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小說傢、劇作傢、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齣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迴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奬。
《痛苦》記述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在二戰期間的個人經曆以及對戰爭問題的思考,也記錄瞭她如何等待被關在納粹集中營的丈夫的歸來。《痛苦》背景是戰爭,是戰爭中人的群像,個人所受到的忽視、在龐然大物麵前顯齣的脆弱無助,成為對社會權威的批判。敘述無所不在的欲望、不置可否的愛情成為人在社會的不公正對待麵前一種內在的反抗。
##第二本杜拉斯的書。 第一個寫羅貝爾的故事最喜歡,其次是第二個拉比耶,後麵的越來越短,到最後兩個小短篇,朦朦朧朧的感覺。羅貝爾的故事鋪墊很長,作者對自己的痛苦描寫很棒:"時不時我就會為自己沒有四驅感到驚訝:一把冰冷的劍深深地插在肉裏,日夜如斯,但我還是活...
評分 評分##“我無法給他任何東西吃。總可以把麵包伸嚮虛空,但我甚至無法知道他是否還需要麵包。我買瞭蜂蜜、糖和麵條。我想,如果他死瞭,我就把這一切都燒掉。”
評分 評分 評分##是存在主義咖啡館,也是潛行者暗藏的地方
評分 評分 評分##五個篇章由紀實慢慢過渡到虛構,關於那場戰爭的"燼餘錄",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頭兩個故事最精彩,《痛苦》把人看哭,拉撒路復活,可是是怎樣的一種復活啊。《皮埃爾·拉比耶》肯定會讓人想到《色,戒》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