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霍剋尼(David Hockney)
畫傢、攝影師。20世紀60年代波普運動在英國的代錶,被認為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藝術傢,也是當今國際畫壇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傢之一。霍剋尼早年接受正規藝術教育,畢業於倫敦皇傢藝術學院,1966年(29歲)即在畫廊舉辦個人畫展。受現代主義思潮影響,創作瞭大量蝕刻版畫,受到藝術界的重視。20世紀60年代多次到美國旅行,後在加州設立瞭自己的工作室。由此轉嚮寫實風格,並創作瞭多幅經典名作。如《更大水花》,《一個藝術傢的肖像》等。
20世紀80年代起,霍剋尼創作瞭一係列名為“Joiners”的攝影拼貼作品,通過寶麗來相片,探討瞭繪畫與攝影在視覺錶現上的關係,對攝影作為藝術的可能性做瞭具有重要意義的探討。這使他在攝影史上,享有與畫傢格哈德•裏希特同樣的重要地位。而在貢布裏希的《藝術的故事》中,霍剋尼也成為僅有的兩位被介紹到的攝影師,另一位是布列鬆。
保羅·喬伊斯(Paul Joyce)
電影製作人,擁有一傢名為Lucida Productions的電影公司,主要拍攝藝術類紀錄片。他是大衛•霍剋尼的好友,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因為工作關係,他曾有大量機會和霍剋尼在一起,對霍剋尼那一時期的生活、工作有較為全麵的瞭解。
《霍剋尼論攝影》(增訂本)收錄瞭大衛·霍剋尼與好友保羅·喬伊斯關於攝影的對談十七篇,內容關於霍剋尼的圖像思考與影像實驗,展現瞭一位多纔多藝、創造力十足的藝術傢,在探索攝影可能性的道路上可以走多遠。觀看與空間,是霍剋尼一如既往的關注。在本書中,他認為拼貼是擺脫傳統觀看方式的關鍵,是對錶麵的確認。霍剋尼將自己的創作看作是用攝影來批判攝影。“畢竟,光用言語是不行的。你得使用攝影的語言。”
《霍剋尼論攝影》充分體現瞭一位傑齣藝術傢的實踐自覺與理論自覺。作為大衛·霍剋尼唯一一部專⻔論述攝影與影像藝術的著作,本書第一版曾在1994年被引進中國,在藝術相關專業的師生群體中引起瞭廣泛討論。此後的二十餘年,隨著大衛·霍剋尼著作的中文版陸續推齣,本書逐漸淡齣瞭國內讀者的視野。理想國首次引進增訂本,期待它將持續激起新的、更大的水花。
————————————
?以攝影的語言批判攝影,用繪畫的方式反思照片。
攝影成瞭我們辨認事物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提供瞭一種觀看的方式,並且會讓人覺得是一種正式的、正確的觀看方式。但在霍剋尼看來,這是攝影在本質上應被批判的所在。如果想要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觀看,圖像就必須發生改變。
?雙色封麵,隨機發售!更有隱藏配色,加印解鎖!
皮質封麵滿足觸感,鐳射燙印低調炫目。開本便攜結實耐用,看展路上伴讀良友。
##這本書是一本談話集,作者保羅喬伊斯是霍剋尼的好友,電影製作人,主要拍攝攝影藝術類紀錄片。對話的時間跨度是從1982年到1999年,談話的地點有時在歐洲的倫敦、巴黎等,大部分是在美國紐約、洛杉磯等。看書的時候,我不斷地提醒自己,書裏的字句記錄於20-40年前,所以,書裏的...
評分 評分##真是奇怪,霍剋尼的作品我從來沒有喜歡過,但是他的評論和談話我一直覺得好,包括拆解大師們使用光學儀器的那一本,他的內行知識和個人見解,讓人印象深刻。這一本跨越漫長的十餘年,以攝影為圓心,涉及更多藝術門類。有點零散,霍剋尼愛好者和攝影史愛好者必讀。
評分##書是黃藍兩色,隨機發貨?我是黃色的耶!其實我對霍剋尼的畫不太感冒,但很喜歡他的對話錄,之前他與馬丁·蓋福德的那本也很喜歡。他真有活力,而且到老都保持開放性,有嘗試新事物的熱切欲望。比如用iPad畫畫,攝影拼貼,剋服藝術中時間瞬間凝固的單薄,渴望擁有無限的時間空間。
評分 評分##霍剋尼論攝影實際上跟我此前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攝影關係不大,它關注的是圖像和觀看方式的實驗,將攝影作為繪畫,打破照片靜止的缺陷。霍剋尼的作品不好評價,但從對談裏能感覺齣他是一個極具創造力並不斷進步的藝術傢,他對新技術所持有的開放態度,以及對心手腦閤一的肯定,讓他的創作既是放鬆的又是嚴謹的。這兩天看這本書,在霍剋尼的鼓動下,我又有瞭畫點什麼的衝動。
評分##“為繪畫辯護就是要去畫畫”,“隻有畫畫纔能彰顯繪畫的偉大之處”。
評分 評分##這纔是真正的藝術傢!!不僅僅是放肆的錶達自我營造不同,而是有自己獨特且自洽的理論體係;在對前人的研究中保持勤奮的思考來突破當下的睏境,並且對其他文化亦秉持開放的心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