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關係係列教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

國際政治關係係列教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唐賢興 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17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032062
版次:1
商品編碼:1008315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際政治關係係列教材 ,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3
字數:484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復旦博學”是復旦大學齣版社重點推齣的精品教材。“復旦博學·政治學係列”教材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師大等國內多所高校的資深教授及學有專長的骨乾教師參與編寫,在內容上力求涵蓋政治學領域的基本概念、理論和相關的基礎知識,講清政治學這門古老學科的産生、演變及其發展,準確闡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政治學領域的代錶人物關於政治學(包括各門分支學科)的基本範疇、理論與各種社會政治現象的經典錶述和精闢分析,旨在為國內各類院校政治學等相關專業師生提供一套比較規範的政治學基本教材。
  《國際政

內容簡介

  《國際政治關係係列教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比較係統地闡述瞭1648-1945年以來近現代國際關係形成和發展的曆史,以國際關係體係的演變為綫索,把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的演變劃分為威斯特伐裏亞體係、維也納體係、俾斯麥體係、一戰前的兩極體係和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係、二戰後的雅爾塔體係等幾個階段史論結閤,對每個體係的基本內容、本質特徵、主要矛盾、大國關係的變化以及國際關係基本力量的分化組閤等進行瞭剖析本書的敘述和分析詳略得當,結構閤理,層次分明,邏輯連貫,在已有的國際關係史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國際關係史中的一些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瞭獨到的分析和評價。
  本書適宜於作為高等院校國際政治、政治學、外交學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國際關係史教材。

作者簡介

  唐賢興,1968年3月生,浙江嵊州人1989年獲中山大學曆史學學士學位1993年和1997年獲得復旦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兼復旦大學俄羅斯與東歐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目前主要從事國際關係理論、俄羅斯問題與中俄關係、近現代國際關係史、近現代中國對外關係史、國際法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著作有《尋求秩序、安全與民主:俄羅斯轉型問題研究》(主編,2002年齣版),在《政治學研究》、《文史哲》、《歐洲》、《俄羅斯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50多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亞體係與歐洲國際關係
第一節 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的形成
一、17世紀初的歐洲各國
二、“三十年戰爭“
三、《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
第二節 英國資産階級革命與爭奪海上霸權的鬥爭
一、歐洲國傢對英國資産階級革命的態度
二、共和國與護國主期間英國的對外關係(1649-1658)
三、斯圖亞特王朝復闢與光榮革命時期英國的對外關係(1660-1688)
第三節 法國爭奪大陸霸權與歐洲國傢的反法鬥爭
一、《比利牛斯條約》
二、路易十四對“天然疆界”的追求
三、奧土戰爭
四、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烏得勒支和約》
第四節 18世紀列強爭奪歐洲及殖民地霸權的鬥爭
一、俄國的擴張與北方大戰
二、普魯士的崛起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三、七年戰爭
四、兩次俄土戰爭

第二章 法、美早期資産階級革命時期的國際關係
第一節 美國獨立戰爭與國際關係
一、獨立戰爭的爆發與歐洲各國的態度
二、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與勝利後的外交
第二節 法國大革命與歐洲國際關係
一、法國大革命對歐洲各國的震動與遭緻的乾涉
二、俄、普、奧第二、第三次瓜分波蘭
三、督政府時期法國對外關係
第三節 拿破侖帝國時期的國際關係
一、拿破侖的霸權圖謀與歐洲的失衡
二、拿破侖帝國的崩潰
三、拿破侖對外政策評價

第三章 維也納體係的建立與瓦解
第一節 維也納體係的建立
一、維也納會議
二、《神聖同盟條約》
三、《四國同盟條約》
四、對維也納會議及其體係的評價
第二節 維也納體係的最初運轉(梅特湦時代)
第三節 維也納體係的危機
一、歐洲列強對拉美獨立運動的不同反應與門羅宣言
二、歐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
三、東方問題的凸現
第四節 維也納體係的瓦解
一、1848年歐洲革命
二、剋裏米亞戰爭

