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亂的年代:1949-1976年的中國

大動亂的年代:1949-1976年的中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王年一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078632
版次:1
商品編碼:100081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文化大革命”是中國革命史上非常特異的事件。“文化大革命”是一場浩劫,也是極好的反麵教材。沒有“文化大革命”,也就沒有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巨大進步。
毛澤是非常偉大的人物,他在中國共産黨曆史上的功績無齣其石,如此偉大的人物何以要發動“文化大革命”?發動“文化大革命”僅僅是一個人的錯誤嗎?怎樣認識“文化大革命”的準備階段?……

內容簡介

能夠從災難中總結吸取教訓的民族,纔是有前途的民族。
“文化大革命”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大悲劇,是國傢民族的一場大災難。但毛澤東為什麼要發動這場“文化大革命”?國傢主席劉少奇為什麼被誣陷緻死? “接班人”林彪為什麼要叛逃?煊赫一時的“四人幫”為什麼變成瞭階下囚?……本書都予以詳盡研究解答。
該書理順瞭“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團的曆史綫索:講清瞭“文化大革命”的來龍去脈;剖析瞭“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誤、弊端、錯誤;揭露瞭“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醜、惡現象;找到瞭“文化大革命”中正確不能抗拒錯誤的原因;揭示齣“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形成、發展、終結的曆史必然。它對“文化大革命”作瞭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論述,並以“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教育後人,是一部有曆史價值、學術價值,可讀性很強的專著。

內頁插圖

目錄

再版前言
前言
毛澤東要創造一個“新世界”
三個重大錯誤
個人反對中央集體
第一篇 全麵內戰 打倒一切
第一章 打開“文化大革命”之鎖的兩把鑰匙
一 《五·七指示》
二 毛澤東緻江青的信

第二章 全麵發動和再全麵發動
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二 中央第一綫與毛澤東的分岐
三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

第三章 製造“天下大亂”的批判“資産階級反動路綫”
一 號召造反的“八·一八”大會
二 紅衛兵運動狂潮和大串連
三 毛澤東的號令:“徹底批判資産階級反動路綫”
四 邪燚燒遍工礦和農村
五 復雜而嚴重的局麵

第四章 全麵奪權 天下大亂
一 基於幻想和齣於無奈的全麵奪權號召
二 《公安六條》·“支左”決定· 《軍委八條》
三 衝突、抗爭與夭摺

第五章 “打倒劉少奇”和“揪叛徒”
一 “揪叛徒”的狂瀾
二 國傢主席劉少奇的厄運
三 “第三個裏程碑”

第六章 失控的三個月
一 兩大派尖銳對立
二 廣大群眾的抗議——“七·二○”事件
三 嚮更“左”的方麵滑去
四 毛澤東糾正具體錯誤
五 打擊對象的微妙變化——揪“五·一六分子”

第七章 “右傾翻案風”、“楊、餘、傅事件”和反“右傾”
一 全國性的抵製
二 撲朔迷離的“楊、餘、傅事件”
三 反“右傾”和“清隊”

第八章 新的“工作組”——工宣隊、軍宣隊
一 毛澤東的耳提麵命
二 工宣隊、工宣隊的進駐

第九章 從“全國一片紅”到九大
一 所謂“全國一片紅”
二 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擴大)
三 中共第九次全國代錶大會

第二篇 新的“鬥、批、改”和林彪事件
第一章 以“文化大革命”改造一切的“鬥、批、改”
第二章 國民經濟的新“躍進”
第三章 林彪事件
第四章 糾“左”與批“右”
第三篇 肯定與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鬥爭
第一章 所謂“批林批孔”運動
第二章 “組閣”風波
第三章 鄧小平主持“全麵整頓”
第四章 “左傾”的理論學習運動
第五章 “批鄧反右”的逆風
第六章 偉大的“四五運動”
第七章 在危難的日子裏
第八章 人民的勝利
結束語

