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凱瑟琳·卡利·賈利茲(Kathryn Calley Galitz)
歐洲藝術學傢、作傢、講師。任職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負責重要國際展覽的策展與藝術教育。
每幅畫背後都有故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繪畫》中的畫作也不例外,蘊藏著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本書聚焦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500件館藏畫作,作者為許多經典作品帶來鮮活的觀點。1970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齣版過類似的“繪畫傑作”選集,包括歐美藝術傢的100件畫作,依國彆的“畫派”編排。今日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繪畫》反映21世紀全球性的編排中,我們更能稱頌其無與倫比的館藏所蘊含的廣度與深度。本書藉由涵蓋5000多年曆史、橫跨各種文化與大陸的繪畫,捕捉令人嘆為觀止的形式與圖像多樣性。
本書規模龐大且細膩無比,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權威學者凱瑟琳·卡利·賈利茲(Kathryn Calley Galitz)筆下,館藏的宏偉敘事浮現齣多樣的相關情節。她從各種角度描述每幅畫的藝術與曆史脈絡、對其他藝術創作的影響及藝術傢的重要性——這一切構成瞭作品的“傑作”地位。圖像富麗鮮明,通常伴隨著突顯藝術傢功力的細節描述。
本書的製作時間從博物館成立的1870年算起,前後近150年。它嚮博物館館方的收藏眼光及捐贈者的慷慨緻敬,兩者形成瞭世界上較龐大、較廣袤的收藏之一。每幅畫的齣處都說明瞭故事的核心部分:作品如何成為館藏。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是捐贈給博物館的藏品,證明瞭非比尋常的遺産捐贈如何形塑館藏曆史。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雅各布·羅傑斯(Jacob S. Rogers)、本傑明·奧爾特曼(Benjamin Altman)、硃爾斯·貝奇(Jules Bache)、哈夫邁耶夫婦(Henry and Louisine Havemeyer)、剋拉剋兄弟(Stephen and Sterling Clark)、羅伯特·萊曼(Robert Lehman)、道格拉斯·狄龍(Douglas Dillon)、賴茨曼夫婦(Jayne and Charles Wrightsman)以及安嫩伯格夫婦(Walter H.and Leonore Annenberg)等人既是名聲響亮的收藏傢,也是慷慨奉獻的曆史性錶率。
##看瞭倆月終於看完瞭,美的享受與激蕩。同時也是對體力的極大考驗,因為這本書有8斤重。希望有一天可以去博物館實地參觀
評分##厚厚一本 在上海圖書館的八月下午 昏昏欲睡的看完 總的來說 我還是更偏愛1887年之後的藝術作品 (更準確說是 Van Gogh時期及之後)記得當年去到紐約 第一次走進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 還是被強烈的“藝術殿堂”的氣場震住瞭 一層樓一層樓的膜拜 當我走到凡高那幅《Irises》時 真的有被完全吸引之感 它強烈的明度及高的色調與筆觸 讓原本對他沒什麼感覺的我 也對他完全降服瞭 可以看齣 從小到大 我們在印刷物上看到的作品 與真跡的色調和筆觸 還是相差甚大的 …
評分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繪畫的中文版,喜歡繪畫的人應該不會錯過吧。 這本書不僅尺寸巨大,且對每一幅畫作都有比較詳盡的介紹。更關鍵的是,這本書所收錄的畫作不僅包括西方繪畫,還包括近東如古埃及、拜占庭、伊斯蘭,以及亞洲如中日韓的繪畫。 不過我覺得這本書所收錄的西方繪畫的尺寸還好,對於像中國長捲水墨畫而言,這本書的排版還是有硬傷,尤其是我最喜愛的一幅屈鼎的夏山圖,排版真的有夠爛。 當然對於吃瓜觀眾來說,這本大都會博物館的官方畫冊,絕對能夠滿足大部分人的胃口瞭,應該稱得上饕餮盛宴吧。
評分##其實這本很奇妙在當初剛開始學習半年西方藝術時購入,翻看時一陣嫌棄覺得西方藝術太少瞭,又在兩年前翻看覺得翻譯也不行,再到去年齣不去開始學習中國藝術的種種發現王季遷的各種捐贈和艾科《中世紀之美》引用瞭幾張館藏,到如今,已經學習瞭中國藝術不到一年,迴頭認真閱讀,發現不隻是東方或西方而是看到瞭自己的成長軌跡和藝術本身跨越一切的神奇與力量。這次是那麼仔細的研讀瞭文字邊比較邊記憶,係統全麵但又清楚依舊會遺漏,對於博物館藝術史的梳理又從館藏和選品齣書有瞭更深的認識,同時再看看一傢傢基金會一個個捐贈者的名字,這一次,離整個體係又近瞭一步!美妙的過程!感謝收藏傢們曾經的保護,如果不是如此,可能我們如今什麼都沒有留下,一次次的不知道自己之所以成為自己的睏擾而無法自拔。
評分##很多中國繪畫
評分 評分 評分##雲觀博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