第四章 德意誌的統一和俾斯麥體係
第一節 意大利的統-
一、意大利統一運動的興起
二、普隆比埃協定和法、撒、奧戰爭
三、對中意大利的歸並
四、對南意的歸並和意大利王國的建立
五、意大利的最終統一
第二節 德意誌的統-
一、19世紀中葉的普魯士
二、丹麥戰爭
三、普奧戰爭
四、普法戰爭和德意誌帝國的建立
第三節 俾斯麥體係的建立
一、1873年三皇聯盟
二、東方問題的再起與俄土戰爭
三、1879年德奧同盟
四、1881年三皇同盟
五、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
第四節 俾斯麥體係的調整與瓦解
一、保加利亞危機和三皇同盟的終結
二、法德關係危機和1887年《三國同盟續約》
三、兩次《地中海協定》和《再保險條約》
四、德國的外交“新路綫”與法俄同盟的建立

第五章 美日的崛起與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的鬥爭
第一節 歐洲列強早期瓜分殖民地的鬥爭
一、列強對非洲的瓜分
二、列強角逐中近東
三、列強入侵亞洲
第二節 美國的崛起
一、門羅主義(1823).
二、美國內戰
三、美國在拉丁美洲的擴張
第三節 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的“開國與明治維新
二、在亞洲的侵略活動
第四節 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鬥爭
一、美國的擴張
二、英國的擴張
三、日本的進一步擴張

第六章 歐洲列強的重新組閤與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第一節 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一、英德同盟談判的失敗
二、英法協定
三、英俄協定
第二節 一戰前的國際危機與局部戰爭
一、列強的軍備競賽和海牙國際和平會議
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三、波斯尼亞危機
四、第一次和第二次巴爾乾戰爭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列強的力量對比和矛盾激化
二、薩拉熱窩事件
三、七月危機
第四節 大戰期間的戰爭與外交鬥爭
一、交戰國爭取盟邦的鬥爭
二、戰爭的推進和交戰國的和平攻勢
三、遠東局勢
四、美國的參戰
第五節 俄國革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
一、十月革命與《布列斯特和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總結:性質及影響

第七章 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建立
第一節 戰勝國對戰後世界“新秩序”的設想
一、戰爭對各協約國力量的影響
二、威爾遜的“十四點”綱領
第二節 巴黎和會與凡爾賽體係的建立
一、巴黎和會的召開及列強在和會上的爭奪
二、《凡爾賽和約》
三、國際製度的實驗:國際聯盟的建立
四、凡爾賽體係的實質及其矛盾
五、美國拒絕《凡爾賽和約》
第三節 華盛頓會議和華盛頓體係的建立
一、華盛頓會議的召開
二、《四國條約》
三、《五國海軍條》
四、《九國公約》
五、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內部矛盾

第八章 德國問題與歐洲安全
第一節 德國賠款問題
一、列強在德國賠款問題上的分歧
二、魯爾危機.
三、《道威斯計劃》
四、《楊格計劃》
五、鬍佛《緩債宣言》與洛桑會議
第二節 歐洲安全問題
一、歐洲安全保障問題的提齣
二、《洛迦諾公約》
三、國際聯盟的裁軍活動
四、《非戰公約》
五、《倫敦海軍公約》
第三節 20世紀20年代蘇聯對外關係的發展
一、蘇俄粉碎帝國主義的武裝乾涉
二、熱那亞國際經濟會議
三、《拉巴洛協定》
四、蘇俄對華政策與1924年《中蘇協定》
五、資本主義國傢承認蘇聯的高潮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解放與民族獨立運動
第一節 中東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
一、土耳其民族解放戰爭
二、北非地區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運動
三、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和發展
第二節 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民族解放鬥爭
一、中國反帝革命運動
二、朝鮮民族解放鬥爭
三、印度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
第三節 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鬥爭
一、墨西哥維護國傢資源的鬥爭
二、美國武裝乾涉尼加拉瓜
三、泛美會議

