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老師》要詳談的是被人忽視卻是造就高效能教師的關鍵方麵,直截瞭當地告訴那些想要確切瞭解優秀教師本質的師範生和在職教師:成為很好秀教師的要素,不是教學中那些技術層麵的東西,而是能有效地贏得學生注意、尊重、傾心的人品。正是這種獨特的人力資源,有著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能激勵學生超過個人所認定的極限,幫助他們尋求人生的重大意義。
作者簡介
傑弗裏·A·科特勒(Jeffrey A.Kottler)博士,是一位優秀的教師、谘詢者和教授,曾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工作過。他獨著或與彆人颱著瞭50多本教育和心理學圖書。
斯坦利·J·齊姆(stanley J.Zehm)博士,1999年去世前任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教學與課程研究所主任,海瑞狄基學院的兼職教授。他曾在小學和中學任教l5年。
埃倫·科特勒(EIlen Kottler)在高中任教達25年,並擔任過課程與專業發展的行政專員。
內頁插圖
目錄
譯者的話
前言
第一章 教書育人
以史為鑒
優秀教師的品質
發揮個人素養的功效
第二章 終身學習
學習與上學
課堂實例
人們如何學習
教育的適切性
由教師引起的學習障礙
對學習的信念
第三章 建立庭好的師生關係
學生心目中的“教師關愛”
信任學生
坦誠以待
提高構建良好關係的能力
第四章 進行商效的溝通
課堂有效溝通的五個原則
解決人際問題的有效溝通技能
與學生傢長或監護人的溝通
課堂溝通中的個人素養
第五章 提供有效的幫助
幫助的特性
幫助過程的四個階段
課堂實例
課堂之外
第六章 應對職業挑戰
教師生涯中的壓力來源
課堂實例
現實與理想
課堂實例
迎難而上的積極作用
專業效能
第七章 避免職業倦怠
一種職業病
課堂實例
壓力的三個主要來源
應對壓力的六個策略
第八章 積極反思
成為反思者
成為反思的專業人員
成為反思型教師的行動計劃
第九章 敬業
關注自己
探求新奇
尋找導師
讓學習變得有意義
使教學更具藝術創造性
在關愛和控製中尋求平衡
養成文化敏感性
參加學校和學區的活動
接受繼續教育
積極參加專業組織
結語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教書育人
一旦浮現齣這位教師的鮮明形象,迴想起這位教師的獨特聲音,你滿腦子裝的不僅是這位優秀教師的音容笑貌,而且是至今流連不去的特殊感悟。正是曾經有緣常伴這位教師的左右,你胸中現在仍洋溢著一股奮發嚮上的力量;正是這位教師體現的高尚人品,你心裏還時常湧現齣一種高山仰止的情感。
當你追憶這位作為自己人生楷模的教師時,你很可能不由自主地列齣這位教師令人印象深刻的個性特點。當你一一細數這些特點時,你或許不無驚異地意識到,在這些超凡脫俗的特點中竟然沒有什麼涉及這位教師的教學內容或者教學方法。
然而,當今大多數師資培訓依然把重點放在教學方法和專業知識上,完全與你的發現南轅北轍。支持這種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理由是,如果誰精通瞭某門學科的知識,掌握瞭適當的教學方法,誰就能夠成為更有能力、更為齣色的教師。可是,這種培訓過程卻缺少造就所有優秀教師之精髓的許多要素,包括個性、態度、社交技能等素養。
這並不是說,優秀教師不必熟諳自己的專業,因為他們不是專傢也就無法當教師。自2001年生效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要求:到2005~2006學年末,每一問教室必須配備一位“高資格”教師,並要使用基於科研成果的教學方法(Ryan&Cooper;,2004;Yell&Dras;。gow,2005)。各門核心學科的教師必須證明自己掌握瞭專業知識,纔能領到由州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書。核心學科指英語、閱讀與語言藝術、數學、科學、外語、公民學、政治學、經濟學、藝術、曆史、地理。教師證明自己專業知識水平的途徑有兩條:一是依據自己的大學課程以及考試的成績;二是參加冠以“高度客觀的統一州級評價”之名、測評自己專業知識的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強化教師專業知識既有一些很好的參閱資料,也有來自教學第一綫的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實用建議。
我們的意思也不是說,一個人沒有關於人類學習的淵博知識,沒有人際溝通的嫻熟技能,就無望成為齣眾的教師、教練、顧問或傢長。但是,一位教師若胸懷世上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卻不能另闢蹊徑地將其意義傳遞給學生,又有什麼用處呢?以此類推,一位教師的錦囊盡管裝進瞭天下所有的教學方法,卻不能獨具一格地引起學生的注意並影響學生的行走,又有什麼幫助呢?
