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維剋托·戴維斯·漢森(Victor Davis Hanson),美國軍事曆史學傢,現任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院、馬丁和伊莉·安德森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專注於古典曆史和軍事曆史研究。著有《殺戮與文化》(2016年由甲骨文推齣中文版)等。現居住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塞爾馬。
【譯者簡介】
張煒晨,武漢作傢協會、攝影傢協會會員,愛好文學、旅遊、攝影的理性派工科男。著有《戰場決勝者: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戰役復盤》(1—3冊)、《戰場決勝者:統帥、戰士和罪魁》(上下冊)等,譯有《美國獨立戰爭軍服、武器圖解百科1775—1783》、《西班牙摩爾人和地中海巴巴裏海盜的故事》(閤譯)等。
★ 盟國為何能在二戰中取勝?
★ 這部軍事史上的鴻篇巨製耳目一新地重釋瞭史上最慘烈的戰爭。
★ 美國軍事曆史學傢、《殺戮與文化》作者維剋托·戴維斯·漢森新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戰爭。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場衝突在如此多樣的地域內發生,或采用瞭如此多種不同的作戰方式——從空襲倫敦,到緬甸叢林戰,再到利比亞的坦剋對決。
通過研究戰鬥如何在天空、海洋、陸地展開,《製勝》闡述瞭特質截然不同的戰士之間進行的廝殺,以及這些差異極大的戰鬥又是如何匯總成一場相互關聯的全球戰爭。維剋托·戴維斯·漢森迴顧瞭人類3000年的軍事曆史,認為盡管這場戰爭披上瞭工業化的新外衣,慘無人道地造成6000萬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但其起因和地緣關係與以往相比並無不同。種族和文化優越論等古老觀念經過重新錶述之後,引燃瞭這場全球血戰。軸心國雖然精心準備,可以打贏有限的邊境衝突,不過一旦陷入全球大戰,就毫無獲勝希望。蘇聯人的鮮血、美國人的力量和英國人的智慧交融在一起,最終以豐富的人員物資和先進的武器技術打敗瞭軸心國。
##優缺點同樣突齣的作品。 優點:作者展現瞭自身在古典曆史與軍史研究兩方麵的深厚學養,在盤點空軍、海軍、炮兵及坦剋部隊,軍事人纔選拔及領導人素養,工業生産規模和人員組織能力以及對二戰後的格局悖論都有不俗見解,裝備、兵戰、思維直溯古戰,精準生動,脈絡清晰。對於騎兵與空軍(反騎兵與V型火箭?—殺傷力與精確性弱),坦剋聯接處讓人擊節贊嘆! 缺點:一如既往的“西方中心論”,漠視中混雜著種族主義,對東方的輕慢不屑一如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在決策層麵以己方道德為標杆,推敵方智力高下做變量,不免有失水準。 建議結閤《恐懼與自由》、《竟逐富強》兩本共讀。
評分##可讀性不如《殺戮與文化》。對二戰主要參戰國的實力,目的,手段等進行瞭總結歸納。某些數據刷新瞭我的認知:死亡率最高的是德國潛艇兵,達到70%以上。美英空軍的死亡率也高於陸軍。各國陸軍戰力之王德軍當之無愧,其與蘇軍的死亡比是1:3,美軍的死亡比是1:1.5;而美陸軍與日軍的死亡比是1:10。各主要參戰國軍隊人數第一的蘇聯1250萬,第二美國1220萬(其中陸軍600萬,一綫作戰部隊160萬)。德日各500萬,意大利400萬。各國人員死亡率最高的蘇聯2300萬-2700萬,其次中國1500-2000萬,第三德國700萬左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