精彩書摘

在全麵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毛澤東於1966年5月7日給林彪寫瞭一封信,這封信過去通稱《五·七指示》;又於1966年7月8日緻江青一封信。如果說《五·七指示》代錶瞭毛澤東的“立”的主張,那麼可以說緻江青的信代錶瞭毛澤東的“破”的意見。我們首先來瞭解和研究這兩個綱領性的文獻,對於理解“文化大革命”很有益處。
一 《五·七指示》
1966年5月6日,林彪給毛澤東送去中央軍委總後勤部的《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産的報告》。這是總後勤部長邱會作以總後勤部的名義送給林彪的、誇大部隊農副業生産成績的報告,作為一個尋常的工作報告,本身並無價值。毛澤東藉題發揮,於5月7日緻林彪信,全文如下:
林彪同誌:
你在5月6日寄來總後勤部的報告,收到瞭,我看這個計劃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將這個報告發到各軍區,請他們召集軍、師兩級乾部在一起討論一下,以其意見上告軍委,然後報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嚮全軍作齣適當的指示。請你酌定。隻要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條件下,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條件下,很可能也成為一個這樣的大學校,除打仗以外,還可做各種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八年中,各個抗日根據地,我們不是這樣做瞭嗎?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産。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産自己需要的若乾産品和與國傢等價交換的産品。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教四清運動;四清完瞭,隨時都有群眾工作可做,使軍民永遠打成一片;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産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這樣,軍學、軍農、軍工、軍民這幾項都可以兼起來。但要調配適當,要有主有從,農、工、民三項,一個部隊隻能兼一項或兩項,不能同時都兼起來。這樣,幾百萬軍隊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瞭。
同樣,工人也是這樣,以工為主,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參加批判資産階級。在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從事農副業生産,例如大慶油田那樣。
農民以農為主(包括林、牧、副、漁),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在有條件的時候也要由集體辦些小工廠,也要批判資産階級。
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彆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産階級。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瞭。
商業、服務行業、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凡有條件的,也要這樣做。
以上所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意見、創造發明,多年以來,很多人已經是這樣做瞭,不過還沒有普及。至於軍隊,已經這樣做瞭幾十年,不過現在更要有所發展罷瞭。
毛澤東
1966年5月7日
5月15日,中共中央嚮全黨轉發瞭《五·七指示》,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這是馬剋思列寜主義劃時代的新發展”。8月1日,《人民日報》經毛澤東審定過的社論《全國都應該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大學校——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九周年》摘要公布瞭《五·七指示》,並對《五·七指示》加以闡發。它說:“毛澤東同誌提齣的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學校的思想,就是我們的綱領。按照毛澤東同誌所說的去做,就可以大大提高我國人民的無産階級意識,促進人們的思想革命化,……按照毛澤東同誌所說的去做,就可以促進逐步縮小工農差彆、城鄉差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彆,……按照毛澤東同誌說的去做,就可以實現全民皆兵,……按照毛澤東同誌說的去做,我國7億人民就都會成為舊世界的批判者,新世界的建設者和保衛者。他們拿起錘子就能做工,拿起鋤頭犁耙就能種田,拿起槍杆子就能打敵人,拿起筆杆子就能寫文章。這樣,全國就都是毛澤東思想的大學校,都是共産主義的大學校。”
毛澤東在《五·七指示》裏,勾勒齣他所嚮往的、憧憬的社會。這是怎樣一個社會呢?這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限製和逐步消滅分工的、限製和逐步消滅商品的、在分配上大體平均的社會,是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小而全的、封閉式的社會。毛澤東的構想,大體上是軍事共産主義的模式。這種模式,與《共産黨宣言》裏所說的“小資産階級的社會主義”有若乾相同之點或相似之處。這不是歐洲曆史上的、馬剋思主義産生以前的空想社會主義,而是有中國特色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幻想不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産力和商品經濟就能到達理想境界,這實際上也是幾韆年來的與自然經濟相適應的原始的集體主義和平等觀念在當代的一個變奏麯。正如馬剋思所批評的:“留戀那種原始的豐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須停留在那種完全空虛之中,也是可笑的。”如果說這在以前“抗日根據地”是十分必要的話,在生産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則弊端叢生。中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時代已經到瞭20世紀60年代,怎麼可以以“抗日根據地”為理想境界呢?如果說這在軍隊中或許可以實行的話,那麼怎麼可以要求全國與軍隊一律呢?但是毛澤東無疑認為他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如此構想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偉大的。他通過《五·七指示》嚮全黨全軍全國宣布瞭他的建設“新世界”的綱領,也就在根本上說明瞭為什麼要發動“文化大革命”這個問題。中央第一綫的同誌不難從中發現他們與毛澤東之間的距離是何等遙遠。當時中央的政治生活已經極不正常瞭,迫於形勢,中共中央不得不轉發這個文件。
《五·七指示》在黨內外公布後,一無異議。這當然與當時的政治空氣有關,與個人崇拜從較大的自覺性發展到更多的強製性有關,與全黨馬列主義水平不高有關;但也說明毛澤東的主張是有社會基礎的。經濟文化的落後與長期的閉關鎖國,限製瞭中國人民的眼界。
二 毛澤東緻江青的信
1966年7月8日,毛澤東在武漢緻江青信。毛澤東在信中說:
“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過七八年又來一次。牛鬼蛇神自己跳齣來。他們為自己的階級本性所決定,非跳齣來不可。”
“我的朋友的講話,中央催著要發,我準備同意發下去,他是專講政變問題的。這個問題,像他這樣講法過去還沒有過。他的一些提法,我總感覺不安。我曆來不相信,我那幾本小書,有那樣大的神通。現在經他一吹,全黨全國都吹起來瞭,真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我是被他們逼上梁山的,看來不同意他們不行瞭。”
“我猜他們的本意,為瞭打鬼,藉助鍾馗。我就在20世紀60年代當瞭共産黨的鍾馗瞭。”
“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時曾經說過: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韆裏。可見神氣十足瞭。但又不很自信,總覺得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我就變成這樣的大王瞭。但也不是摺中主義,在我身上有些虎氣,是為主,也有些猴氣,是為次。”
“全世界一百多個黨,大多數的黨不信馬、列主義瞭,馬剋思、列寜也被人們打得粉碎瞭”。
“有些反黨分子……他們是要整個打倒我們的黨和我本人”。“現在的任務是要在全黨全國基本上(不可能全部)打倒右派,而且在七、八年以後還要有一次橫掃牛鬼蛇神的運動,爾後還要有多次掃除”。
“中國如發生反共的右派政變,我斷定他們也是不得安寜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為代錶90%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會容忍的。那時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話得勢於一時,左派則一定會利用我的另一些話組織起來,將右派打倒。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次認真的演習。有些地區(例如北京市),根深蒂固,一朝覆亡。有些機關(例如北大、清華),盤根錯節,頃刻瓦解。凡是右派越囂張的地方,他們失敗就越慘,左派就越起勁。這是一次全國性的演習,左派、右派和動搖不定的中間派,都會得到各自的教訓。”
這封信是寫給江青的,與遠非中央領導人的江青談論黨內如此重大的問題,極不正常。這封信寫成後,在武漢給周恩來、王任重看過,卻沒有給中央第一綫的其他同誌看過。信中對林彪有所批評,周恩來經毛澤東同意曾轉告林彪,林彪不安而叉有悔改的錶示,毛澤東將原件銷毀。以上引自毛澤東校閱過的抄件。

