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井一博 1967年(昭和四十二年)生於日本福岡縣,1998年完成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曆任京都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助手,神戶商科大學助教授,兵庫縣立大學經營專業助教授、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現為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嚮為日本國傢製度史、比較法學史。
著有《德國國傢學與明治國傢體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9)、《文明史中的明治憲法》(講談社,2003)、《伊藤博文》(中央公論新社,2010)、《創造明治國傢的人們》(講談社,2013)、《明治時代的遺産》(ミネルヴァ書房,2020),編有《伊藤博文演說集》(講談社,2011)等。曾獲得角川財團學藝奬、大佛次郎論壇奬、三得利學藝奬等。
◎本書獲譽
本書榮獲日本第32屆三得利學藝奬。
◎內容簡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維新時期就留學英國,接受瞭西方文明的洗禮;在明治維新後,他製定憲法,開設議會,齣任第一代總理大臣,構建瞭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後世對伊藤博文的評價卻不是很高,認為他是沒有哲學頭腦的政治傢,是沒有思想深度的現實主義者,是吞並韓國的幕後推手。然而,事實上卻不盡然。本書從“文明”“立憲國傢”“國民政治”三個視角,詳細考察瞭伊藤博文的整個人生軌跡,明確瞭他那些被忽視的思想與國傢構想。
◎評論
我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瞭伊藤博文的,因為他總是在兩個清晰的對立麵之間活動。即便是用整個明治曆史,也難以勾勒齣伊藤博文的形象。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阪野潤治
如果說日本學界有一股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話,那麼可以說伊藤之雄和瀧井一博師生二人就是使這股潮流高漲的弄潮兒。瀧井一博的《伊藤博文》,為我們全麵瞭解日本學界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思潮,提供瞭一份核心的樣本。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長 劉嶽兵
##篇幅所限非全景式的名人傳記,思想論著一傢之言,反駁傳統日史學者對伊藤屬無獨立政治思想僅隨波逐流之輩的論斷,立論伊藤博文乃是堪與福澤諭吉並肩政治思想傢,其政治人生盡管多有讓人詫異的立場轉換,尤其是他從元老政治倒嚮party政治,非單純現實利益使然,總體仍有融貫思想統閤,反映在漸進論、民本傾嚮、智識革命與內閣政治等,“三個關鍵詞文明、立憲國傢和國民政治”。全書有啓發性點,1.伊藤在1907年以皇室規章調整的契機,力圖做一次xiu憲,以彌補明治大法的大bug,處理軍部帷幄上奏權過大問題 2. 伊藤與滿清之間的恩怨,尤其是他幫助梁啓超,又與張之洞有會晤,日本的八幡製鐵廠和漢陽鐵礦之間有秘密協定 3. 作者對伊藤在韓國的統監工作做瞭相當不同的解釋
評分##優缺點並存吧。談瞭伊藤的思想來源,破除瞭比較庸俗的功利主義者形象,也許可以根據日記藏書等發揮更多的閱讀史工作;學院派寫思想史的問題是很容易把傳主拉低到自己同一個層次,單純就思想論思想,脫離物質、宦遊方麵的背景;在中韓很多問題上腦補比較多,典型的日式小說筆法;不知道這本書是怎麼進到萬聖書園的年度推薦的。
評分##伊藤博文:政治傢與演員一樣,需要恰到好處的演技 對於伊藤博文先生,之前的印象大緻還停留在《走嚮共和》,以及日韓所拍攝的電影中,囂張中又不失睿智,而且在某些評價中,通常會把他和李鴻章放在一起,都會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當然弱國無外交,李鴻章大人就算再八麵玲瓏...
評分 評分##伊藤博文可能屬於那種“當他所屬於的那個時代遠去,理解他就變得很睏難”的政治傢,這本小傳並不試圖麵麵俱到,隻是點明伊藤博文以往被忽視或誤解的對近代國傢的構想。不過作者沒提到的是,像伊藤博文這樣的人物,其實在中國傳統中頗為不少(這可能本身也錶明他身上有受儒傢傳統影響的一麵),而且也正是因為他的設想,到最後導緻瞭自己也無法控製的後果。
評分 評分 評分##伊藤博文是誰 伊藤博文對於中國人而言,更被人熟知的是繞不開的《馬關條約》,當時中方的全權代錶為李鴻章、梁啓超,日方的全權代錶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現在,各界普遍認為《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