第十章 全球性資本主義危機對國際秩序的衝擊
第一節 資本主義世界金融體係的危機及影響
一、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特點
二、經濟民族主義的加強與金本位體係的瓦解
三、戰債問題和洛桑會議
四、經濟危機對西方大國的政治影響
第二節 羅斯福新政外交
一、新政經濟外交
二、睦鄰政策與美洲國傢關係的發展
第三節 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希特勒上颱及其對外擴張政策
二、德國的擴軍備戰活動
第四節 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加強及其擴張政策
二、“九·一八”事變及其對中國侵略的開始
三、日本退齣國聯和廢棄海軍裁軍條約

第十一章 法西斯侵略擴張加深與各國的對策
第一節 德、意、日侵略擴張的加深
一、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
二、德國進占萊茵河區
三、武裝乾涉西班牙
四、西方的“不乾涉”政策
五、日本的全麵侵華和中國的抗日戰爭
第二節 大戰前各大國的對外政策
一、英法的“綏靖政策”
二、美國的孤立主義與《中立法》
三、《慕尼黑協定》及其後果
四、蘇聯的集體安全政策
第三節 大戰前夕的國際關係
一、德意軍事同盟的建立
二、英法反德陣綫形成
三、英、法、蘇三國同盟談判
四、英德秘密談判
五、《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國際秩序的重大變革
第一節 戰爭的歐洲階段:大戰的爆發與大國的政策調整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和性質
二、德國進攻波蘭
三、西綫戰爭和法國的淪亡
四、英、美、蘇對外政策的調整
五、大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係
第二節 戰爭的全球性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新階段
一、蘇德戰爭的爆發
二、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三、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及其影響
第三節 大戰的戰略轉摺階段:軍事戰略的轉摺和大國間的外交鬥爭
一、斯大林格勒戰役
二、盟軍北非戰役的勝利
三、會議外交:從卡薩布蘭卡到德黑蘭
四、“霸王計劃”與第二戰場的開闢
第四節 法西斯集團的崩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勝利
一、雅爾塔會議
二、德國的無條件投降
三、聯閤國的成工
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後記

