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岩
1978年生於瀋陽,1997—2008年先後就讀於四川大學(獲文學學士和文學碩士)、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2004年起參加戴錦華教授主持的北京大學文化研究工作坊,主攻東北研究、區域辯證視野下的文學與文化研究。著有《華夏邊緣敘述與新時期文化》(2011)、《曆史·記憶·生産——東北老工業基地文化研究》(2016)。
劉岩教授當代東北文化研究全新力作
戴錦華 汪暉 宋念申——鄭重推薦
————————————————————
小說、評書、二人轉、影視劇、喊麥、春晚小品、先鋒藝術、城市改建
消費社會裏尚被忽視的“老/窮人”生命形式……
再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區域史與記憶生産史
反思“東北文藝復興”話語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實經驗
麵嚮未來發掘社會主義文化生産的曆史遺産
————————————————————
東北之為“北方”的曆史,同時是它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工業基地、文化工業基地和另類現代性前沿的曆史。本書是文化研究學者劉岩教授的全新論著,以當代文化生産為主要媒介,結閤長時段視野,探究“北方”曆史經驗的同時代性。在這一探究中,東北既是區域辯證的對象,也是嘗試以經驗剋服景觀、由記憶解放想象的方法。
##很散很雜,還在喊口號——“互助共享”。對汪暉和戴錦華思想的援引沒有意義,因為文中所引的隻是些漂亮的概念和空話。 迴避問題,對自然意象隻用“衝擊—應對”和浪漫主義的一般分析糊弄過去瞭,沒有真正分析地理條件和文學氣質的關聯。 地方性與方言問題也用延安時期理念糊弄,換言之,作者要寫東北,卻又不具體到東北,有意模糊東北與被認知的東北。 不加解釋地引入濛太奇理論解釋評書(語言和圖像不一樣),卻不分析評書作為口頭文學與傳統的關聯,如程式語的使用。 作者並沒有說清自己哀惋歌頌的那個國營工廠時期的東北,這讓整本書變得很可疑——在我看來,隻是順應近來的流行文化。 作者以自己的偏見,假定關外人的心靈深處總安放著“憤怒”,在綫性現代化的時間的剩餘中固執地重復著象徵性的復仇與哀悼。這就是典型的對東北人的刻奇的偏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作者熟悉的遊走於國內新左派理論和當代西方左翼對於資本主義批判的理論中,題目“同時代”則直接取自於阿甘本《何謂同時代人》的經典敘述,即是為瞭把東北近百年的摺變、摺疊和含混性錶達齣來。無論是二人轉、小品、喊麥、電影/紀錄片、小說(包括東北文藝復興)的分析,都和現代化敘事脫不開關係,因此這些激進理論的進入是為瞭把東北放到一個世界“時間”的範疇去審視。人的來來往往,地方性的知識轉變,甚至像五裏河體育場命運中隱喻的普遍“創造性破壞”,都是時空壓縮的産物。就像梁曉聲《人世間》中周秉昆入獄的十二年讓90年代的東北得以在文學中平穩的失語那樣,就像作者令人驚喜的提及瞭大量王兵《鐵西區》和李靜君對中國銹帶的重要作品那樣,這裏的壓縮無處不在,但阿甘本筆下那個同時代的意義依舊在這裏。
評分##感嘆於作者對於東北文學當中,近百年來在東北老工業區題材的竭澤而漁,從MC天佑到雙學濤再到張醫生和王醫生,真的什麼都能包裹進作者的社會學敘事框架中。由此可見由於直觀的工業廢墟的缺席,作為老工業區曆史再現方式的懸疑敘事,纔更加卓著地顯現為與廢墟同構的寓言:“寓言在思想領域裏就如同物質領域裏的廢墟。” 在當代文藝介入老工業區衰敗史時,物質廢墟的直接呈現便是從罹難者立場傳達廢墟化曆史體驗的寓言。但隨著老工業區尤其是大型工業城市被整體納入消費社會的空間生産,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後,間或浮現於光艷都市景觀中的廢墟錶象,已被資本邏輯的霸權敘事重重編碼。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