前言/序言

《凱歌行進的時期》、《麯摺發展的歲月》、《大動亂的年代》是1989年河南人民齣版社齣版的《1949一1989年的中國》中的三本,承濛廣大讀者的厚愛,這幾冊曾多次印刷,常銷不衰。這套書在當年引起的社會反響,曾被龔育之先生譽為“當時是名聲很大的書”。龔先生在《讀林蘊暉(走齣誤區)》一文中如是說:“林蘊暉同誌是研究建國以來中國共産黨曆史的一位專傢。我最初知道他的名字,是在讀那四捲一套的《1949—1989年的中國》(河南人民齣版社)的時候。我那時準備參加寫作《中國共産黨的七十年》,幾乎讀遍瞭已經齣版的寫建國以來曆史的書。那四捲書,當時是名聲很大的書,也是我劃瞭很多鉛筆記號作瞭不少簡單批注的書。”
1989年至今已過瞭二十個年頭,鑒於市場仍有一定需求,承人民齣版社熱情襄助,經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專傢的審讀,由國傢新聞齣版總署批準,使這三本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之際得以再版,作為作者是深感慶幸的。在此,我們謹嚮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專傢,國傢新聞齣版總署的領導,人民齣版社的領導和編輯,錶示衷心的感謝。需要說明的是,為保持書的原貌,新叢書仍按1989年本付排。書中的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大動亂的年代:1949-1976年的中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大動亂的年代:1949-1976年的中國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大動亂的年代:1949-1976年的中國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大動亂的年代:1949-1976年的中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好書,瞭解那個年發個的一些事,一些人。

評分

寶貝不錯,質量很好,上我次買瞭10個,這次是幫朋友買的10個,京東現在價格和其它網上購物平颱,外麵大超市百佳沃爾瑪價格什麼都差不多一緻的,京東購物方便,售後服務也好,一直以來京東的忠實粉絲!希望越做越好!

評分

蠻不錯的書,評價比較中肯,少有的直麵那段動亂曆史的書

評分

曆史很容易被遺忘,忘記曆史意味著背叛啊

評分

非常好,一直在京東買東西,不錯。

評分

小時候曾經憧憬在新華書店大量購書、藏書,現在,在京東經常購書、囤書、藏書,圓瞭年少時的一個願望,義無反顧的進入藏書的坑!

評分

2009年第一次印刷,以後估計找不到瞭

評分

包裝簡單到沒有朔封,比較髒

評分

我所經曆的時代,不能忘懷!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大動亂的年代:1949-1976年的中國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