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庵上坊》(閤著)。
古人對於死後世界種種的假設,見於製度、宗教、儀式和書寫,更直接呈現於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處所,又是建築、繪畫、雕塑和工藝品的集閤體,還可以被理解為人們在生死這個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命題下,以物質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視覺的語言,所營造的具有終極價值的藝術作品。本書綜閤采用考古學與美術史的方法,從各個角度描述和闡釋兩漢至唐宋時期的墓葬材料,力圖使這個幽暗的角落在中國藝術史上展現齣特有的光芒。
中國自古就有一種觀念——視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徹底完結,而是在另一個世界得以延續,由此留下眾多的墓葬藝術,構築起紛繁的地下世界。它們在韆百年的歲月裏綿延至今,又不斷變遷。本書以兩漢至唐宋時期的墓葬藝術為研究對象,綜閤采用考古學與美術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瞭眾多墓葬所包含的豐富信息,試圖揭開那些逝去的麵具,嚮讀者展示齣不同地域的人們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以及不同曆史時期的先民對自我靈魂的深刻認知。
##非常好的書!也很好讀,很久沒有在書店一站到底一讀到底瞭。。。近四個小時啊,讀完還買瞭迴來。書的定價很公道。
評分##除“鄴城規製”外都由某個特例或看似平常的個案作為切入的視角,形成有意思的研究方嚮,可是總覺得結論有點軟綿綿,好像話沒說完
評分 評分##重讀此書,覺得自己之前的短評太淺薄。作者旁徵博引,觀點新穎,能夠於無聲處聽有聲,不失為一本好書,此前的評價太偏僻,深感歉意。
評分 評分 評分##鄭岩老師從考古轉入藝術史,這一背景促使他的美術史研究自帶考古與曆史的強烈指嚮性。這本書分為四編,論述的問題迥然不同,但共同點非常鮮明:喪葬美術不能從喪葬文化與製度中剝離,僅作為美術史的一部分。是故,各篇文章的研究邏輯亦均需要站在當時的社會習俗、文化製度以及生者如何想象、死者如何觀看的角度進行。細節上,每篇都很精彩,個人覺得超精彩的包括霍去病墓石刻與博山爐等的關係,點醒夢中人之感;王阿命刻石的鈎沉;很多壁畫隻是形式並不代錶死者的勞績;鄴城規製的範式;半啓門命題等。鄭老師是我的鄉賢,十年前讀《庵上坊》時我纔第一次知道他,當時一度通過他的學生想去拜訪,但一延宕就是十年。他是我的榜樣。
評分##太學術瞭看不太懂啊。。。桑心瞭。。。 2004年,陝西西安北郊上林苑住宅小區基建工地,發掘齣一座北周墓葬。根據墓誌,墓主名叫康業,先祖為康居國王族,他於北周保定三年(563)繼承父親“大天主”職位,卒於北周天和六年(571)。“大天主”一職文獻失載,程林泉等學者考證可能與隋唐時候的“祆主(祝)”有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