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音樂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習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詞匯的覆蓋麵上展現齣瞭極大的包容性和專業性。它收錄的不僅僅是基礎的琴麯名稱或者樂器部件名稱,更深入到瞭那些在演奏實踐中極其重要的、但鮮少被係統整理的行語和口訣。比如,一些關於特定音色要求或者處理特定段落的“竅門”,通常隻在師徒口傳心授中流傳,這本書居然能將其係統化地納入詞條,並且提供精準的英文翻譯,這無疑極大地拓寬瞭國際琴界對這一領域的理解深度。我查閱瞭幾個關於“徽位”和“散音”處理的詞條,發現其專業術語的對應性做得非常到位,避免瞭許多因直譯而産生的歧義。這錶明編撰團隊具備深厚的古琴造詣,而非僅僅停留在文獻整理的層麵,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專業不失溫度。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流暢的視覺導覽。它巧妙地運用瞭字體大小、粗細以及留白空間來引導讀者的注意力,使得在進行高強度的信息檢索時,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特彆是那些涉及到復雜指法名稱的部分,作者使用瞭非常巧妙的圖標或者小注腳來提示其在五綫譜或減字譜中的位置關係,這對於習慣瞭視覺輔助學習的現代讀者來說,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而且,全書的字號選擇非常適中,即使是在光綫不佳的環境下閱讀,也不需要費力去辨認那些精細的字符。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齣版者對於閱讀體驗的重視程度,讓人在學習枯燥的術語時,也能享受到一種近乎於冥想般的平靜與愉悅,非常難得。
评分我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顛覆瞭我對傳統工具書的刻闆印象。以往的辭典總是給人一種生硬、枯燥的感覺,但這本書的編排思路明顯融入瞭教學的理念。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術語,而是將復雜的概念通過清晰的層級結構展示齣來,讓你在查閱特定詞匯的同時,還能理解其在整個古琴體係中的位置和關聯。我尤其欣賞它在術語解釋上的詳略得當,對於一些核心的指法或樂理概念,它會用更長的篇幅進行深入淺齣的闡述,並且輔以恰當的英文對應,確保瞭跨文化交流的準確性。對於像“上、下、進、退”這類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厚功法的詞條,它的解釋就顯得尤為精闢,讓人有茅塞頓開之感。這本書的邏輯結構非常順暢,即便是沒有紮實基礎的愛好者,也能順著索引和條目間的相互引用,構建起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網絡,這一點對自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评分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實用性上的巨大價值,它有效地彌補瞭當前市場上相關雙語工具書的空白。以前我為瞭弄懂一個古琴術語的精確英文錶達,常常需要在好幾本不同的資料間交叉比對,耗時耗力,而且往往難以獲得權威的定論。這本書的齣現,猶如搭建瞭一座堅實的橋梁,讓那些緻力於嚮國際推廣古琴藝術的演奏傢和學者有瞭一個可靠的“官方”參考標準。我嘗試用它來核對幾篇我正在準備的英文講稿中的專業術語,發現其準確性和權威性毋庸置疑,大大提升瞭我工作的高效性。它不單單是為初學者準備的入門辭典,更是為所有希望進行深度學術交流和國際演齣的專業人士提供瞭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石,其實用價值和學術貢獻是無法用幾句話完全概括的。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質感非常好。我特彆喜歡那種古典又不失現代感的排版風格,每一個漢字和英文單詞都排列得井井有條,即便是初次接觸古琴的人也能迅速找到重點。封麵選用的那種深沉的墨綠色,搭配燙金的“古琴藝術”四個字,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那種寜靜緻遠的古典氛圍中。內頁紙張的選用也十分考究,光滑而富有韌性,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磨損,這點對於經常查閱工具書的讀者來說太重要瞭。而且,這本書的開本設計非常閤理,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隨身攜帶都不占地方,方便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查閱。那種紙張散發齣來的淡淡油墨香,每次翻開都能感受到製作者的匠心獨運。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光是看著它放在書桌上,就覺得心緒都能跟著沉靜下來,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瞭心理鋪墊。
評分中西結閤的辭典。。。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本書是“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文庫”之《古琴藝術漢英雙語小辭典》,該書是作者搜集、整理並編譯瞭一些有關古琴藝術的詞匯後所編寫而成的,旨在給需要對外介紹中國古琴音樂相關問題的中國讀者,及有興趣的英語國傢讀者參考使用,它對於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推動。該書可供各大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書使用。
評分蔡良玉:曾用名DorothyLiang-yuTs'ai(Cai),1940年齣生,福建晉江縣人,漢族。1946-1950年隨父母在美國定居,1950年迴國。196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理論係。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西方音樂史、美國音樂研究。1982年赴美自費進修,1991年應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邀請,赴美考察研究,1952年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傢,享受國傢特殊津貼。1996年至2002年多次受文化部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及音樂研究所委派,參加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遺産的工作會議。著有《扼住命運咽喉的人——介紹貝多芬》(人民音樂齣版社,1983)、《歐美革命曆史歌麯選釋(1525-1945)》(與錢仁康、仲仁閤編,文化藝術齣版社,1989)、《美國專業音樂發展簡史》(人民音樂齣版社,1992,2004修訂版)、《美國音樂文論集》(與王晡閤編,人民音樂齣版社,1993)、《西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齣版社,1999)、《交匯的視野:蔡良玉音樂學研究文集》(山東文藝齣版社,2002)《世界藝術史·音樂捲》(與梁茂春閤著,東方齣版社,2003)等專著,以及有關西方音樂史、美國音樂研究的論文、文章和保護無形文化的文章等
評分蔡良玉:曾用名DorothyLiang-yuTs'ai(Cai),1940年齣生,福建晉江縣人,漢族。1946-1950年隨父母在美國定居,1950年迴國。196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理論係。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西方音樂史、美國音樂研究。1982年赴美自費進修,1991年應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邀請,赴美考察研究,1952年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傢,享受國傢特殊津貼。1996年至2002年多次受文化部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及音樂研究所委派,參加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遺産的工作會議。著有《扼住命運咽喉的人——介紹貝多芬》(人民音樂齣版社,1983)、《歐美革命曆史歌麯選釋(1525-1945)》(與錢仁康、仲仁閤編,文化藝術齣版社,1989)、《美國專業音樂發展簡史》(人民音樂齣版社,1992,2004修訂版)、《美國音樂文論集》(與王晡閤編,人民音樂齣版社,1993)、《西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齣版社,1999)、《交匯的視野:蔡良玉音樂學研究文集》(山東文藝齣版社,2002)《世界藝術史·音樂捲》(與梁茂春閤著,東方齣版社,2003)等專著,以及有關西方音樂史、美國音樂研究的論文、文章和保護無形文化的文章等
評分很好 喜歡不錯的工具書
評分如果想教外國人學古琴的人推薦看看...雖然可能使用裏麵的詞匯外國人也不懂,但好歹...比自己編強吧~~
評分畢竟是中國人寫的英文,中式英文~所以Chinese的懂,老外地難懂~
評分中西結閤的辭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