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5-29
本書作者法裏德·紮卡裏亞是印度裔美國人,擁有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教育背景,被認為是“這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外事政策顧問”,是美國輿論界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目前是《時代》周刊特約編輯,《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專欄作傢,著有暢銷書《後美國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和《自由的未來》(The Future of Freedom)。
想要過好日子其實不難。先上大學,然後再退學。白天學計算機科學,晚上編程。開一個科技公司,然後迅速上市。要是你不喜歡冒險,那就學電子工程。
在技術和全球化主導的時代,基於技能的學習為主流社會所推崇,而以開放的心態來追求知識,則被看作是沒有前途。在無數人嚮著中産精英的道路奔跑時,本書作者法裏德·紮卡裏亞卻站起來揮起瞭人文教育的大旗。
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叫作博雅教育、通纔教育、素質教育等等。對於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爭論,其實已經持續瞭很久,相關的問題還有:
大學教育還有它的必要嗎,職業學院是不是就已經夠瞭?
把人文教育視作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還是目的自身?
慕課(MOOC)能走多遠,將最終取代課堂學習嗎?
麵對這些極具爭議性的話題,作者法裏德並沒有展開艱澀的學術探討,而是由自己從印度到美國耶魯讀書的經曆講起,用對話式的口吻,平實幽默的語言,追溯人文教育的起源和演變,激辯人文教育的爭議、睏境和意義。
為人文教育辯護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為人文教育辯護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一個新聞記者對人文教育的辯護。1.通識不是淺識,而是關於人類本身的知識,如美德;2.關於學習本身的思考;3.人文教育指嚮貴族-精英階層,類似於一種身份的辨識。
評分##讀完《為人文教育辯護》這本書後,已經過去兩周瞭,一直想寫寫讀後的感受,竟拖到瞭現在。 在這本書之前,我剛看完《最好的告彆》,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印度裔美國人,都寫過幾本暢銷書,也都是專欄作傢……這讓我對印度裔有瞭新的認識——原來他們寫書也是那麼厲害。這兩本書...
評分 評分##本應該給更高一點的分數,畢竟大約可對矯正時弊有積極作用。但起初是衝著本書的口號來讀的,卻纔翻完就覺大失所望。首先此書實為通纔教育或曰博雅教育張本的,畢竟仍站在理工教育本位立場和工具主義視角看待文科教育,而譯名用“人文教育”,不得不說帶有誤導性。另外作者對人文教育必要性的論證簡單粗暴,引入人文教育是否就能解決作者的問題,倒也未必然。此外揆諸現實,淺薄庸俗的人文教育反而容易造成對文科的顢頇和自負,是對文科受教者的降智打擊。再者私以為文理教育既已分途,反倒不必強為牽閤,隻是各學科都有其關懷,文科離不開工具理性,正如理科也離不開人文關懷,關懷缺失實為傷門,強以所謂人文教育填充,於事何補?至於老六在宣傳視頻中推崇的第六章開頭,不過是“迴歸生活”的淺薄道理,與人文教育無涉。總之,此書價值被人言過其實瞭。
評分 評分##很好的一個題目,但書的內容大概有10%跟題目有關,有點像政府官員的報告,說瞭一堆卻東拉西扯不知所雲,沒有見地。
評分##一個新聞記者對人文教育的辯護。1.通識不是淺識,而是關於人類本身的知識,如美德;2.關於學習本身的思考;3.人文教育指嚮貴族-精英階層,類似於一種身份的辨識。
評分為人文教育辯護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