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穎,1967年生,山東招遠人,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曾任韓國釜山大學交換教授(200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教授(2006年),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文學評論傢奬”(2006年)、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傢奬”(2008年)等多種奬項。
主要作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瀋從文精讀》、《瀋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等,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等,隨筆集《迷戀記》、《此生》、《有情》、《讀書這麼好的事》等。
瀋從文,生於1902年,逝於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奬的最有力的候選人。”不少人喜歡這樣的說法,以此來加重對瀋從文的崇仰和錶達遺憾。《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認為,這固然是個很大的遺憾,不過實在說來,獲奬與否並沒有多麼重要。重要的是,對瀋從文的認識,能走到多遠多深。1988年,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重新發現”瀋從文的工作仍將繼續……
從1948年始,瀋從文在時代大轉摺關口的精神危機和從崩潰中的恢復,成為他後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業的起點。《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這部著作由此起筆,沿著他生命的坎坷曆程,翔實敘述他的社會遭遇、個人選擇和內心生活,敘述他為始終不肯放棄的物質文化史和雜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齣。
《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這部傳記,特彆著力於呈現瀋從文後半生漫長而未曾間斷的精神活動。在時代的劇烈變動中,這種連續、細密、復雜的個人精神活動,清晰見證瞭一個弱小個人的全力掙紮,一個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顯現的強大勇氣和信心,一個“有情”的知識者對曆史文化長河的深沉而莊嚴的愛——一如他愛傢鄉的那條長河,曾經不知疲倦地抒寫那條河的故事,他的後半生甘受屈辱和艱難,不知疲倦地抒寫曆史文化長河的故事。
##依舊是新穎師的風格,用精簡的語言勾連起大段引文,不做過度闡釋,但篩選、編排自有尺度。與著重前半生的《瀋從文精讀》一起構成瞭張氏的瀋從文形象(發現自己是豆瓣第999個讀過本書的人
評分 評分##一本越讀越慢的書,寫得質樸而動人。雖說多年前讀過從文先生的邊城,隻覺得寫得很好,唯美乾淨,不過對先生本人沒有太深切的感受。一切自有機緣,多年後讓我碰到這本書,掩捲後我最強烈的感覺隻有四個字“悲喜交集”。在那個特殊的轉型時期,很多人來不及不適應變化成為瞭古人,有些人進入瞭老莊逍遙,恕我孤陋寡聞,從文先生是我現在知道的唯一一人,做齣瞭“健康的選擇”。不信芳春厭老人,謝謝三十年後他有瞭一位知音,讓我有機會走進他的世界。
評分 評分 評分##通過大量引用瀋從文的引文和與之有關的材料,構建齣他的後半生,作者之功在於此,也局限於此吧。最讓我喜歡的也是這些引文,瀋從文文字之美,引得我想把他的書信集再看一遍。瀋從文內心之惶然之掙紮之堅韌,讀完百味雜陳。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