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小說傢、劇作傢、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齣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迴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奬。
《痛苦》記述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在二戰期間的個人經曆以及對戰爭問題的思考,也記錄瞭她如何等待被關在納粹集中營的丈夫的歸來。《痛苦》背景是戰爭,是戰爭中人的群像,個人所受到的忽視、在龐然大物麵前顯齣的脆弱無助,成為對社會權威的批判。敘述無所不在的欲望、不置可否的愛情成為人在社會的不公正對待麵前一種內在的反抗。
##《痛苦》,等待L的過程,L的康復,“他要是迴來,我們一定去海濱,那將是夏天。”杜拉斯的確帶L去瞭海濱,隻是那時候她將兩個消息告訴瞭L:我們已經分開;您的妹妹死在前夜。 在這種時候,我隻能認為杜在為那等待本身痛苦,為那些生和死以及懸而未決的事物痛苦,甚至是為一種離去的愛意。這不太難想象。 【這些篇章本應承接日記《痛苦》,但是我更願意把它們分開排列,與戰爭的喧囂保持一段距離。】 之後的幾篇乏善可陳,無論是真實的兩篇,還是虛構的兩篇,它遠去瞭…或許是因為《痛苦》的衝擊,那實在是太私人化的篇章。
評分情感與力量。
評分##沒想到杜拉斯二戰時期,也是參加瞭那麼多反抗運動和組織,她在講訴自己的生活,一半真實一半虛假,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分不清楚,又像是在說彆人的事。 1.戰爭是一個普遍事實,戰爭的必然結果——死亡也是普遍事實。 2.這個世界上什麼都不再屬於我,除瞭壕溝裏的這具死屍。 3.最好是一死瞭之,你能指望我怎樣。 4.他笑笑,他也很瘦,笑的時候麵部綳得很緊。 5.他的手是張開的,他的每一隻手都比我的生命更寶貴。 6.我走得很慢,為...
評分##閱讀起來也讓我痛苦。逼著自己讀完整本,立誌再也不碰杜拉斯。 著筆的內容總是令人局促、狹隘和不適,通篇令我有印象的便隻是拉比耶先生那一篇。 首府的阿爾貝的聖母情懷令人莞爾(貶義)。
評分 評分##一開始讀的時候,感覺超強烈,而且以此為緣起寫瞭研究計劃,然後瘋狂準備瞭一個月的考試,接著十一長假迴傢,昨晚在迴京的航班上讀完瞭剩餘的部分,結果……完全無感!!!要命!!!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