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東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國際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自1994年起在中國人民大學長期學習、任教。其間曾在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Sciences-Po)、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波士頓大學(BU)布魯塞爾分校等處任訪問學者或兼職講師。2015年在美國喬治城大學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嚮:貨幣的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國對外經濟關係,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國際戰略思想史。
目錄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章 世界市場體係的中央與外圍/1
當代世界市場體係的構造/1
世界市場體係的基本特點/5
作為中央國傢的收益、代價與條件/13
外圍國傢發展道路上的常見陷阱/19
注釋/22
第2章中國在體係中的足跡/30
中國的輝煌、危機與涅槃/30
當代中國在體係中的地位變遷/33
“三外路綫”的利弊/36
對“三外路綫”的修正/41
“三外路綫”在中國何以實現/43
“三外路綫”的興衰對中國外交的影響/49
注釋/51
第3章“三外路綫”下的對外貿易/54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軌跡/55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動能/64
鼓勵齣口的政策組閤/69
貿易、産業與地緣政治經濟/75
注釋/79
第4章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的經濟安全/82
“三外路綫”下的外資政策及其效果/83
關於外資的爭論:“恐外癥”“崇外癥”及其本質/90
中國外貿政策的未來趨勢及政治和戰略潛力/99
産業升級與資本形式/103
注釋/114
第5章人民幣匯率與人民幣國際化/120
人民幣匯率製度的改革/120
人民幣匯率的政治經濟學/125
人民幣匯率變動背後的政治/128
人民幣國際化/133
國際化的條件和戰略/145
注釋/148
第6章外匯管理政策與外匯儲備/152
外匯管理製度的改革與儲備的形成/153
外匯儲備的經濟含義/159
外匯儲備與“中國-美國”/162
儲備多元化及其政策後果/166
注釋/173
第7章 中國對外資本輸齣/176
從對外資本輸齣看中國在世界市場體係中的地位/176
中國政府的“走齣去”政策/180
中國企業“走齣去”的動機與挑戰/184
自主品牌的國際推廣過程為中國的國際公關提供政策杠杆/187
中國資本輸齣的現狀與未來/190
注釋/197
第8章國際投資規則的製定權爭奪/200
主權財富基金的發展及其投資規則之爭/200
國際投資法與中國的選擇/213
注釋/218
第9章超越”能源安全“/222
能源問題的若乾基本常識/222
中國的能源安全/226
高油價有利於中國崛起/229
注釋/236
第10章原材料市場中國的定價權/238
原材料市場的三個關鍵問題/238
開放經濟環境下的中國糧食安全/240
瘋狂的石頭:鐵礦石進口及其談判/249
稀土/257
注釋/263
第11章中國的對外援助/267
中國援外的曆史與現實/267
構建”中國特色的援外理論“/271
乾涉與良治:援助中的主權問題/277
改進中國的援外政策/278
注釋/286
第12章結論:中國對外經濟關係的潛能與風險/289
關於兩組關係的探討/289
“三外路綫”是否可以嚮外圍國傢推廣/293
中國對外經濟關係的戰略潛能/297
未來10年對外經濟的幾個可能風險/304
注釋/307
參考文獻/308
· · · · · · (
收起)
如果你隻對國傢經濟手段的戰略運用感興趣,可以直接閱讀本書各章的後半部分,因為那裏探討瞭各類“招數”。如果你願意瞭解這些“招數”背後的理論依據,不妨重點閱讀第1章、第2章和第12章。如果你想更全麵地瞭解中國對外經濟關係,那麼請通讀全書。
中國的經濟奇跡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外資、外貿和外匯政策在其中扮演瞭何種角色?中國人為此付齣瞭多大代價?中國獲得的經濟資源如何通過和平手段轉變為國際影響力?就上述問題,藉助對“三外路綫”的歸納與闡述,翟東升博士的專著從跨學科和整體性視角解讀中國對外經濟關係的各個方麵,並為讀者勾勒齣未來的政策演進趨勢。
中國為什麼有前途(第3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評分
☆☆☆☆☆
##放以前可能給4星。如今來看,作者深陷於政治空間定義下的國傢主義視角不能自拔,在分析全球經濟與商業問題時,忽略瞭真實復雜且具體的曆史邏輯,僅以簡單抽象的歸納來解釋現狀,無法形成對未來推演的基礎,書生氣十足,主鏇律報告的典型。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隻是誇,沒有貶?
評分
☆☆☆☆☆
##外資、外貿、外匯的三外路綫。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目前來看,中美關係的演進方嚮是對抗和分裂,盡管在中國國內仍然有很多人寄希望於全球化會繼續,因此遲遲不願意做明確的政策轉嚮,但隨著更年輕的一代成為中國政策和輿論的主力,自由主義的信徒們將被邊緣化。在這個新時代的中美競爭中,誰能夠用本國的巨大消費和債券市場吸納更多的外部人口參與自身的資本和貨幣循環,誰能夠用更快更好的科技創新去引領經濟變革潮流,誰能將自己的技術標準體係和規範讓更多的國傢接受,誰就能塑造更優質的國際經濟生態係統,從而在最終的競爭中勝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