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莱布尼茨奖、汤因比奖。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本书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了从18世纪到1949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关系,论述的重点时间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作者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它们对之后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例如,作者分析了,西方和日本在中国开设银行、修建铁路让中国对其产生依赖的程度。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平衡起来。
##两大主题:围绕中国加入由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某些观点有争议也有启发。(短评写不过,略)广州贸易是全书的一个重点论述,是脱离世界体系的憾事,他还把中国与欧洲、中国与日本进行比较,也谈及中国为何无法明治维新。他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世界大背景下的民族主义的兴起。理解他的观察视角,应当去读三大本的《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他从时间和空间上定义了“19世纪”的概念,然后从各个主题详细描述19世纪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世纪,他说,19世纪的一个重大发明就是“民族国家”。“帝国与民族国家是19世纪人类聚居的两大政治单位。”这组关系的对立是构建当今世界政治区域的最重要因素。
评分##书写和翻译皆流畅,以经济互动为主。紧接着看了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决定给该书多加一星,那些自大的,意淫的,理论先行的毛病基本都没有。弱化1840鸦片战争的影响,强调1985之前清朝内部的变化,强调通商口岸和内地的差异,各地区各行业的差异,中央和地方的差异,上层和下层的差异。主要概念是“非正式帝国主义”“金融帝国主义”。整体都很好,只是最后一章一直说苏联几乎没有给共什么帮助,有点儿太幼稚了……
评分##连起来了~也不说有多详细,但是各部分连接的就是非常顺畅,比起教科书好多了。其中还讽刺了一下,说美国部分人后悔丧失了拉拢中国的机会呀云云,太看得起自己了,事实上中国在非正式帝国体制消逝之后就已经不受大国控制了,已经走上自己的道路了。里面提到广州体制和恰图科体制是晚清海洋贸易和大陆贸易的别名,那一段历史的叙述中可看出俺广打小就是被放养,到最后也是最晚被收回,野蛮生长
评分 评分##以前上学的时候对历史没有一点兴趣,关于历史课都是死记硬背的历史事件。这次看完这本书终于把清朝到近代的历史事件的点串起来了。比较刷新我的认识的是,清末的时候英国等国家其实并不准备像殖民印度那样殖民中国,因为殖民的话需要负责更长远的责任,并且殖民只适合比较广阔且荒芜的地区,他们只是想利用清政府的软弱落后,榨取所有经济利益。还有一点印象比较深的是,美国在1945年以后面对国共之争的不站队的态度以及他们最初对在中国的期待是蒋介石领导下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盟友。
评分##收获颇丰的阅读体验。本书从经济-政治维度考量18世纪至新中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清朝/民国与世界经济、政治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以及后者对近代中国之影响。对于一个几乎只是通过中学历史课本来了解近代史的读者而言,作者的不少观点极具思辨力,冲破了历史课本的主流叙事,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读意义。正如奥斯特哈默所言,清朝时期中国并未彻底“闭关锁国”,其与世界社会的经济、政治联系从未被隔断。但随着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清朝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却阻碍了其商业经济发展;扩张到巅峰的领土面积见证了封建主义的顶点,却也是其衰亡的肇始;鸦片战争的意义被夸大了,在甲午战争后列强的殖民侵略才达到了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影响力被划分为三个阶段,作者的分析也颇有建树。不知道删减情况如何,但本书内核还是挺正的。
评分##跟随作者的视角重读中国近代史,感受到了近代中国“反抗现代化”的强大韧性,这种被生生拽入世界社会的过程是无比痛苦的,期间社会各方以及洋人势力轮番登场,其利益的盘根错节或是相互的对立更是让人看不到国家力量凝聚与崛起的丝毫希望。最终的一场全社会大革命将一切抹平为百年磨难画上句号,国家才得以重新出发,为再度崛起蓄力。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