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是两位作者合用的笔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就像他们在一本书的前言中所写:最初落脚点的选择十分偶然,他们落在了美国南方,那是在现代机械化大农业挤兑之下的传统农村。
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看到的美国完全在意料之外,法治所保障的,是个人不受到他人或政府的侵犯。在这个保障下,百姓五花八门地享受着最大可能的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这才是美国公民最关注和维护的东西。这一切让人好奇。
于是林达开始给朋友写信,不仅写出见闻,也试图写出美国现象的制度根源,写出大厦如何在常识常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每个普通人的个人自由,为什么竟可以是一个大国的立国之本。
这两年国内学术界正在反思法国大革命,反思卢梭,林达离开美国之后的写作涉及了巴黎,用林达自己的话说,其实只是触动了法国的一小段历史,可是这段历史曾赋予“革命”一词以神圣的光环,不论它裹挟着怎样的血腥,它似乎总是对的。正是由于另一种生活方式让人对个人自由有了新的观照,人才能够回过头来,重新打量法国式的自由口号,林达想写出民众曾经呈现的另一种面貌。
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文/杰夫 1789年的深夜,路易十六或许还在焦虑着如何在三级会议中,能够让宪法顺利地通过。可是,在巴黎,群情激动的人群早已冲上了街头,在短暂的呼喊当中,一举冲向了一切找得到的国家机器。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个夜晚,在...
评分##虽然连90后都开始著书立传大肆鞭笞中国的教育体制了,我依然衷心地感激九年义务教育中,费尽心力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世界大门的老师们。没错,你可以说出千般万般中国教育的不是,但总有一些与你毫无血缘关系的老师仅凭着一股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将你的未来当作至关重要的珍宝去培...
评分 评分##随着作者穿越了近三百年的法国,太生动了。最后在雨果葬礼处戛然何止,意犹未尽。
评分##很久没有写什么评论了,最近半年更是懒散的甚。书其实是去年看的,说来奇怪,即便来了巴黎,我也还是喜欢看关于巴黎的书和电影,觉得意象和观感都和以前有微妙的不同,说不上好坏, 有些“身不知何处”的妙处吧。 其实书,电影,音乐,或者任何其他的艺术,能从中获得欣赏的快...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