精彩書摘

  2.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國王查理六世因沒有男性繼承人,為瞭避免齣現像西班牙王位問題那樣的局麵,他於1713年就發布瞭“國本詔書”。詔書規定,如果他死後哈布斯堡王室無男嗣繼承人,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外,奧地利王位由其長女瑪麗亞·特蕾西亞繼承。詔書頒布後,得到瞭各諸侯國和其他歐洲國傢的承認並簽字。但是,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後,事情起瞭意想不到的變化。先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不顧他父親承認的諾言,提齣割讓西裏西亞作為承認瑪麗亞,特蕾西亞王位的條件,否則就反對她的繼承權。與此同時,與哈布斯堡傢族有血緣關係的巴伐利亞、薩剋森選侯也對瑪麗亞的權利提齣異議,要求繼承王位。麵對這些發難,瑪麗亞·特蕾西亞毅然宣布決不讓步。她說:“雖然我是一個可憐的女王,但有一顆男人的心。”
  當時的國際形勢是不利於瑪麗亞的。德意誌帝國內的與繼承王位無關的諸侯國對事態的發展多持冷淡態度;法國奉行傳統的反哈布斯堡傢族的政策,瑪麗亞的睏境正好提供瞭分裂和削弱對手的機會;西班牙、巴伐利亞、薩剋森和撒丁王國都支持普魯士的無理要求。俄國的安娜沙皇與奧地利交好,卻不幸正在此關鍵時刻去世。為瞭同法國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和商業霸權,英國和荷蘭站到瞭奧地利一邊。但他們在戰爭中給奧地利的實際援助很少。戰爭中,英法的敵對使其他一切衝突都相形見絀。因此,這場戰爭實際上也是英法兩國爭奪歐洲和殖民地霸權的鬥爭。
  1740年12月,普魯士派兵占領瞭西裏西亞。接著,巴伐利亞、薩剋森和西班牙也嚮奧地利發動瞭進攻。瑪麗亞,特蕾西亞針對敵人的洶洶進攻,采取瞭積極的內外政策,對內實行改革安撫少數民族,贏得瞭匈牙利貴族和已被占領的波希米亞的支持,對外則主動聯閤英國,得到英國的財政幫助和俄國的道義支援。奧軍在戰場上由被動變為主動,擺脫瞭初期的危險局麵。這時反奧聯盟中反而齣現瞭矛盾,由於薩剋森對西裏西亞部分領土的要求,促使普魯士與奧地利達成密約:奧地利放棄下西裏西亞,普魯士同意停戰。但不久,密約墨跡未乾,普魯士又背信棄義,於1741年11月重新發起瞭進攻。因奧軍在停戰期間得到休整,普魯士的這次進攻沒有收獲,反而一些原先占領的地盤又被奧軍收復。不久,不甘心失敗的普魯士捲土重來,而且提齣要奧地利割讓波希米亞的要求。女王拒絕瞭他的勒索。此次普軍進展順利,奧軍接連失敗。在英國齣麵調停下,普奧雙方舉行瞭談判,簽訂《柏林和約》。奧地利放棄西裏西亞和一些公爵領地。隨後,薩剋森也同奧地利締結瞭和約。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結束。
  瑪麗亞·特蕾西亞雖然暫時接受瞭《柏林和約》的條款,但她不甘心失去西裏西亞。1743年,英國政府更迭,新上颱的卡特雷特勛爵改變瞭前任沃波爾政府援奧不利的政策,他展開強大的外交攻勢,使撒丁王國和薩剋森站到瞭奧地利一邊。在意大利戰場,奧軍也戰勝瞭西班牙軍隊。形勢變得對奧地利十分有利。6月27日,英荷奧聯軍在萊茵河畔戰勝瞭法軍,不僅阻止瞭法國的進攻,而且還突人瞭阿爾薩斯地區。普魯士為保住已取得的西裏西亞,派兵侵人波希米亞。由於薩剋森參戰,普軍兩麵受敵,被迫後退。
  在普法矛盾、奧盟逐漸強大的不利形勢下,腓特烈二世充分發揮瞭他的軍事纔能和指揮藝術,於1745年兩次擊退奧軍的進攻,薩剋森軍隊也被打得一敗塗地。麵對再次危急的局勢,奧地利不得小與普魯土重開談判,於12月簽訂瞭《德雷斯登和約》,結束瞭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但戰爭遠沒有結束,唱主角的英法的對峙還在進行。由於英國希望奧地利集中力量反對法國,所以,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的結束是非常符閤英國的意圖的。
  3.《亞琛和約》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一開始就是以英法兩國的角逐為背景的。英法為歐洲優勢和商業、殖民地利益,一直進行著競爭。法國支持普魯士,瓜分奧地利,企圖建立大陸霸權;英國則極力避免這種前景的齣現,希望大陸能繼續保持均勢。戰爭初期,英法隻是站在各自支持的一方,給予各種援助,雙方並未宣戰。隨戰爭的發展,兩國矛盾不斷尖銳,到1744年兩國的間接對抗就變為正式戰爭瞭。奧普之間的戰爭發展為以英法為核心的兩個集團的戰爭。
  戰爭在陸地和海洋同時展開。法國的陸戰連連告捷,但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雙方進入相持階段。英國的力量主要放在海上一切與法國有商業和殖民衝突的地方,在北美和印度都發生瞭戰爭。1747年重創法國艦隊,1748年擊敗西班牙艦隊,英國在海戰中取得瞭完全的勝利。此時,瑪麗亞·特蕾西亞爭取俄國援助的工作有瞭結果,俄國於1747年宣布參加英奧方麵作戰,不僅有力增強瞭英奧集團,而且使奧地利的地位也大大提高。普魯士見勢不妙,急忙退齣瞭戰爭,給法國造成很大打擊。英國、荷蘭與法國先達成協議,於1748年1月18日締結瞭《亞琛和約》。西班牙、奧地利、撒丁隨後先後加人。先前普奧間的《德雷斯登和約》仍然有效。和約確認瞭瑪麗亞,特蕾西亞的王位繼承權,普魯士得到瞭西裏西亞,西班牙和撒丁王國取得瞭奧地利在意大利的部分屬地,法國歸還它在尼德蘭占領的地區,在印度占領的馬德拉斯和美洲的一些地區歸還英國。此外,法國還必須拆毀敦刻爾剋的防禦工事,英國獲得將販賣黑奴的條約再延長四年的權利。
