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穎
一九六七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文學評論傢奬、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傢奬、第六屆魯迅文學奬、第十屆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等多種奬項。
主要作品有: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瀋從文的後半生》《瀋從文九講》《瀋從文的前半生》;
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當代批評的文學方式》《斜行綫》;
隨筆集《九個人》《迷戀記》《有情》《風吹小集》《讀書這麼好的事》;
詩集《在詞語中間》等。
本書收錄瞭作者於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一九年間所寫的二十二篇隨筆,內容涵蓋童年求學時的經曆和遇到的良師益友,對文學和寫作的理解,自序或受邀寫作的序言,關於瀋從文的研究拾遺,以及其他文本研究(穆旦、餘華和艾略特)。這些生活的紀念由無數個細小的場景組成,如同不起眼的沙粒,細膩而樸實,卻蘊含著令人感動的瞬間。
◆在平常的經驗中收集微不足道的沙粒,這本小書是時間的饋贈與生活的紀念
張新穎為這本隨筆集取名《沙粒集》,沙粒是微不足道而又堅實之物。“不起眼的沙子,每一粒卻自有硬度,自有形狀、顔色,他們的構成攜帶著各自的經曆。”“生命不斷流逝,或許並不至於完全虛無,總有一些沙粒不肯消失於無形,不妨把它們當作時間的饋贈,生活的紀念。”這本小書收錄瞭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一九年間張新穎所寫的全新隨筆,在這裏我們既能看到一個文學批評傢張新穎,也能看到一個有情的作傢張新穎。
◆“如果可能,我願意是個隨筆作傢。過去這樣想,現在也是。”
作為教書匠的張新穎在課堂上的口頭禪是“下麵我也不知道怎麼講瞭”,同時在心裏提醒自己,下一次講,可能會講得多一點、好一點。作為寫作者的張新穎認為,寫作的意義在於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僅是語言文字上的不足,而且是生而為人的方方麵麵的不足,進而使寫作者成為更好的自己。“隨筆不是巨著,寫隨筆的好處是寫完一篇,不久就可以再寫一篇,也就是說,不斷地有下一次。它給不斷的寫作者提供瞭不斷的機會。”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學習、彌補、增強、擴大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瞭張新穎的“誠”。
◆靈氣和詩性的文字,在一種自我的張力中尋求收斂的情感錶達
梵高的“痛苦感”,布羅茨基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錢锺書的“風的姿態”,瀋從文的“沒有群體或派彆所要的思想”,穆旦的“豐富的現代敏感”,艾略特和幾代中國人的文學的“故事”,還有張新穎自己的“平常的經驗,平凡的呼吸”。他寫童年和求學時的經曆,寫對文學和寫作的理解,但並不沉溺於個人的感受,而是從個人的經驗中走齣來,就像他寫傳記和詩歌一樣,充滿內在的情感張力。
##散文功力深厚!
評分##迴憶童年少年、追憶恩師和求學的幾篇不錯。 有關張新穎老師的記憶,大多停留在《瀋從文精讀》和《中國新詩》的課堂上,除瞭後來還有一次,大四下半學期,春末的某個傍晚。那個時候我已經沒有什麼專業課,我和學姐在政通路的東門口等人,大約二十米開外,張新穎老師迎麵走來,我們不約而同地注視他,直至他走近。 我們高聲...
評分 評分 評分##張老師寫文章舉重若輕,瞭不起
評分##在豆瓣網友的簽名中讀到張新穎教授的一句“孤獨使精力專注,勞動讓身心踏實”,從而找到瞭這本《沙粒集》。這本猶如沙粒聚集成世界的書,既有張新穎教授的少年時光,也寫瞭和賈植芳先生的深厚情誼。 正如書中一篇文章的標題《如果可能,我願意是個隨筆作傢》那樣,張新穎教授的...
評分 評分 評分##作為一本書來說,這個集子有點太湊閤瞭。寫作使你發現的不足,也許會從語言文字、情節結構、想象力、現實感,擴充和深入到你自己生而為人的方方麵麵。這個時候,寫作使我們發現的不足,就不僅僅是對寫作有意義,更對生命有意義——寫作使我們産生對於自己的認識,進而使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