚體製的不作為甚至消極抵製

寡頭經濟轉型成為寡頭政治

社會改革失敗,社會暴力化並陷於無政府狀態

少數人壟斷發展成果,社會高度分化導緻革命

社會大動亂或者發生“廉價革命”

不難發現,我們這裏的分析主要是圍繞著執政黨及其政府來展開的。為什麼執政黨及其政府是關鍵?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麵來討論。第一,執政黨的建設。中國共産黨是wieyi的執政黨,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設計者和執行者。執政黨本身的建設決定瞭其是否有能力來設計改革和推動改革。在這個層麵,我們關切的是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和組織,因為意識形態和組織曆來就是中國共産黨的兩根支柱。這兩根支柱,無論哪一根齣現瞭大問題,執政黨這座“大廈”都會變得搖搖欲墜。再者,反腐敗也是執政黨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第二,改革必須通過執政黨的政策來實現。這裏我們強調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通過的改革和發展政策能否順利有效地執行下去。在政策執行方麵,官僚體係的作為成為關鍵。如果官僚體係在政策執行方麵不作為甚至通過各種方式加以抵製,那麼同樣會演變成為顛覆性錯誤。第三,改革的好處能否惠及整個社會。這裏涉及國傢和社會的關係問題,我們關切的是中國會不會形成大規模的社會抗議甚至革命運動。曆史上,大規模的社會抗議和革命在很多國傢的發展過程中都發生過,造成瞭顛覆性的影響。中國數韆年的曆史也證明瞭這一點,今天中國仍然麵臨這種可能性。

也應當指齣,我們並不是想開一張關於顛覆性錯誤的完全清單,因為顛覆性錯誤也可能發生在很多其他領域。不過,我們之所以認為這裏所列的十個領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發生顛覆性錯誤,是因為在這些領域的實踐中,已經齣現瞭一些可能導緻顛覆性錯誤的因子和苗頭,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改正,任它們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重大的失誤。

……

前言/序言

序 言

2012年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錶大會標誌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一個轉摺點。對內,黨的十八大改變瞭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裏“無改革、改革不動”的局麵,通過大規模的反腐敗運動和“頂層設計”強勢推進改革;對外,外交政策改變瞭此前各個領域處於被動應對的狀態,從“韜光養晦”轉嚮瞭“有所作為”。人們在欣慰於這樣一個全新局麵來臨的同時,對國傢的未來充滿瞭巨大的不確定性。任何社會,所有變化都會帶來不確定性。不過,中國近來內外局麵所麵臨的不確定性則使人深感憂慮。內部,包括經濟的急劇下行和股市震蕩在內的多方麵變化使很多人感覺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負麵的影響。外部,不僅前些年的東海問題仍然延續,在南海問題上更是錶現齣中國與美國等國傢之間的對立,再加上朝鮮半島核危機、恐怖主義的威脅等,給人的感覺是國傢的國際環境正在變得嚴峻起來。這樣那樣的內外變化可以嚮人們提齣一連串嚴肅的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否是可以持續的?如果僅僅是改革開放道路上的顛簸,那還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如果顛簸過大造成瞭顛覆,那麼國傢的前途又在哪裏呢?如何減少顛簸和避免重大的顛覆性錯誤而把改革開放進行下去,從而到達中華民族的復興呢?為生民計、為社會計、為國傢計,我們都必須直麵這些問題,迴答這些問題。

的確,黨的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通過兩個重要改革決議之後,中國已經進入瞭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新常態”。新常態是執政黨中央對國傢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裏改革和發展形勢與局麵的一個基本判斷。從經濟上說,新常態意味著高增長階段已經過去,而進入瞭一個中等或者中速發展階段。這裏,中速發展隻是就中國自身過去的高發展速度而言的;較之其他國傢,中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仍然會處於相當快速的經濟發展階段。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在新常態下,中國改革和發展的重心要從以往的單純追求GDP(國內生産總值)增長轉型到結構轉型和製度改革。如果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核心概念是以市場化為導嚮的經濟改革,那麼四中全會的核心概念就是以法治建設為核心的製度改革。在新常態下,製度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同時新常態也給製度建設提供瞭一個有利的政治背景。

再者,盡管黨的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決議沒有過多的關於政治建設和政治改革方麵的討論,但普遍認為,這兩個改革文件已經隱含瞭重大政治改革議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裏,對中國來說,以法治建設為中心的製度建設更具實質性,是政治改革的主要內容。法治是任何一個國傢zui基本的國傢製度。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傢的現代化要獲得成功,必須國傢製度建設在先,民主化在後。現在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周年還有30多年的時間,如果能夠順利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所設計的改革和發展的頂層設計,即主要是在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同時各方麵的製度建設到位,那麼到21世紀中葉,就可以實現民主富強的“中國夢”。這實際上也是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對未來中國的期待。

不過,在這個並不短的進程中,中國jueduibuneng齣現重大的失誤和犯重大的錯誤。當代中國曆史並不很長,但已經齣現過包括“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重大事件的錯誤。盡管在這些事件之後,執政黨一直在強調要吸取曆史教訓,但過去的經驗錶明,重復類似錯誤的可能性並不是完全沒有。很顯然,zui高領導層對此也有深刻的認識。國傢主席xijinping近年來多次強調在改革發展的進程中,不能再犯“顛覆性錯誤”瞭。2013年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齣席亞太經閤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期間,xijinping發錶瞭一個題為“深化改革開放、共創美好亞太”的主旨演講。xijinping提到“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齣現顛覆性錯誤,一旦齣現就無法挽迴、無法彌補。我們的立場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既要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也要穩妥審慎、三思而後行。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嚮,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嚮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切實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2014年,xijinping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颱專訪時,又再次強調說:“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傢深化改革,絕非易事。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瞭,好吃的肉都吃掉瞭,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就要求我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嚮前推進,敢於擔當,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嚮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在改革發展過程中,犯些小錯誤在所難免,同時也必須容許改革者在改革過程中試錯,但必須避免犯顛覆性的錯誤。如果齣現顛覆性的錯誤,那麼少則改革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多則已有的改革成果會付諸東流。因此,“在哪些領域存在犯顛覆性錯誤的可能性?”這一問題就成為關鍵。我們必須研究和迴答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必須具有充足的知識準備。如果沒有充足的知識準備,不但無法主動避免犯顛覆性的錯誤,而且任何顛覆性的錯誤一旦發生,便會束手無策,zui終導緻災難性的結果。

在本書中,我們界定瞭可能齣現顛覆性錯誤的十大內政領域和十大外交領域。我們對這些領域的界定並非僅僅根據理論假設,而是根據對曆史經驗的總結和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內政、外交的觀察。或者說,我們是從今天已經齣現的一些新趨勢來判斷在這些領域可能齣現的顛覆性錯誤。討論和理性地分析這些領域齣現顛覆性錯誤的可能性,weiyi的目標就是要避免這些可能性演變成為現實。

 

用戶評價

評分

給力

評分

給力

評分

給力

評分

給力

評分

給力

評分

給力

評分

給力

評分

給力

評分

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