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桑
詩人、譯者、德國波恩大學訪問學者(2012—2013)。同濟大學哲學博士(2014)。著有詩集《賦形者》(2014)、詩學論文集《隔淵望著人們》(2016)、散文集《在孟溪那邊》(2017)。譯著有《我曾這樣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詩選,2014)、《染匠之手》(奧登隨筆集,2018)、《生活研究》(羅伯特•洛威爾詩選,2019)等。現任教於同濟大學中文係,主要研究西方現代文學與哲學。
《始於一次分神》是鬍桑的書評集,共收入從2010年至2021年間創作的十餘篇書評,指嚮文學構築潛能生活的能力。這些書評曾發錶在《書城》《新京報》等各類報刊。
該書涉及辛波斯卡、米蘭•昆德拉、略薩、馬內阿、特雷弗、君特•格拉斯、魯西迪、裏爾剋、帕慕剋、阿蘭達蒂•洛伊、安娜·伯恩斯、瑪麗·奧利弗等著名的中外 當代作傢。在寫作中,鬍桑秉承瞭納博科夫《文學講稿》的細讀方法,深入文本肌理,揭示文本寫作的秘密,為讀者開闢齣諸多通往文學作品的條條幽徑。通過鬍桑的解讀,我們可以在文學作品中目擊一個充滿差異和競爭、最終能夠和解的完整精神世界。
鬍桑的書評既擁有詩人的敏銳,又具備學者的嚴謹,在文本與現實、曆史與想象、形式與價值之間遊刃有餘地自由穿梭,文字搖曳動人,又處處引領著讀者去沉思文學、生活與生命之間的幽謐聯係。這不僅僅是一本書評集,同時也是一本探討文學何為的思想論集。
##在這本書裏讓我看到瞭雙重生命的可能性,看到人的一生和成長如何與文學抵死交纏在一起,從而更加茁壯。讀書與寫作不再讓生命凝固,不再束縛,讓我們的麵部清晰,讓我們的生活流動。分神是現代人的癥候群,人人精神渙散,失去專注與愛的能力。讀鬍桑的文字讓人迴到內心深處,你會覺得當個讀者or寫作者可真幸福啊,我們得以擺脫先天不足和作繭自縛。我們通過文學瞭解自己和他人,理解不幸,理解生存,纔能理解人生——我們應該有勇氣去變形,而不是迴避。
評分 評分##分瞭兩次在方所看完。這本書真的很好讀很行雲流水。btw真的很倒黴先是遇上一個男的拼桌(他那種躁鬱的氣場和體積讓我覺得空氣都稀薄瞭)二是換瞭一個座位背坐的那個女生一直在撓頭皮(我人都不好瞭我即刻叫停瞭她我也是真不夠給麵子的,我直接說我在你後麵呢 希望她能懂)哈哈哈哈哈。還有次有人在書店大聲跟女朋友高談闊論我也好不給麵子的過去讓他注意音量?我隻知道有些事無需忍耐。
評分##關於八部小說、一部文學理論、三部詩集的書評,所有篇幅的內部綫條都梳理的很清晰,看似是互不相關的文集,但又總歸會涉及到關於記憶、時間、無根遊蕩的主題。《流年的飛沫》是我的私房小說,是文學中被遮蔽的浪漫理想的幻滅之愛,載入這篇是意外之喜。他可以透過亞裏士多德對於人的三種生活(享樂、政治、自由沉思)的概括,去展開詩人奧利弗“去愛可愛的事物”的玄機。誠如作者藉魯西迪《午夜之子》中的句子所加以印證的,“想要理解一條生命,你必須吞下整個世界”所謂現實是對小說的模仿,即便在我看來文學犯不著映射現實,卻能夠看齣作者通過閱讀理解現實的路徑,“閱讀始於一次對已有經驗的偏移。”好的讀者總是將自己的目光轉移到對其他具體的人,具體的事件、情節、詞語上,在與文字的交互中,將抽象的理知通過共情,轉換為對於自身的認知與感知
評分 評分##記得鬍桑在一次訪談中說,他的寫作訓練來自盲目的自我探索(大意如此),印象很深,一個人在跌跌撞撞中慢慢靠近心愛之物,或許會走很多彎路,但也會得到獨一無二的個人經驗,對自我的不斷審視和超越。看這本時更加理解是什麼支撐他完成瞭這個過程,是一個文學生命抵達另一個文學生命時迸發齣的能量,“通過寫作,創造生活”。特彆喜歡阿蘭達蒂·洛伊那篇。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