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東尼·加盧佐(Anthony Galluzzo)著
法國讓·莫奈大學講師,在Coactis實驗室主持“消費文化和市場新策略”項目的研究。
馬雅 譯
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係,曾為中國網新聞中心國際組撰稿,以及外派阿爾及利亞任職翻譯,現為自由譯者。
【編輯推薦】
★為什麼我們會買瞭又買?為什麼買得越多反而越不快樂?
商業化將個體從刻闆的集體秩序中解放,卻又將人投入“自由”的束縛。人們用錢換産品,用産品換幸福,將買買買當作自我實現的方式。消費者最終與全球化生産鏈末端的工人一起,淪為消費時代的奴隸。
★200年消費主義簡史,商品如何成為世界性的新宗教
一本書囊括兩百年消費社會的演進與變革。我們如何從生産者“進化”為買賣機器?如何通過社會演變的曆史重新審視當下的生活?在這本書裏,讀懂消費社會,看清消費陷阱!
★一份兼顧深度與可讀性的消費主義認知圖譜
對鮑德裏亞《消費社會》的深度解讀,冷靜剋製的論述、豐富的史料、貼近生活的案例與視角,或許是認知消費主義及其對社會、倫理、個人心理影響的絕佳簡明讀本。
★撥開消費主義迷霧,完整再現商人、資本、廣告與媒體的閤謀
從可有可無到不可或缺,我們在物質與精神上美好但虛假的“必須”是如何被創造齣來的?廣告和媒體上通過描摹幸福的消費場景,創造美好生活的模闆,將我們納入消費主義的邏輯,最終成為永遠追求齣眾卻又毫無個性的噩夢。
★在消費社會,我們孜孜不倦地建設著名為“自我”的終生工程
在商業世界裏,品牌、價格、市場掌控瞭個人價值的衡量標準,消費者將定義自我的權力拱手相讓,必須通過挑選市場提供的商品和符號,纔能塑造自我。廣告、公關、媒體如何“製造”閤格的消費者、將人異化成消費的機器?
——————————
【內容簡介】
萬有引力社會議題書係“萬相”001號作品。
短短兩個世紀,世界就從農業社會徹底轉變為商業社會,在這個極度便利、高速發展的消費時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文化經曆瞭深刻的變化。市場力量的崛起,也催生瞭全球社會與政治的多重變革。品牌、大型百貨公司、公關和廣告的繁榮,商品價值的過度包裝,無不影響著人類自我認知、自我實現的方式,使我們從自給自足的生産者“進化”成瞭“買賣機器”。
本書從18、19世紀商品經濟發軔的歐洲入手,展現瞭消費主義、商業文化誕生和發展,並成為現代生活中心的過程,揭示瞭世界嚮消費社會的轉變和商人權力的急劇上升,是如何將我們製造成“消費者”的。
——————————
【媒體推薦】
本書考證詳細、引人入勝,為我們提供瞭認識消費社會曆史的窗口。
——法國《解放報》
安東尼·加盧佐的文字雖然充滿雄心,但又非常容易理解。正如他所說的,消費並不是從始至今都像今天這樣占據人們生活的中心位置。這本書探討瞭社會在不到兩個世紀的時間裏嚮“消費社會”發展的過程。
——法國經濟月刊《經濟新解》
此前,已經有不少批評聲指嚮過度膨脹的消費社會及其必然結果——“人類變成買賣機器”。50年前,讓·鮑德裏亞在他著名的《消費社會》一書中就描述瞭這一現象。但是,嚮消費社會轉變的曆史是怎樣的?其背後有著怎樣的復雜機製?消費主義如何接二連三地進入城市、傢庭和媒體?在《製造消費者》這本論述清晰而引人入勝的書中,社會學傢安東尼·加盧佐破譯瞭消費主義演變的迷人軌跡。
——法國文化周刊《電視全覽》(Télérama)
本書作者沒有理論自負、沒有展現意識形態,而是用有據可查的文本為讀者展現瞭多種視角及例證,淺顯易懂地講述瞭1800年到2000年消費社會的演變。
——法國科普月刊《為科學》(Pourla Science)
##以法國人那種清晰、微妙又反諷的語言,對消費者是如何製造齣來的做瞭曆史性闡述。書結尾寫道:在本書中,我們見證瞭從19世紀中葉到21世紀初消費主義呈指數級發展的過程。但是,正如金融學傢們所說:大樹高不過天。我們在這裏書寫的不過是消費主義曆史的開端,而或許再過幾十年後,就會有人書寫他的結尾瞭。
評分##導讀型,翻起來很輕鬆,又因為無處可逃而絕望。丹迪主義者和波西米亞藝術傢/生産心態:簡樸、節約、責任感/傢庭閤理化 37歲這一年,我的生活軌道發生瞭一個很大的變化——我失業瞭。 37歲,女性,已婚未育,從大廠離職,失去瞭一份光鮮且收入穩定的工作,或許對於許多同齡人來說都是一件極易令人感到焦慮的事,但對於我來說,至少到目前,我的心態都還是穩的,原因不外乎是兩個字:有錢。 彆誤會...
評分##資本傢通過消費主義不斷擴大人們的需求,引導人們通過擁有符號物獲得身份,地位,和“標新立異”的自我; 在廣告,營銷包裝,品牌價值等各種附加物加持後,商品的“社會價值”早已脫離瞭它真正的使用價值。
評分 評分##這是一本特彆適閤當下這個時局看的書。 通過梳理商業社會形成的曆史以及消費形式的演變,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消費過程中所可能會産生的迷失——“是我們占有瞭商品,還是商品奴役瞭我們?” 經濟下行,身為弱小個體的我們就更應保持清醒: 為真正的內在需求而消費,而不是為瞭迎閤他人的價值觀; 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樂趣,而不再盲目追求“在彆人眼中顯得成功”;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不必通過各種方式嚮他人展示自己擁有什麼; 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而不必通過商品的符號價值讓自己進入某種角色。
評分##“對大公司們來說,産品分化瞭之後,就可以帶來最大的收益。以1990至2000年代的兩個香氛品牌淩仕(Axe)和多芬(Dove)為例,它們的品牌文化就截然相反。淩仕是個有大男子主義色彩的品牌,它號稱可以使男性更具有誘惑力,甚至用瞭它就能遇到放縱的艷遇。而多芬則是一個具有女性主義色彩的品牌,宣稱要尊重所有的美麗,不以固定規範來禁錮審美的標準。這兩個品牌的消費者對産品抱有的想象是截然相反甚至互相矛盾的,而這兩個品牌卻同時屬於聯閤利華(Unilever)一傢公司旗下。就像這樣,大型公司通過多元化的一係列品牌來覆蓋所有細分市場,於是他們在符號領域便無所不能。當多種文化同時盛行、競爭、對抗的時候,它能夠同時為交戰的每一方提供武裝,從而戰無不勝。”
評分##從曆史視角剖析瞭消費主義深層次的經濟、社會和心理學動因,最具啓發性的是倒數第二章。自60年代興起的反主流文化,看似是在抵抗消費主義,其實也是消費主義的一部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瞭消費主義的迭代和更新。就好比在大理,看似有一批新移民是遠離大都市過剩的消費主義而來,但卻在有意無意間推動瞭一種小資和中産的消費文化,其本質和前者難言有多少區彆。當然,這實在也是因為商業和消費早已成為這個世界的基本法則和基石,很難有人能夠真正置身其外。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