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瓦尔泽一起散步

与瓦尔泽一起散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卡尔·泽利希 姜勇君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22-10 精装 9787559853110

具体描述

卡尔·泽利希(Carl Seelig,1894—1962),瑞士编辑、作家,罗伯特·瓦尔泽的朋友及遗嘱执行人,爱因斯坦的首位传记作者。著有《与瓦尔泽一起散步》《我的世界观》等。

姜勇君,哲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曾于德国波鸿大学黑格尔档案馆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西北政法大学。

★“命运如雪的诗人”罗伯特·瓦尔泽,死后被追封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

当过职员,做过仆人,服过兵役,进过疯人院,最后死于雪地;

却受到卡夫卡钦佩,黑塞盛赞,本雅明推崇。

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被誉为现代德语文学的奠基人。

卡夫卡只是瓦尔泽类型的一个特例。

——穆齐尔

瓦尔泽躲进病院,从此不问世事,是有道理的。他要么自救于疯人院,要么被瑞士的教授和电台经理活活饿死。这些人虽然有好差事,却写不出半句瓦尔泽那样漂亮的文章。

——黑塞

恰恰是在罗伯特·瓦尔泽的作品中,我们第一次注意到一种非同寻常的、难以描述的荒疏。这种虚无就是重量,这种混乱就是毅力——这是读者在阅读瓦尔泽作品时最后所能想到的事实。

——本雅明

★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错过了时间的散步者”与挚友长达二十年的散步日记

1929年他躲进精神病院,此后余生,不问世事。

自1936年起,卡尔·泽利希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并写下日记,记录下大师的珍贵语录,成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设计师山川操刀,用淡雅色彩还原往日时光的质感

德式方脊精装口袋本,随身携带随手翻,契合日记体的短章式阅读;内含多幅历史照片插图,还原伟大作家的平凡人生,如何用散步抵御人生的落寞。

【名人推荐】

今天,瓦尔泽没有成为被遗忘的作家,主要归功于卡尔·泽利希为他的事业所做的努力。如果没有泽利希对他与瓦尔泽散步的描述,如果没有他在传记方面的初步工作,如果没有他出版的作品选集和他对瓦尔泽手稿的解码——瓦尔泽就不可能康复,他的记忆很可能会被淡忘。

——W.G.塞巴尔德

[卡尔·泽利希]的私人一手资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接近瓦尔泽回忆录的资料。他向瓦尔泽提出的问题,有的关于他的个人和职业历史,有的关于他的文学和政治观点,像是一个口述历史学家会提出的问题,而瓦尔泽信任他的同伴,心平气和地回答,用他特有的幽默和不寻常的观察为对话增添色彩。

——萨拉·考恩,《书坛》(Bookforum)

《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充分展现了瓦尔泽的哲学,即过着谦逊的生活,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更少的钱过日子。

——莫伊拉·戴维

【内容简介】

1929年,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躲进精神病院,此后余生,不问世事。

1933年,瓦尔泽封笔。他说,他不是来写作的,是来发疯的,要写就不来了。他转而练习另一项最喜欢的活动:徒步旅行。

1936年起,卡尔·泽利希定期来访,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并写下日记,成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在漫长的散步途中,泽利希走入了沉默已久的诗人内心,瓦尔泽开始重新倾吐对人生和文学的真知灼见。

1956年圣诞节,瓦尔泽死于阿尔卑斯山的雪地,先是被一只猎狗发觉,接着是附近的农民,然后是整个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他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现在,他又开始每天上午帮女护士打扫病房,到了下午常规的工作时间,则分拣小扁豆、菜豆和栗子,或者粘纸袋。他试图把每摞纸袋码得越高越好,如果有谁打扰他,他就会变得很暴躁。” 可爱? 在由两个人的沉默所搭建的桥梁上,罗伯特·瓦尔泽以那张像被闪电击中过的又似孩子般的圆脸与卡尔·泽利希开启了二十年的友谊。在瓦尔泽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他也许只有这一位朋友。他们在各种天气里散步,并且谈话,谈论文学所包含的一切。 瓦尔泽那些结晶一般的句子,有时候不只...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难用一个单词来总结这本书的性质。访谈?日记?游记?回忆录?都是也都不是。唯一肯定的是瓦尔泽的伟大。就是,在一个荒郊野岭的精神病院里都掩盖不了的,那种在日常的散步聊天里都不住散发的,伟大。那些脱口而出的结晶化的语句,超越了“金句”所代表的俚俗,暧昧多义,可堪琢磨。而作为倾听者、写作者、编辑者的泽利希又是那么精准地确认了这种伟大的存在:不成文的文学,即兴者的剧本。

评分

##时间段挺有意思,瓦尔泽与作者泽利希的散步始于1936年,结束于瓦尔泽去世的1956年,读的时候忍不住要与近现代史对照,唏嘘啊,当我们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抗战和一次次运动的时候,在北欧,瓦尔泽和泽利希长久地散步在林间或山野,聊着文学与日常与世界。被疾病捆缚的瓦尔泽给人节制简朴温和有礼的感觉,思想却自由缤纷,尤其谈到作家与文学之时,更是锐利,金句频出,天生的作家。即便身体每况愈下,他仍坚持读书和思考,观察自然,谦卑地回忆。对自己对他人都真诚的人总是让人感动的。结尾读到泪目。“躺在雪坡上的死者是一位诗人,他喜欢冬天,喜欢雪花轻盈欢快的舞蹈——一位真正的诗人,像孩子一样渴望一个安静、纯净而充满爱的世界:罗伯特•瓦尔泽。”

评分

评分

##一本极其动情的回忆录,忠实于友情忠实于真诚。近二十年的散步之旅,从纳粹到冷战、从文学到zz,他们去往何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之中灵魂的惺惺相惜。非常喜欢徒步之后他们找到合适的餐馆饱餐一顿的描绘,肉体的疲惫达到极致后,抚慰肠胃会让精神放松。瓦尔泽是幸运的,泽利希无疑可以读懂他孩子气般的执拗之下的极度敏感。现实对诗人的赤诚总是过于苛刻,瓦尔泽以写作以疯癫来反抗,他并非逃遁,他仅仅是过于热爱—爱所有的完美与不完美。泽利希的书写努力靠近诗人的内心,然而独孤是诗人的宿命,他倒在雪地,漫天的雪花为他送行…

评分

评分

##瓦尔泽疗养院时的朋友、监护人与遗嘱执行人,为1937年到1955年的瓦尔泽留下的珍贵文学遗产,涉及生命历程,文学交游,作品背景,对政治大势和热点(如希特勒、朝鲜战争和斯大林之死),作家如尼采、歌德、黑塞、曼、凯勒等的回忆点评等,提供了瓦尔泽立体、人性、美学的精神素描。他的流浪者本性,热爱孤独,对酒、善、谦逊、爱和文学崇高品质的忠诚,对恶、贪婪、文学声名的批评,使其文学形象更为完整,纯度甚至超过他的小说。朱利安·巴恩斯《透过窗户》引用过瓦尔泽的一个回答:我到疯人院是来发疯的,不是写作的。这份记录的珍贵,呈现出瓦尔泽的清明理智和警句迭出,他的敏锐、尖刻、洞察,只有在疯狂和分裂的景深中才能得到共情而深刻的理解。瓦尔泽的照片,尤其躺在雪地的那张,作者克制简洁的笔法、瑞士乡村景色的速写,都是加分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