無論是在課堂、賽場還是在傢庭,不管教師身居何處,教師具有令人心悅誠服的感染力正是源自其為人的品質。隻要你稍微迴顧一下你心中最佳教師的種種特質,你或許就會注意到,與其說是他們的講課,不如說是他們的人品使你的生活改觀變樣。
這些教師的某些特點使你不由自主地信任他們,把自己毫無保留地托付給他們。不管他們教的是物理還是芭蕾,不管是學習語法還是修理自行車,你樂於常伴他們的身旁,他們的言談舉止無不散發齣一種令你心醉神迷的魅力,指引你實現原來以為高不可攀的夢想。不是他們正在傳授的東西,而是他們的人格魅力令你為之傾倒。你對他們的尊重,與他們的契閤,早已超越瞭他們的教學內容,你以他們為自己待人處世的楷模,從他們身上汲取振奮精神的力量。突然之間,你發現瞭你未曾意識到的自我——唯你纔有的特殊稟賦、技能、思想。在他們細緻入微的教導下,你開始瞭解並看重獨一無二的自我,充滿自信,敢作敢為。
以史為鑒
在你的親身經曆中無時無刻不感到,這些教師之所以有巨大影響,是因為有卓爾不群的人品。盡管如此,卻很少有人直接切人這一重要的主題。阿瑟·傑西爾德(Arthur Jersild,1955)是當代最早關注這個主題的教育傢之一,在一本堪稱經典的教師手冊中,他著重論述瞭教師個人品質與教學效益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要養成健康的自我認可態度,有自知之明是最重要的任務,其基本思想是,要幫助他人,你必須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瞭若指掌,這樣纔能揚長避短地取得最佳教學效益。
可惜的是,傑西爾德這本小冊子的影響轉瞬即逝。因為,此書齣版不久,蘇聯就發射瞭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航天器——人造地球衛星引起美國朝野惶恐不安,眾人議論紛紛的不再是到底需要有什麼樣人晶的教師,而是從國傢安全著眼,要的是能培養齣科技人纔的教師,教師的個人素養被認為是細枝末節而無足輕重。
在20世紀60年代建設“偉大社會”的短暫時光裏,人們討論“偉大社會”與教育的關聯性,教育研究者纔開始更多地關注教與學中的個人素養。卡爾·羅傑斯(Karl Rogers,1939、1969a、1980)大聲疾呼要在師範教育中聚焦“自我”的問題,旁徵博引地論述瞭教師在其教學中需要以“過程”而非純以“內容”為導嚮。這意味著課堂的教學時間不僅要討論埃米莉·狄金森的詩篇、各國首都的方位、動物的神經係統等,而且要在這種討論過程中瞭解學生對所學學科、對自己與學習的關係、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等有什麼想法。按照羅傑斯的說法,教師必須捨得花時間、費氣力與孩子建立積極正麵的關係,由衷地錶達真實、真誠、真心。一旦教學中孕育著這些個人素養,教師就能如一個真正的“人”那樣有所作為,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必修課程的化身,或一根乾巴巴的將知識傳遞給下一代的運輸管”。
隨著60年代的結束,教學的風嚮漸漸偏移到以斯金納為首的行為主義派大肆宣揚的教學技術上。斯金納的看法與羅傑斯的觀點針鋒相對,他斬釘截鐵地斷言道:教師教不好書,並不是因為個人素養的缺失,而是因為沒對管理學生的行為做好充分的準備(Skinner,1969)。隨後為瞭建立一套課堂行為管理技術,齣現瞭許多相關的研究,這些研究也帶來一種副作用:教育中的個人素養被指責為“不精確”、“不實用”。
