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是目前为止对敦煌石窟造像思想进行集中研究的少数专著。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北凉三窟承袭炳灵寺的造像思想,莫高窟在为“千佛”造像寻找主尊,北朝合“净土”与“千佛”造像形成中心柱窟,初盛唐莫高窟主尊“卢舍那”性格的形成,盛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出现与中唐中印密法的进入,晚唐五代华严主尊对胎、金两界密法的含摄等。
作者简介
1950年生於台灣台東,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科後開業行醫。在大學期間接觸佛教後即四處至各講堂聽經。蒙上智下諭法師接引乃醉心於般若的義學與禪法。大學畢業後參加在台北的東方宗教研討會,開始接觸從事佛教歷史義學與藝術的朋友。在相互融合與激盪中,逐漸形成了以經典義學與禪法來研究石窟造像的研究方法與路綫。著有《絲路佛教的圖像與禪法》、《北傳佛教的般若學》等。
目录
绪论以佛教南北两传的视野来研究敦煌石窟
第一章 敦煌石窟的研究须延伸至中亚石窟
一 西北印“弥勒菩萨”在中亚石窟的大小乘异化及其对莫高窟的影响
二 4世纪克孜尔175窟“慈悲观”与5世纪河西“净土观”造像间的转变
三 5世纪以来北传地区“法界人中像”与《十住经》“法云地”
四 北朝中亚“卢舍那”造像的传入中国
五 北凉吐峪沟石窟44窟已知北传最早的密法坛场
第二章 北凉三窟承袭炳灵寺的造像思想
一 4世纪河西炳灵寺衔接西北印、阿富汗的大乘开展
二 莫高窟268窟已具早期弥勒净土经典的内涵
三 莫高窟272窟采用炳灵寺的“千佛”及背光“净土”造像
四 莫高窟275窟的弥勒菩萨“兜率净土”造像
第三章 莫高窟在为“千佛”造像寻找主尊
一 莫高窟259窟以“并坐二佛”为主尊的“千佛”造像
二 莫高窟北朝中心柱窟西壁的“白衣佛”
三 北魏云冈“昙曜五窟”的“千佛衣”主尊
第四章 北朝合“净土”与“千佛”造像形成中心柱窟
一 形成莫高窟“中心柱”的因素及其消失
二 莫高窟北魏中心柱窟中心柱造像的来源及其所带动的改变
第五章 北周隋代对“十方三世”思想的检讨与“卢舍那佛”造像的引入
一 北周428窟对莫高窟“千佛”造像主尊的重新检讨及“佛衣画”造像的引入
二 隋代莫高窟对“十方三世佛”造像的重新诠释
三 隋代莫高窟以经变取代北朝的“千佛”“净土”造像
第六章 初盛唐莫高窟主尊“卢舍那”性格的形成
一 唐代莫高窟的多重“卢舍那”结构与“中心坛场”的形成
二 唐代敦煌以“华严思想”为中心的北传“类曼陀罗”造像
三 初唐法门寺八重舍利宝函华严“卢舍那佛”造像
第七章 盛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出现与中唐中印密法的进入
一 盛唐以后莫高窟的引入中印密教及唯识系经变
二 盛唐善无畏胎藏界“圆月观”为中印“真常”一系禅法
三 盛唐莫高窟148窟对早期中印密法造像的组织
四 中唐莫高窟“天王堂”和“尊胜佛顶”曼陀罗
五 中唐榆林窟25窟密法“毗卢遮那”与佛顶尊胜系造像的形成
第八章 晚唐五代华严主尊对胎、金两界密法的含摄
一 唐莫高窟14窟华严“卢舍那”对南北传密法的含摄
二 代宋莫高窟塔堂造像华严思想对南传密法的含摄
三 代榆林窟20窟为25窟“华严”造像的曼陀罗化
第九章 莫高窟戒坛的造像思想
一 高窟西魏285窟“比丘戒坛”的造像思想
二 高窟晚唐196窟的“比丘戒坛”造像
三 代榆林窟32窟的大乘菩萨戒坛与密法
英文目录及提要
后记
前言/序言
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修订版前言
评分
☆☆☆☆☆
一、东汉时的鲜卑及檀石槐建立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
评分
☆☆☆☆☆
五、曹操远征三郡乌桓
评分
☆☆☆☆☆
第四章 东部鲜卑
评分
☆☆☆☆☆
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
评分
☆☆☆☆☆
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
评分
☆☆☆☆☆
一、拓跋鲜卑的远祖及其最初的驻牧地——大鲜卑山
评分
☆☆☆☆☆
刘汉民,1962年11月生于山东青岛,分别于1983年、1988年、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南开大学。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第6届特约研究员兼体制改革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担保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作为期18个月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比较制度分析等。曾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学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被转载、引用数百次,参与撰写的《公司治理》一书获第11届孙冶方经济学奖和天津市优秀社科著作特等奖。
评分
☆☆☆☆☆
第二章 乌桓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