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七)生于辽宁锦西(今葫芦岛市),后因战乱随父母迁居北平。四十年代先后就读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承徐悲鸿,主攻西画;后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修读戏剧电影。1948年前往香港,辗转于大中华、长城、大观、永华等影业公司,先后从事特约演员、美工、布景、配音、服装管理、编剧、副导演等工作。1956年独立执导《雪里红》后进入邵氏影业公司,以《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引领五六十年代港台黄梅调电影潮流。1963年赴台湾组建国联影业公司,拍摄《七仙女》《西施》《冬暖》等经典电影;同时大力扶持新人导演,培养新人演员,为台湾电影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七十年代重返香港和邵氏,拍摄诸多类型电影如历史、传奇、文艺、喜剧、骗术和风月片等,其间完成《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等宫闱巨作。八十年代回内地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清宫题材巨制,创作踪迹横跨两岸三地。曾多次获得亚洲影展、金马奖等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奖,以及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1996年12月17日,在拍摄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时心脏病发,于北京逝世。
定制函套+限量编号收藏书票(印有李翰祥亲绘图及私印)
年表别册+彩色插页+锁线精装+烫金工艺
纪念李翰祥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
一字未删,完整本内地首次出版!
笔走龙蛇,指点影海内外
风花雪月,唱尽人间风流
...................
※编辑推荐※
《梁 山伯与祝英台》《江山美人》,引领一代黄梅调电影热潮
《冬暖》《倾国倾城》《火烧圆明园》,不朽杰作满开两岸三地
纵横交错,上下奔驰,生动书写华语影坛内外的广阔生活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淋漓再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千姿百态
------------------------------------------------------------------------------------------------
☆ 典藏纪念版,手写编号,限量1217册
☆ 内含精美收藏书票,书票上印有李翰祥亲绘《金瓶梅》图及其私印
☆ 定制黑卡烫金函套,内含特别整理的李翰祥作品年表别册,影海生涯一览无遗
☆ 内附32页首次公开、李翰祥家人提供的私藏照,四色彩印。例如:在台湾国联片场的工作照,1977年初次重返大陆的留影,与李丽华、林青霞、邓丽君、狄龙、李连杰等人的合影,以及本人的自画像。
☆ 追加收录李翰祥罕见文章、影评
☆ 口语鲜活,叙事生动,乱炖方言黑话洋文于一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电影学者看见口述史,流亡者看见征途,影迷看见幕后,影评人看见秘史,八卦群众看段子
☆ 同时推出限量典藏精装版、平装版,以满足广大读者收藏、阅读需要
☆ 特邀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先生专访李殿朗女士,录制纪念访谈,追忆父亲李翰祥之电影人生。
.. .................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十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
※名人推荐※
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胡金铨、李翰祥的电影,电视上、书本里的知识都发挥了作用。这如同做梦一样,它们传达的东西很抽象,你未必理解每一样东西,但是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进入你的血液。
——李安/著名导演
若非李翰祥导演,我想我不太可能成为电影演员,更别说什么香港金像奖影帝与金马奖男主角了……导演为电影奉献一生,在香港、台湾、祖国大陆,培植出来的演员、技术、美术人才,甚至编导何止千百,这些人后来各有所成。
——梁家辉/著名演员
李翰祥是学画的,具有美工长才,从电影实务出身,演、编、导之外,也懂剪辑、音乐、镜头。
——李行/著名导演
李导演能编、能导、能演,美术、服装、布景、剪辑无所不能,所以能成为大导演,这是普遍获得公认的,我追随过,感受尤其深,除了感谢还是感谢,除了感谢还有敬佩。
——凌波/著名演员
李翰祥一生的作品汪洋恣肆,虽也有庞杂之嫌,但若以电影去闪烁千年中华文化之火花,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这些作品竟多在背井离乡之地完成。
——皮埃尔·里斯安(Pierre Rissient)/亚洲电影专家
(曾在1960年代将李翰祥作品《倩女幽魂》《杨贵妃》推荐至戛纳电影节)
李翰祥是台港影坛风云第一人。他的一生便是一篇电影风云史。
——焦雄屏/知名学者
李翰祥为带领电影潮流的风云人物,有才气、有魄力。
——琼瑶/著名作家
##其实我本来不怎么爱看影视八卦,机缘巧合之下知道了这本书,没想到却看得停不下来。 常听说文如其人,看了李老师的文章,不由得觉得李大导演其人真是可爱极了。虽说他总喜欢时不时地刻薄几句,可他的这一特点并不是对人不对己的,说起自己的遭遇,也是极尽自嘲之能事,实在是勇...
评分##愛不釋手,很好看。 等这套未删节版很久了,拿到手边也有一段时间,但始终没空翻开。适逢身体抱恙,鼻塞喉痛,索性躺在床上,一口气读完上卷。 然后把这口气慢慢吐出来。 这是本新奇的书。不在说了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而在于它的视点。 在导演群像里,老李李翰祥始终是个很奇特的存在,路子...
评分 评分##在微信读书里看了《边城》,平台替我关联了本书。一开始实在想不通这两者是如何有关系的,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的深刻印象让我下定决心看了这本“大部头”。书刚开始看不久就可以解开我的疑问,原来李翰祥参导过《翠翠》。 李的文字活泼、充实、生命力极强。所有人物...
评分##挺有意思的集子,从前的人物一点点从书中走出来,好像也都是黑白电影一样。李导这三十年沉沉浮浮,身边的人明星、才子、老板也换了一茬接一茬。但个人的选择和命运真的让人不由得感慨万千。其实这本书写的内幕黑幕并不算多,大概作者也豁达地知道人生就是如此,或者也许还是笔...
评分##有的时候,我们会更愿意读这样的电影书。它们由创作者完成,带有一定的资料性、史料性、甚至文学性,提供的是与电影有关的直接感性经验。或许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外国电影人对于这类书籍的写作,似乎更个人化,涉及的心理和哲学层面的东西更多。而中国电影人则更倾向于白描...
评分##2016年出版后就买了这个典藏版,一直想等全部读完再标注,但它确实太厚了,不是每篇文章我都感兴趣,就挑选着读了。李翰祥写文章很有趣,风格跟他的电影一样,都是“风花雪月”的小事,老友们的往来、电影圈的八卦、中华文化都被他写得轻松谐趣。作为香港二战之后第一代电影人(文化承袭自北方,事业开始于香港),李翰祥和好友胡金铨、张彻,是香港电影从大中华意识的国语片向本土化的港产片过度时期,承前启后的导演。他们的身上有正在逝去的传统中国文人范儿,和正在形成的东西文化交融的港人意识。在这个意义上,看他们的回忆录,可以拼凑出民国出生的电影人在彼时香港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图景”,以及与新的市井生活的融合。
评分##旧时港台娱乐圈八卦大全,老李是个性情中人,嬉笑怒骂,阅尽世态,非常好看。
评分##先看谢家孝长近万字的序文,才知道这本书有那么多故事。读完这本书的忍不住想要去看看其拍摄的电影。单单回到这本书,超乎自己预期的好看,有两点,文字叙述风格,大概如介绍所言,李大导演惯于写剧本,文字简洁鲜活的不得了。引用各种俏皮话方言之类的生活感超强,后面看到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