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曆史上的正統觀念有關,古代中國和西方不同,沒有以契約組成社會的理念,曆代的史學基本上都相信曆史是遠古聖人用其道德理性進行人為設計的結果,設計的內容概而言之可以包括禮儀法度的製度安排和道德精神的心理設計兩個主要部分。前者後來演化為治道理論和實踐中的人倫秩序;後者在近代被新儒傢鍛造為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新儒傢的來源分化固然復雜,但是有一點卻是共通的,那就是都奉持由“心性之學”規定的心理主義策略,他們基本上一緻認為,儒學所持守的理念是一種道的承諾,具體主要錶現為思想形態,而或多或少有意忽略這種思想建構過程中所憑藉的製度資源。我們閱讀新儒傢的著作似乎總有一種感覺,除個彆人如牟宗三先生之外,他們講究的完全是一種思想流變而不談製度設計。
評分作者是活躍在讀書等主流雜誌上,經常發錶文章,這本書也頗有意思。
評分從中國曆史上觀察,每逢世道衰變之際,儒學的兩大資源就會被交替使用:一是今文經學中的“公羊論”政治曆史哲學;二是王學禪宗中的心性革命論。比如第一資源在清初與清末分彆齣現常州學派的公羊說與康有為的三世進化論,以為政治鼎革的工具;王學的復興則體現於明末的個性原則的抒發與新儒傢對道統的堅守上。
評分不錯瞭麼麼麼噠啦啦啦啦啦啦
評分書真美,美得一探糊塗
評分非常的的文章,邏輯嚴密文字優美,給人以深刻的啓發。幫助很大。
評分與中國曆史上的正統觀念有關,古代中國和西方不同,沒有以契約組成社會的理念,曆代的史學基本上都相信曆史是遠古聖人用其道德理性進行人為設計的結果,設計的內容概而言之可以包括禮儀法度的製度安排和道德精神的心理設計兩個主要部分。前者後來演化為治道理論和實踐中的人倫秩序;後者在近代被新儒傢鍛造為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新儒傢的來源分化固然復雜,但是有一點卻是共通的,那就是都奉持由“心性之學”規定的心理主義策略,他們基本上一緻認為,儒學所持守的理念是一種道的承諾,具體主要錶現為思想形態,而或多或少有意忽略這種思想建構過程中所憑藉的製度資源。我們閱讀新儒傢的著作似乎總有一種感覺,除個彆人如牟宗三先生之外,他們講究的完全是一種思想流變而不談製度設計。
評分送貨快,很好,我很喜歡
評分書真美,美得一探糊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