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与《刑法各论》是西田典之教授几十年教学与研究工作的结晶。西田先生曾任日本刑法学会会长,是日本刑法学界的一流学者,其代表作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总论随处可见课堂讲义的痕迹,易读易懂,但写法与通常的教科书大有不同。尤其是共犯论部分,可以看作是作者长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汇集。在论及犯罪成立要件之时,作者有意识地从刑事的要件事实论的视点出发,尽量对检察官必须立证、裁判官必须认定的对象、要件予以明确,以对司法界提供帮助。
就共犯论之外的有关总论的诸问题,刑法各论呈现了犯罪类型的解释所共通的统一的原理与思想,使人可以借此窥见西田刑法总论的一个侧面。同时,作为总论重要部分的共犯论、错误论、违法论的相关内容也在其刑法各论中得到了相应的展开。
考虑到判例理论的重要性,《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与解说。以使读者在了解作为“活生生的法律的判例,清楚各种犯罪类型的个别性构成要件的同时,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纳入新的刑事立法与学说的动态,使《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保持了”今日所能期望的水平的刑法教科书“的应有品质。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作为西田典之教授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在语言陈述上易读、易懂,是日本一部颇具特色,也较为专家的刑法总论著作。《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以犯罪论为中心,兼及刑罚论、罪数论、刑法的效力范围等问题,引用了大量的判例与解说,在介绍各主要理论的同时,也对司法实务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二节 未遂与共犯
犯罪论体系也涉及未遂、共犯问题。前面所谈到的违法阻却事由、责任阻却事由属于限制犯罪的成立这一方向上的例外,与此相反,未遂与共犯则属于扩张处罚方向上的例外。刑法分则原则上规定的是单独犯、既遂类型,然而,犯罪并非一定达到既遂,也并非一定单独实施,既有止于未遂的情形也有数人一同参与的情形,要对这些特殊情形予以处罚,就必须存在有关未遂、共犯的规定。刑法在总则中对未遂、共犯作出了规定。
刑法分则还规定就某些重大犯罪的未遂、预备予以处罚,杀人未遂罪(第203条)、杀人预备罪(第201条)即是其例。但是,仅有这些规定尚不足以明确杀人行为自何时开始属于未遂、如何区别未遂与预备、如何处罚未遂等问题。有鉴于此,刑法总则在第43条中规定:“已经着手犯罪的实行而未完成者,可减轻其刑。”由此规定可以看出,“实行的着手”是未遂与预备的区别标准;未遂犯之刑以既遂犯之刑为基准,可对其作任意性减轻。那么,何为“实行的着手”便属于未遂犯论所要探讨的课题之一。
第43条但书还规定,“基于自己的意思中止犯罪的,减轻或免除其刑”,这称为“中止犯”。中止犯是未遂犯的下位概念,但给予其刑的必要性减免这一恩典。那么,就必须探讨其理由何在、其成立要件是什么等问题。
另外,共犯论是研究如何处理数人参与犯罪的情形。为了处罚共犯,刑法总则第60条至第65条对此作出了规定。刑法总则规定了三种共犯形态:与他人共同实行犯罪的共同正犯(第60条)、唆使他人实行犯罪的教唆犯(第61条)、对他人的犯罪提供帮助的从犯(帮助犯)(第62条)。并且,对于并不具备某种身份者参与身份犯即以具有一定身份者作为主体的犯罪(例如,受贿罪、常习赌博罪)的情形,刑法总则也作出了规定(第65条)。共犯论就是研究围绕这些规定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本书第九章、第十章分别探讨未遂、共犯)。
……
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在经历一场智识的洗礼。作者在论述“刑罚的机能”时,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报应论和预防论,而是引入了更加多元化的视角,比如对刑罚的教育性、修复性功能的强调。特别是关于“量刑”部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刑罚的种类和幅度,而是深入探讨了影响量刑的各种因素,包括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家庭背景、悔罪态度等等。作者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揭示了量刑的复杂性和艺术性,以及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实现个案正义。我深切地感受到,刑罚的制定与执行,不仅是对过错行为的惩罚,更是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和对未来行为的引导。书中对“累犯”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作者探讨了累犯制度背后的社会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刑罚的科学设计,来有效遏制再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莫过于作者对“未遂犯”理论的独特阐释。不同于许多教材将未遂犯简单地视为“未完成的既遂”,作者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深入剖析了未遂犯的“未完成”背后所体现的危险性判断。他详细梳理了各种关于未遂犯成立条件的学说,并着重探讨了“中止犯”的界定,特别是对于“意志自愿”的解读,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 nuanced 的理解方式,认为这并非仅仅是主观意志的简单呈现,而是受到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选择。书中对“共犯”的论述也同样精彩,作者通过对共同犯罪、教唆犯、帮助犯等不同类型共犯关系的辨析,展现了刑法在追究群体性犯罪责任时的精妙设计。这种对犯罪主体之间复杂联系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时,并非孤立地惩罚个体,而是将犯罪行为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网络中去审视。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日本刑法总论》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与思想的深度对话。作者在论述“犯罪构成要件”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对每一个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和法学层面的解析,让我对“行为”、“结果”、“因果关系”以及“主观罪过”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探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这些充满争议的议题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让我对法律的适用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所引用的案例,虽然是日本的,但其中蕴含的法理思考,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让我得以站在更高的平台,去审视我们自身的法律体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刑法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关于社会正义、价值判断和人性考量的深刻表达。
