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讲师。2010年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研究兴趣:情感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和城市化研究。曾在《民俗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思想战线》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
嫉妒,是一种极具破坏力量的负面情感。用福斯特(George Foster)的话来说,每个人都害怕它。既怕别人对自己的嫉妒导致的恶果,也怕自己对别人的嫉妒引发的毁灭。因此,往往会有一整套社会制度来维持、控制、权衡这种情感,把它的破坏作用降到最低。
对于嫉妒的本土形式——“眼红”以及“红眼病”的讨论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占据了报纸头条,近年来“羡慕嫉妒恨”又成为流行词汇。本书从对“红眼病”“仇富心态”的文本分析,到深入华北三个因采矿暴富的村子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试图把“羡慕”“嫉妒”“恨”作为理解“暴富”、“财富不平等”与“开矿纠纷”等社会现象的切入点,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道德文化机制,由此探讨乡土社会嫉妒的发生、控制及消解机制,并针对由财富快速积累而引发的急剧社会变迁进行更为深入的人类学解读。
【学者推荐】
张慧为读者做出的财富观分析来自对生活的直接观察,而不是社会分层统计方法通常呈现的刻板社会图景。在她的笔下,多重的态度、多样的情绪、复杂的情感,不断围绕财富问题旋转变动。由于分析细致入微,并非武断绝然,而且否定了二元对立的分析法,一个多彩的社会生活光谱逐渐呈现在她的叙述和分析之中。光谱的一边是对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另一边是人们对财富的反思,光谱的中间地带则是光点逐步变化且有层次的色调。如此巧妙的分析和表述使得张慧的著作能够准确地将当代中国公民面对财富问题的复杂心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著名人类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景军
##很早就买了,今天兴冲冲翻了一下,大体的感觉是作者用理论探讨填补了田野中的困难。在如此有意思的选题下,她没有抓到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点。
评分 评分##作者2010年提交的博士论文Windfall Wealth and Envy in Three Chinese Mining Villages。尽管民族志材料集中在矿区,但并不是所有的羡慕嫉妒恨都与矿区的开矿有关,有些甚至是外部世界给内部群体施加压力、提供参照系(如文章里的许老师、农民工刘军)所致。“嫉妒”“恨”“羡慕”的道德色彩并不一致,如何通过道德话语的转译来平衡经济地位的事实不平等,最终维持社会秩序内在的动态牵制,确实比较难处理。当然,作者的核心是指向了财富认知背后的情感与道德指标,乃至命运观和宇宙观的自我模糊化(其实就是嘴上恨着说说,手上淡定得很,生活常态而已)。【P120, Ralph A. Litzinger应该是李瑞福】
评分##掉了一箩筐的书袋子,加上无数的《人民日报》文章,看得我只想快翻。
评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跨文化差异对理解情感表达对社会纽带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建立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而不仅停留于“深描”层面。 “羡慕嫉妒恨”这个流行语能够火起来不仅仅是由于语词上的反复叠加,更是符合了一种社会现实。嫉妒作为一种社会情绪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进入到公共话语领域,有关“红眼病”与仇富心态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纸。以《人民日报》为例,关于“眼红”的讨论第一次出现在1980年,在...
评分 评分1.George Foster的“有限产品想象”概念没用好,最囧的是还把英文原文拼错了(p.178)。2.有关矿业开发的民族志是很好的素材,但用得支离破碎的,缺乏条理性。3.最后没有把人们嫉妒的根源回归到生产-分配结构中,未能系统阐释。
评分##很早就买了,今天兴冲冲翻了一下,大体的感觉是作者用理论探讨填补了田野中的困难。在如此有意思的选题下,她没有抓到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点。
评分##强烈推荐啊。看完你就不得红眼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