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華之說,自任公倡佛教南北兩綫入華,爭議頗多,未有定論。然正史於初期佛教入華記載有三,為元壽元年之景盧聞月氏之經,永平八年楚王英尚浮屠之仁祠,延熹九年襄楷上疏言浮屠。依此三事結閤安、讖二人之行蹤亦僅能確信桓靈之際佛教已入。並知此最早期之佛教即以洛陽為中心。依此中心輻散,史中爬梳可得雪泥鴻爪者,如南陽、潁川、許昌、梁國、會稽、南海、蒼梧、交趾等,皆為僧侶齣生或遊锡之地,此草蛇灰綫不可確考佛教之情形也。
評分校箋者以太清後人的學者身份對集中人物、地點、事件均詳加箋注,並附有傢傳《榮府史》的珍貴資料;校箋者熟悉清製、滿俗,澄清瞭以往顧太清研究中的某些誤區,糾正瞭以前各校箋本的某些錯誤注釋,充分體現瞭該書的文獻與學術價值。
評分王老的著作,趁活動拿下,不容易啊,真貴
評分得,大神,受益頗多。買一套幾十塊錢肯定賺瞭。
評分趁著活動買瞭上百本書,期待能看一點
評分做北朝研究無法跳過的一部著作。 王仲犖先生非常擅長細緻的考證,幾乎一詞一字也要追根溯源。因此這本書,幾乎等同於一本北周政治文化辭典。有前輩學者緻力於此,實在是文化之福。 《北周六典(上下)》記述瞭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官製,資料宏富。舉凡北周一代的典章故實幾網羅貽盡,既是北周職官誌,又起到《北周會要》的作用。王仲犖於1913年11月9日生於上海。1930年至1936年間,師從章太炎學習國學。1935年,畢業於上海正風文學院。1938年,與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在上海創立瞭太炎文學院,並親任教授兼院長室秘書主任。1942年,前往後方重慶中央大學中文係任教,曆任講師、副教授。勝利以後,大學遷迴南京,王仲犖亦赴南京任教。1947年,赴青島的山東大學任教。1948年,升為教授。曾任山東大學曆史係主任,山東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 王仲犖先生一生緻力於教育和科研工作,半個多世紀裏,他孜孜不倦,著述不輟。先生在學術上建樹頗多,對於先生貢獻的業績,我們僅選一二以饗讀者。著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關於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及封建關係的形成問題》、《北周六典》等,與唐長孺先生、何茲全先生、周一良先生並稱為魏晉南北朝史四大傢,王先生也是魏晉封建論的代錶人物。 王仲犖著有多部重要著作: 《魏晉南北朝史》 《隋唐五代史》 《關於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及封建關係的形成問題》 《北周六典》 《北周地理誌》 《西昆酬唱集注》 《敦煌石室地誌考釋》 其中《北周六典》旁徵博引,內容極其豐富廣博。《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兩部斷代史均為大傢之作、經典之作,曾於1988年榮獲中國國傢教委高等教育優秀教材奬。 王仲犖亦發錶有大量重要曆史研究論文。 王仲犖曾參加點校二十四史,並負責對《宋書》、《南齊書》和《南史》點校定稿工作。 王仲犖先生一生緻力史學,積纍瞭豐富的經驗,正如啓功先生所言“無愧宗師”。其治學經驗大體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博 先生一生博覽群書,有著深厚的史學底蘊。早在青年時期,就把傢藏的五六韆冊書都通讀過瞭,為寫《西昆酬唱集注》,找瞭許多書,如《左傳》《論語》《史記》《漢書》《後漢書》《晉書》《太平禦覽》《世說新語》等都細緻的看過。 先生讀書既多又快。在京點校二十四史後期,常去中華書局圖書館藉書,沒過多久,對人感嘆:“這裏藏書,我大多已看過瞭”,並“苦於無書可看”。館內藏書幾十萬冊,在當時遠遠抵得上一個大學藏書館,先生卻嘆無書可讀,其學問之淵博,可以想見。 其二是精 即在博的基礎上,精讀深鑽幾本基本書,把它讀得熟爛,他曾說:“一個學者,要有幾部書熟爛於胸中,這樣纔能控製全局,無往不勝。”他不僅這樣說瞭,還這樣做瞭,據鄭宜秀老師講,王先生對《資治通鑒》甚為熟悉,讀過十幾遍,他自己也不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王仲犖先生的經典著作,目測現在也看不懂
評分京東購買的東西都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