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生莫理循,不会说中文,没有同伴和翻译,靠着母亲寄来的四十英镑,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然后徒步前往缅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记事,写成此书。
就在莫里循旅行结束之后不久,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中国惨败,古老帝国的命运旋即跌入谷底。在鼎沸的历史浪潮到来之前的那一刻,莫里循笔下的中国人——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即将要面对无数苦难和挑战而最终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
那些生龙活虎的峡江闯滩场景、如梦似幻的驿路客栈风情、弥漫山间的马帮铃声回响,时时在莫理循的文字里复活,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没有装饰的晚清中国的古老图景。透过一位来自遥远异域的苏格兰绅士的眼睛,我们重新回到了1894年的中国。
阅读本书,不仅仅是怀旧。
##作者文笔很好,翻译也很加分。 时代局限,殖民者的优越性,他者的误会是这种游记避免不了的。但是了解到那个时候长江流域和西南的样子,也挺好的。比如那时候传教士在中国内地居然如此深入。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在作者路上的观察记录中看起来触目惊心。当然还有一路上的美景和古城。 好多东西变了,也有很多东西没变。 人类之间有共通的东西,隔阂更多。
评分##个人非常喜欢,作者毫不掩饰自己作为一个相对发达国家公民的优越感,反而使他的记述颇为真实。
评分 评分 评分##非常惊喜,预期之外的好看!作者虽然的确受时代所限对中国有不少误解和作为“帝国”子民的傲慢,但走到后面也还是有一些反思的,更何况他提到的一些质疑也并非无根据,比如是否真的可以通过停止进口鸦片而控制中国境内鸦片泛滥的问题,鸦片是否真的那么严重影响健康的问题,事实确实和宣传的不一样。读完可以刷新不少对当年中国西南部的印象,配的老照片也是非常好的补充。而且作者的刻薄也很可爱嘛,并没有感到多过分,因为哪怕是现在让我们去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地方旅行,也未必会比作者更理性客观尊重他人。更何况他的挖苦可不只针对中国人,对传教士们一样毫不留情面。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