到瞭70年代,安傑洛·博伊和傑拉爾德·派因(Angelo Boy and Gerald Pine,1971)在其著作中論述教師的個性發展,成為抵製漠視教育中的個人素養這一風氣的唯一例外。兩人堅信,所有教師若想工作乾得齣色、日子過得精彩,有賴於人性、職業、精神、娛樂等方麵持續而平衡的發展。他們還提齣瞭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教育的目標並不在於傳遞學科內容,而是培育人的創新精神和樂觀態度,並認為,教師為瞭培養學生這樣的品質必須在教學中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進入80年代,隨著由裏根經濟學而起的教學問責措施紛紛齣颱,“國傢處在險境”之類的教育改革報告連連問世,人們的注意力距離把教師培養成為真正的人、真正的專業人員的重點愈來愈遠。在這10年,還有幾個現象使人們更加忽視教師職業中的個人素養。其一,凡是教育中的問題,一律以因循守舊的方式予以迴應,解決的辦法與世俗人文主義(強調自由與寬容的一種哲學)越無瓜葛越好。許多師範教育工作者,即使本人堅信要在成熟的人性基礎上纔能構築穩固的專業基礎,卻生怕背上世俗人文主義者的稱號。其二,“雅皮士”的齣現令人無暇顧及教學中的個人素養,他們都是隻顧私利、縱情物欲的“唯我的一代”。其三,名聲在外的所謂有效學校運動使北美教育工作者目不轉睛地盯著課堂氛圍、學業期望、行政領導、考試高分,絲毫沒有考慮教與學中的個人素養,因為覺得這些因素虛無縹緲,從而在論述有效學校模式時根本不給它們一席之地。
80年代本是個充滿希望的歲月,但卻沒給教師帶來任何個人或專業上的好處。在這個為改進教育絞盡腦汁的年代,確實有不少專著與論文連篇纍牘地講如何減輕教師壓力,避免教師倦怠等,可是對如何理解教師應具備的個人素養,以及培養這些因素的策略,連裝裝門麵、造造聲勢的象徵性舉措也寥寥無幾。
90年代為個人素養對教師有何意義的探討開拓瞭較為廣闊的空間。有些跡象錶明,關注教育事業中的個人素養已經成為基層的迫切要求,對教育重構和改革的呼喚正是來自教師與學校管理者的共同理忿:倘若不賦權給教師塑造教育事業中的個性與專業特徵,那就沒有任何持久有效的教育改革。
90年代還重視多元文化教育,倡導建構主義教學。對學習中的個人素養非同尋常的關注,代錶著人本主義哲學一次極有意義的擴展:—與大力主張弘揚個人見識相比,采取瞭一種“後現代”學習觀,認為個人見識要受到本族文化與語言的製約。
90年代許多令人有所期待的教育改革,例如,實施校本管理、賦予教師自主權力、興辦特許學校、改造市區薄弱學校、開展全體學生雙語學習、製定國傢教學績效標準、推廣速成學習方案,以及為數眾多的全美和地方教育改進計劃,都還略見成效。不過,這個年代陷入瞭黨派歧見紛爭的泥淖,以至於教師的需求仍然無人理睬。
前言/序言
師範生、新教師、老教師嚮學生進行細緻人微且卓有成效的指導和教學,需要有足可憑藉的教學纔智和資源,本書(第三版)就是為此目的而撰寫的。
因為教師總是在與學生和同事交往,建立彼此之間的良好人際關係對取得並維持課堂教學的成功至關重要。學生希望教師關愛他們,並錶現齣這種關愛。吸引新教師、留住老教師也是教學職業的迫切需要,我們希望支持和培育他們之間積極嚮上的人際關係,建立和維持這樣的人際關係是使教學職業具有吸引力的基礎。
當前令人揪心的一個趨勢是,約三分之一的教師從教不到三年就離職而去。另外,考慮到學生來源的日益多樣化,我們比以往更加需要少數民族教師。我們還發現,許多老教師幫助新教師的熱情漸漸消退,競也紛紛棄教。這些心灰意冷的老教師中,大多數開始從教時也曾滿腔熱情,看好未來。他們當時就像你現在一樣——興奮、激動、迫不及待地要在改變他人生活中大顯身手,他們當然不是受惑於那些高薪重奬的許諾。那麼,究竟發生瞭什麼,竟使這些教師從教的誌嚮黯然失色,放棄為國傢培養青少年的重任?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老師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