评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违法性阻却事由”时,并没有简单地套用既有的理论框架,而是引入了大量具有争议性的日本本土案例,并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这些案例,有的关于正当防卫的界限,有的涉及紧急避险的适用,它们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以及法律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作者并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模糊的地带,我们应当如何衡量各种利益,如何做出艰难的价值判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开始反思,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对现实的回应,而并非僵化的教条。尤其是在讨论“责任能力”时,作者巧妙地将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使得对于精神障碍、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的探讨,更加立体和人性化,这让我对如何看待犯罪主体,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纠错能力的司法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日本刑法总论》,我便被它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似乎并未急于阐述具体的法条,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刑法最根本的出发点:正义的价值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开篇的引言部分,便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探讨了刑法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角色演变,从早期朴素的惩罚观念,到现代社会对人权保障的日益重视,刑法的精神内涵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重新定义和塑造。读至此处,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思辨,思考着何为“罪”,何为“罚”,以及法律的边界究竟在哪里。书中对“构成要件”的解析,也远超了我对传统教科书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对行为背后意图、主观恶性以及社会影响力的多维度剖析,这让我对刑法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识到每个条文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社会伦理和价值取舍。
评分考虑到判例理论的重要性,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与解说。以使读者在了解作为活生生的法律的判例,清楚各种犯罪类型的个别性构成要件的同时,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纳入最新的刑事立法与学说的动态,使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保持了今日所能期望的最高水平的刑法教科书的应有品质。
评分总论随处可见课堂讲义的痕迹,易读易懂,但写法与通常的教科书大有不同。尤其是共犯论部分,可以看作是作者长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汇集。在论及犯罪成立要件之时,作者有意识地从刑事的要件事实论的视点出发,尽量对检察官必须立证、裁判官必须认定的对象、要件予以明确,以对司法界提供帮助。
评分买后悔了,有些晦涩。
评分作者是日本现阶段刑法学最牛的教授,文章大气、清楚,适合刑法学硕士、博士阅读。
评分本书所谈到的刑法理论无疑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绝非日本的支配性观点。但本书在阐述己见的同时,也充分介绍了日本的相关判例与学说,想必会有助于理解日本的理论现状。本书若能对中日刑事法学之间的交流有所推进,则不胜欣慰!第二节未遂与共犯
评分总论随处可见课堂讲义的痕迹,易读易懂,但写法与通常的教科书大有不同。尤其是共犯论部分,可以看作是作者长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汇集。在论及犯罪成立要件之时,作者有意识地从刑事的要件事实论的视点出发,尽量对检察官必须立证、裁判官必须认定的对象、要件予以明确,以对司法界提供帮助。
评分很喜欢:..西田典之1.西田典之,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很不错,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与刑法各论是西田典之教授几十年教学与研究工作的结晶。西田先生曾任日本刑法学会会长,是日本刑法学界的一流学者,其代表作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考虑到判例理论的重要性,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与解说。以使读者在了解作为活生生的法律的判例,清楚各种犯罪类型的个别性构成要件的同时,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纳入最新的刑事立法与学说的动态,使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保持了今日所能期望的最高水平的刑法教科书的应有品质。
评分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作为西田典之教授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在语言陈述上易读、易懂,是日本一部颇具特色,也较为权威的刑法总论著作。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日本刑法总论以犯罪论为中心,兼及刑罚论、罪数论、刑法的效力范围等问题,引用了大量的判例与解说,在介绍各主要理论的同时,也对司法实务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继将我的刑法各论(第三版)翻译成中文之后。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明祥教授与正在日本同志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王昭武君不辞辛苦,又翻译了我的刑法总论,在此谨致衷心谢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