  《亞琛和約》加強瞭英國和普魯士的實力,削弱瞭法國和奧地利。法國在與英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再次敗於英國,兩國矛盾加深,不久爆發七年戰爭。普魯士得到加強後,成瞭與奧地利爭奪德意誌領導權的競爭對手。奧地利失去經濟發達的西裏西亞,時刻想著復仇和收復失地。法國認為在戰爭中受到普魯士的欺騙,對普魯士産生憎恨。法奧麵臨共同的敵人普魯士,長期的敵對關係開始鬆弛,在反普目標上走嚮聯閤。和約實際上沒有解決矛盾,反而産生瞭新矛盾,加深瞭某些矛盾,各國在和約簽訂後,都積極地準備著新的歐洲戰爭。
  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意大利由於長期遭受外族人侵,加上內部混戰,一直處於分裂的局麵。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意大利分裂為八個實行封建專製統治的小邦。在八個小邦中,除去教皇國、撒丁王國和兩西西裏王國以外,其餘各邦都直接或間接地為奧地利所統治。1848年革命失敗後,意大利仍然陷於分崩離析的狀態。奧地利不僅統治著北部的倫巴底和威尼斯,還直接或間接地控製著中部的托斯堪納、莫德納、帕爾馬、盧加等公國;西班牙的波旁傢族控製著南部的兩西西裏王國(又稱那不勒斯王國);教皇國駐有奧地利的軍隊,羅馬駐有法國的軍隊。在外國刺刀的支持下,意大利各邦國大都恢復瞭專製製度的統治。惟有撒丁王國繼續實行1848年自由主義性質的憲法。這部憲法限製瞭國王的權力,實行兩院製,宣布瞭各種資産階級自由,撒丁王國因此是意大利各邦中唯一保持獨立的君主立憲的國傢。
  意大利境內的各邦封建主,依靠外國勢力(除撒丁王國外),殘酷鎮壓國內革命運動,幾乎全都廢除瞭1848年革命時期頒布的憲法,大批革命誌士被殺害或監禁,封建反動勢力的恐怖統治籠罩著整個意大利半島。在倫巴底和威尼斯,奧國人建立瞭軍警獨裁統治,意大利居民隻要稍微錶示一點民族感情,就要受到嚴酷的鎮壓。在教皇國和兩西西裏王國,不久前參加革命的意大利自由和獨立的鬥士有幾百人被處死刑,成韆上萬人被投進監獄和送去服役。殘暴的民族壓迫和專製統治,使得意大利人民無法容忍,因此他們都強烈要求盡早擺脫這一悲慘處境。
  到19世紀上半期,在意大利諸邦中,除撤丁王國、倫巴底和托斯堪納的資本主義經濟有瞭較大的發展外,其餘各邦都依然是落後的農業國,封建關係占主導地位,大量土地掌握在王公貴族和僧侶手中。封建割據狀態緻使意大利境內關卡林立,法律、貨幣和度量衡不統一,極大地阻礙瞭彼此間的商品流通,使統一的民族市場難於形成,這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極為不利。所以意大利的資産階級和全國人民一樣反對外國統治與國傢分裂,堅決要求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和成立近代民族國傢。
  在世界曆史發展過程中,19世紀中期既是資産階級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時期,也是資本主義在先進國傢迅速發展和最後確立的時期。這時意大利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産階級的經濟、政治實力日益增長,人民群眾的革命情緒和民族意識不斷加強。在全國,“大傢都捐棄瞭黨派之間的仇恨,忘卻瞭城市之間和省與省之間的嫉妒;再也不分誰是米蘭人,誰是佛羅倫薩人或是波洛尼亞人,因為大傢都是意大利人。……他們唯一操心的神聖事業就是祖國。”在當時的意大利,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傢統一,是其整個國傢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是其全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共同願望和最高理想,也是時代賦予意大利人民的光榮曆史使命。
  在意大利統一運動中,存在著兩個政治派彆和兩條道路的鬥爭。一派是以馬誌尼和加裏波第為代錶的資産階級民主派。它以中小資産階級為基礎,並得到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支持,主張通過民族革命戰爭,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推翻各邦封建王朝,驅除外國侵略勢力,建立統一的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不過,馬誌尼領導的屢次起義不斷地遭到失敗。他後來轉而依靠恐怖手段,謀刺一些邦國的統治者,導緻內部發生分裂。另一派是由大資産階級和資産階級化的貴族聯閤在一起的自由派。他們十分害怕人民群眾的革命鬥爭,主張“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力圖通過資産階級和貴族地主的妥協,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國傢來實現意大利的統一。這一派的中堅力量就在於撒丁王國。原因主要在於,一方麵,當時隻有撒丁王國是意大利諸邦中的唯一獨立國傢,而且是全意大利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中心,具有統一全意大利的政治號召力。另一方麵,撒丁王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比較發達,國防力量也得益於其軍事改革而有空前的增強,這樣,各邦之中隻有它纔擁有統一意大利的雄厚物質基礎和可觀的軍事實力。從各方麵來看,撒丁王國都必然地成為意大利統一運動的中心,事實上也隻有它纔能夠組織與動員足夠的力量,最終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
  ……

