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与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走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独具特色,在群星灿烂的19世纪俄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主要作品有《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卡拉马佐夫兄弟》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人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深邃沉郁的杰作,展现着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和性格。在村上春树的指引下,有幸遇见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注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扉页上的剧透也太夸张了一点,900多页的书剧透700多页。
评分##【藏书阁打卡】 上半部高潮:伊万的《宗教大法官》 下半部高潮:米嘉在预审中的激情自白、郭立亚的早慧与忧郁、阿辽沙对所有人的理解、莉扎的孤独与真话、伊万与梦魇的挣扎、辩护律师反心理学的陈词。(我是米嘉,是伊万,是阿廖沙,是郭立亚,也是丽扎) 众声喧哗,每一个人都有声音,每一个人内心都有圣经。从鲁滨逊式现代主体到卡拉马佐夫兄弟式多元主体,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后现代的一个源头,难怪尼采赞美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多么令人宽慰啊!”与福柯《知识考古学》对读,更可显示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福柯的思想脉络! 另外,弗洛伊德的弑父情结依然是暴力的心理学阐释。——“心理学是一把双刃剑”,那么不如好好想想那些父亲的杀子情结:克洛诺斯吃孩子、亚伯拉罕献子、俄狄浦斯生父弃子、老卡拉马佐夫也毫无父亲的责任感。
评分 评分##一部全景式的小说,讨论的都是宏大的话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啄食自己的作家,卡拉马佐夫兄弟身上都有自己的影子,米嘉是典型的俄国贵族公子,暴戾而又不失纯真,追求的酗酒、声色犬马;伊万相信上帝存在,而又不接受上帝,进而认为“无所不可”,但是由于他心中还有上帝,最终还是受到良心谴责而发疯;斯乜尔加科夫性格阴暗,对自己的身世及遭遇充满怨毒,当他听到伊万的“无所不可”的理论后,心里就准备好报复的计划了;阿廖沙纯真而且虔诚,当然有一天他也会变得阴暗,但是正如全书结尾所说,但愿能记得自己曾经善良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把握每一个读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当我在阿廖沙的年纪时,心境也于阿廖沙相似;如今来到伊万的年纪后,自己内心的思考与矛盾也与伊万相近。无论未来会怎么样,希望自己能记得自己曾经善良过。
评分##一百多年前俄国有个苦命人叫陀思妥耶夫斯基,母亲早逝,父亲是个有点产业的小地主,钱没多少却贪酒好色,喝多了还虐待农奴,最后被忍无可忍的农奴们给杀了。 老爷子不懂计划生育,留下6个孩子只好各谋生计。陀思妥耶夫斯基进了部队,没有太子命却得了太子病,早早成了月光族,...
评分##在看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前,完全是因为看了友邻关于它的神性所好奇。看了,读了,现在的我是忐忑的。我可以毫不掩饰的说,我玷污了这部作品。我开始觉得人类就是卡拉马佐夫兄弟,充斥着“欲”的渴求,但又期许着“圣洁”。可是,最终我看到的却是我自己。我可以说比任何都“卡拉马佐夫”,因为我也被“情欲”充斥着脑子,但我却是一位受洗的基督徒。曾经我一度也与父亲发生过一场“闹剧”。完完全全的米嘉,完完全全就是我。回归到书中,作者与托尔斯泰可谓是南北神性泰斗,而书中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对于新约的熟读与理解。“情欲”也是一反复提到的罪。但是,本身,这部巨作中没有出现过一次神!反而魔鬼无论是在剧中剧还是在伊万的面前都显现了。不过,我却看到的是卑微无力的撒旦,多么可笑。反而是从没出现的上帝,我一直认为他充盈着这出剧中的任何角落
评分 评分 评分##《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最喜爱的小说,从第一次读完到现在,在数不清多少遍反复翻阅与思考中,我对本书的爱与理解也一步步地加深。而这次有机会能再从头至尾完整地读一遍,对我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毕竟,现在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不是“我们该如何理解”的问题,而是“它与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