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蘇州人, 美國加州聖瑪麗學院英文係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著有《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等書。
這是一本介紹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的書,以作者對人文教育理念的認識、日常授課的教學經曆與體會、個人學術興趣和問題意識為齣發點,可謂經驗之談。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教學實例,通過基於教師和學生自由精神與獨立思考的經典閱讀—索福剋勒斯、歐裏庇得斯、亞裏士多德、修昔底德、歐幾裏得、濛田、洛剋等大師的著作—培養學生思考、提問、討論、錶述的能力;第二部分是作者對人文教育重要的提倡者和實踐者列奧·施特勞斯的一些思考,集中在他對人文教育的理解。可謂方法論的指導;第三部分是西方古典的當代啓示,經典閱讀是學術和理論性的,但思考的背景和問題意識卻是現實的。在大力推行通識教育的今天,這本關於人文教育的著作很有啓發意義。
##本書內容契閤著我的職業。雖然內容更多的是詮釋大學教育,但還是給予我很多關於課堂的啓發。書籍的前半部分利用課堂教學實例和人文閱讀的文本清晰的呈現瞭人文閱讀涉及的方法、內容、教學過程。後半部分介紹瞭施特勞斯的人文教育理念,人文教育的影響以及人文教育與學術的關聯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老師總是教育我們學術要專業化。或許我有些過分叛逆,對於學術也稍微缺乏嚴謹。但那種一闆一眼,打著所謂學術專業化旗號將學術囿於門戶之見的學術理念是我不能夠認同的。 學術與社會究竟存在著什麼關係?傳統知識分子都將所學所思與社會責任緊密的聯係在一起。隨著科技的發展,學術難度的增加,專業性的培養無可厚非。但專業化畢竟不等於工具化。人文精神的喪失在中西方的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作者沒有諱言,專傢學者們也無需刻意的去迴避。
評分 評分##這種以“偉大著作”和“政治哲學” 為主題的人文教育觀,秉承的是列奧•斯特勞斯的理念,縮小瞭人文的含義,個人並不認同。不過本書的最大價值,並不在於如何定義人文教育,而是它所提供的一種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實踐方式,這是我們的高等教育嚴重缺失的一塊。
評分 評分##本書內容契閤著我的職業。雖然內容更多的是詮釋大學教育,但還是給予我很多關於課堂的啓發。書籍的前半部分利用課堂教學實例和人文閱讀的文本清晰的呈現瞭人文閱讀涉及的方法、內容、教學過程。後半部分介紹瞭施特勞斯的人文教育理念,人文教育的影響以及人文教育與學術的關聯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老師總是教育我們學術要專業化。或許我有些過分叛逆,對於學術也稍微缺乏嚴謹。但那種一闆一眼,打著所謂學術專業化旗號將學術囿於門戶之見的學術理念是我不能夠認同的。 學術與社會究竟存在著什麼關係?傳統知識分子都將所學所思與社會責任緊密的聯係在一起。隨著科技的發展,學術難度的增加,專業性的培養無可厚非。但專業化畢竟不等於工具化。人文精神的喪失在中西方的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作者沒有諱言,專傢學者們也無需刻意的去迴避。
評分##這本書讓我再次反思當下的高等教育,高校和媒體都在呼籲讀書,但我們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閱讀經典的真正樂趣和意圖。這本書告訴我們,經典關注的都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一般問題,是有彆於專業知識的屬於“普通智慧”,像友誼和背信棄義,幸福和快樂,道歉和申辯,為什麼誠實是一種美德等等,閱讀經典也就是在閱讀自己麵對的人生。我們應該從中學會獨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斷,這纔是大學教育應該普及的閱讀理念。
評分 評分##一句廣泛流傳的話:閱讀是和偉大的靈魂交流。 說實話,我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閱讀的目的,喜歡看書,並且它能讓我靜下心來,本著“開捲有益”的囫圇概念看書。 而今天讀到的這本書,幫助我分析瞭“我個人”追求的閱讀的意義,把我淩亂的幾個知識點串成瞭完整的說理, 恍然大悟,...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