國際政治關係係列教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國際政治關係係列教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國際政治關係係列教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國際政治關係係列教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師推薦的教材,內容應該不會很差

評分

伺候長寬高瓜兮兮G8嘎嘎嘎GVi還差

評分

挺好的!拉都日本哦嗚科恩

評分

飯後打個的剛看到好瘋狂好哦還發叫哦個

評分

1982-1985年就讀於浙江省嵊州一中

評分

服務不錯

評分

服務不錯

評分

迴顧五百年的國際關係史,我們發現,國際關係體係從歐洲走嚮瞭世界,形成瞭真正世界意義上的國際關係體係。從威斯特伐利亞體係到維也納體係、從大陸同盟體係到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再到雅爾塔體係,國際關係體係轉變的路徑可供我們藉鑒:從國際體係的極數分析,國際關係體係經曆瞭兩極體係—英法奧三極體係—英法俄普奧五極體係—英法俄德奧五極體係(美日具備極的實力,但沒有參與國際體係)—美蘇體係—中美蘇戰略三角,直到冷戰結束後的美歐俄中日五大力量中心,多極體係初具雛形,美國軍事實力超強,但建立單級霸權體係,睏難重重。從極的産生過程來看,法蘭西與神聖羅馬帝國之爭,法國的戰略在於分裂神聖羅馬帝國,其重點在於與神聖羅馬帝國爭奪西班牙,同時支持德意誌內部的新教諸侯反對奧地利。其戰略是成功的。三十年戰爭後,法國成為歐陸的霸主。而神聖羅馬帝國的戰略則聯閤歐陸之外的英國,反對法國。兩強爭奪的最終結果是英國成為戰略平衡手,普魯士也在兩強的爭奪中崛起起來。同時,俄羅斯嚮西擴張,也成為歐陸的主要角色。

評分

代扣代繳的活動開始看時時刻刻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國際政治關係係列教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